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丁宝桢涉足“羊吃白菜案”始末
丁宝桢涉足“羊吃白菜案”始末
作者:文|叶章龙  发布日期:2017/5/15 阅读次数:
  清朝后期,从嘉庆十三年到光绪二年之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淮安贪赈案”“张刺马案”“杨猴子案”“羊吃白菜案”,时称“四大奇案”。其中“羊吃白菜案”发生的时间最晚,审理过程最复杂离奇,审理时间最长,涉及官员最多。此案以一宗寻常命案竟使涉案的300多名官员中有130多名被革职、查办、充军、永不续用,因而此案被列为“四大奇案”之“奇首”。当时身为四川总督的丁宝桢也牵涉此案,并且因丁公的涉足,促使了案件的加速平反。
  丁宝桢如何涉足此案,又如何促使案件加速平反?还得从丁公斩慈禧太后的太监总管安德海一事说起。
  据当时丁公的幕僚薛福成写的《太监安德海伏法事记》:同治八年四月的一天,薛福成去拜见丁公,和丁公谈论天下大事。丁公叹息说:“安德海得势,居然中伤恭亲王,使之被罢黜。现在朝廷中有不少士大夫依附安德海,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想除之而后快。”丁公已生除安之念。过一会,丁公又说:“我听下属报,近日安德海将到广东,他必过山东。等他到山东,就将其捕杀,你看如何?”薛福成回答说:“如果杀了安德海,等于扫平一大贼寇,公就建立奇功伟业了。但是此事必须机密而行,处理果断,稍有差池,必受其祸而使其气焰更加嚣张,并且贻害无穷,祸及天下。”可见当时要想杀安德海的人很多,但是都碍于安的后面靠着一个慈禧太后,杀得了安要冒自毁之险,杀不成只要有动作被安发现也必死。
  其实丁公和薛福成谈话时,已命令东昌知府程绳武追捕安德海,而程绳武深知此事搞得好搞不好都是要掉脑袋的,惶恐不安地紧跟安德海之后,三天不敢下手。丁公见机会就要失去,又急令总兵王正廷出马,才将安德海拘捕住。丁公不等安有喘息的机会,果断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由于之前丁公请得杀安德海的圣旨,他冒的风险稍减一些。但风险不可预料,因为慈禧太后的报复可以说只要有借口,随时都可以施行,并且要找个借口只是顺手拈来,实在太容易了。丁公后来的多次被贬,和此事不无关系,而没有被慈禧找借口诛灭,也属万幸了。
  丁公杀安德海,在慈禧心中种下了仇恨,这和后来的涉足“羊吃白菜案”有何关系暂且放下,再来简单复述“羊吃白菜案”始末。
  所谓“羊吃白菜案”就是当时轰动华夏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杨乃武是浙江余杭才子,清朝同治十二年举人。小白菜姓毕、名秀姑,也是余杭人。她生于贫苦之家,因容颜俊秀,人呼其为“小白菜”。杨乃武家道殷实,又是新科举人,小白菜与杨乃武本来素不相识。同治十二年,小白菜与在豆腐坊打短工的葛品连结婚,两口子租赁杨乃武家的房屋居住,成为杨乃武的邻居。由此小白菜与杨乃武认识,从有往来到往来频繁,小白菜仰慕杨乃武的身份和才华,要求杨乃武教她读书识字,并常在杨乃武家吃饭。这样做在那个时代是不合伦常道德的,因此街坊中生出许多流言蜚语,说“羊吃白菜”。此时余杭知县刘锡彤之子刘子和因杨乃武在他面前常有傲气,既嫉妒杨乃武又觊觎小白菜,想方设法要整杨乃武,把小白菜弄到手。他串通了一伙人时刻寻找可乘之机。不久,小白菜之夫葛品连患病死亡,刘子和便与捕役阮某及阮之姊、门丁沈某、豪绅陈某、粮官何某等串通一气,共同诬告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投毒害死小白菜之夫葛品连。此案本来毫无证据证明投毒,余杭知县刘锡彤为遂儿子心愿,制造假证很快就将此案定为通奸投毒致死人命案,将杨乃武、小白菜定为死罪。为保证阴谋得逞,余杭知县又向杭州知府陈鲁行贿,而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昏聩无能,听任杭州知府的错判,浙江巡抚杨昌浚受贿包庇纵容下属,最终将此案定成铁案,报朝廷核准。
  杨乃武之姊杨淑英与杨妻詹彩凤不服,两次上京告御状,得到浙江籍京官夏同善、江树堂等的帮助。最后此案传到慈禧那里,于是慈禧别有用心地下了一道谕旨,令刑部尚书桑春荣会同浙江巡抚杨昌浚及有司重审。案件从始到终,历时3载,涉案人员从普通百姓到朝廷大员乃至最高统治者,最后才因某些原因而得以翻案。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发生那样的冤假错案本来也是司空见惯之事,而沉冤得雪却是十分离奇的。其离奇之处是经过曲折反复,结果却使300多名大小官员受到牵连。而一个普通的命案,居然让一百多个大小官员被褫夺爵禄、丢掉乌纱、发配充军、永不续用,这样的结果可谓无人能料,自古罕见。
  那么,身为四川总督的丁宝桢又是怎样涉足这场“四大奇案”中最离奇而又几经周折、历时最长的“羊吃白菜案”的呢?在此案中,丁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位置,又展现了其什么样的为官为人的人格和官格呢?
  丁宝桢涉足“羊吃白菜案”的情况,在正史和丁宝桢传记中只字未提,仅在个别的野史笔记中有所提及。杨乃武之女杨浚于1965年在杭州口述,由韩燕门整理的《记我的父亲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狱》一文中有一段记述:
  在勘题拟奏时,朝内外一些大小官员却因此案掀起了激烈的争吵。统治集团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以大学士翁同龢、翰林院编修张家骧、夏同善为首,边保泉、王昕也属这一派的人物。因为翁同龢是江苏人,张家骧、夏同善是浙江人,王昕原来也是山阴人,附和的又以浙江人为最多,所以称为江浙派,又称朝议派,这些人多系言官文臣。另一派是以四川总督丁宝桢为首,附和的多系湖南、湖北人,时称两湖派。这一派是几个封疆大吏,他们掌握着实权。
  当刑部平反尚未结束时,四川总督丁宝桢正在北京,这个总督曾经杀过慈禧太后得宠的太监安德海,朝中一些京官怕他。他们认为刑部对此案不该平反,承办此案的官员并无不是,不应该给任何处罚,主张主犯仍应按照原拟罪名处决。丁宝桢听说刑部要参革杨昌浚及有关官员,有一天跑到刑部大发雷霆,面斥刑部尚书桑春荣老迈糊涂,并威吓说:“这个铁案如果要翻,将来就没有人敢做地方官了,也没有人敢为皇上出力办事了。”丁宝桢又盛气质问验骨的官员说,人死已逾三年,毒气早就消失,毒消则骨白,怎么能凭着骨黄白色即断定不是毒死而是病死呢?他认为刑部的审验不足为凭。桑春荣见丁宝桢这样气势汹汹,也就犹豫起来,怕引起政治上的问题,对丁宝桢极力敷衍,答应再慎重研究。当丁宝桢在刑部大堂咆哮时,刑部大小员司,没有一个敢与他争辩,只有侍郎袁保恒说:“刑部是奉旨提案勘验,是非出入自有圣裁,此系刑部职权,非外官所可干预。”丁宝桢悻悻而去。
  另一段记录是出自晚清四大日记的《越缦堂日记》。日记是这样记录的:
  光绪二年十二月初九,在北京朝阳门外会海寺开棺验尸。仵作报:“此人委实病死,不是砒毒。”在场官员一片惊愕。在场的一名法国记者不知出于何意,竟跳起来高喊:“无毒!无毒!”并拍摄下戴枷锁的杨乃武、小白菜。光绪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四川总督丁宝桢闻得实况,大怒,扬言于朝曰:“葛品连已死逾三年,毒消骨白,此不足定虚实也。”于是湖南、湖北与杨昌浚、胡瑞澜同乡官员合而和之。刑部尚书桑春荣大惧。丁宝桢又回桑曰:“此案何可翻?公真愤愤,将来外吏不可为矣!”
  从这两段记录可以看到,清朝末年的党争之激烈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随便在这随时可能爆发的党仇之水中丢一小块石头,就会激起千重恶浪。“羊吃白菜案”就是这样一块很小的石头,慈禧太后就是利用这块小石头来打击她认为强势的一派,以调节势力的平衡。
  丁宝桢是晚清重臣,同时也是一位誉弥华夏的循吏和廉吏。他愚忠于清王朝,为了维护清朝法度而藐视官场人情世故,不顾个人安危;他一生廉洁,一个封疆大吏也会因付不出僮佣之薪而受厨役出言不逊之窘;他常以君子之心待人、待同僚,因此,有时难免看不清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丁宝桢又是一个在满清官僚中具有独立人格的官吏,他从不和谁结党,因此,他也没有意识到“羊吃白菜案”已变成党争的闹场。
  丁宝桢在刑部大发雷霆,让刑部尚书桑春荣惧怕而对翻案产生犹豫,而丁公的本意是要维持原判或使翻案时间尽量延迟。可出人意料的是,丁公此举却加速了案件的平反。当刑部将最后勘定结果上奏慈禧太后时,也将丁宝桢在刑部大发雷霆的事上奏慈禧。本来,此案由于刑部的犹豫而使得慈禧也产生了几分犹豫:要翻此案为两个普通百姓伤及一百多名大小官员,不值;要是不翻,又起不到教训两湖派势力的作用。看到刑部对丁宝桢的上奏,多年前安德海被杀之事跃然浮出。当年丁宝桢杀小安子让慈禧黯然神伤,几度两泪潸然,苦于没有机会和借口报复,深感尊严受损。恰好此时丁宝桢站了出来,不禁让慈禧旧恨怒火复炽:一是有意不给丁宝桢面子,借机打击其威;二是俨然把丁公划为两湖一派。两怨叠加,她咬牙摒去犹豫,一挥御笔,就将“羊吃白菜案”翻了个底朝天。
  “羊吃白菜案”几经反复,当刑部重审后,也还有可能要反复折腾,由于丁公的出现,激起了慈禧的旧恨,加速了此案的平反。丁宝桢之举,可谓是歪打正着。(作者系市政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原副主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