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红色老区点睛之笔——赫章野马川百乡文化广场随想
红色老区点睛之笔
——赫章野马川百乡文化广场随想
作者:文|李东升  发布日期:2017/3/29 阅读次数:
百乡文化广场透视图
  1936年11月,毛泽东在陕西保安会见红二、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人时,高度赞扬了乌蒙山回旋战。他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
  党的两位最高领导人论及的“转战乌蒙山”,其战略决策,就在赫章县野马川形成。这里,两条遥遥平行山脉的夹峙中,让出了一块东西走向的宽大的坝子,中央一条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流过,两岸是肥美的良田。边沿处,缓缓的坡地犹如阶梯,一层层向大山高处攀升。
  野马川的得名,传奇而悠远。据说诸葛亮南征时,军队经川南进入黔西北,一路爬山越岭,到了这平坦的坝子,部队小住几日休整。见河两岸水草丰茂,将士们解下战马笼头坐鞍,任马匹食草溜步。起程再上征途时,有十多匹军马跑野了,不知是藏在芦苇深处还是大山的密林之中,再也找不回来。蜀军远征后,这些无主的军马,便自由自在地繁衍起来,逐渐形成马群,狂奔于荒野。
  明朝傅友德征讨云南之际,正缺战马与驮力。大军至野马川,见到野马群,自然是天赐神力,于是套来了不少骏马训用。当傅友德骑在马上,遥望着远处士兵隐约追捕野马的情景,对副将们说:一马平川,野马出没,此地野马川是矣。
  历史在演变着。野山川地处茶马古道,川藏的皮毛、食盐、蜀锦、药材,黔地的桐油、生漆等名产物资,经毕节到水城至兴义进广西百色,再入两湖、广东广州或福建出海;而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的货产,更有海外货物和云南的茶叶、烟草、食糖、铜、银制品进入四川、西藏、贵州,这条茶马古道是当时驿道上的捷径,商旅往返俱经过野马川。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又是商旅通道,逐渐形成了热闹的小镇。
  特别在抗战生命线——“川滇东路”建成后,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兴盛。沿公路两边形成了东西走向的长长的街道。当地刘家,以开马店客栈为生,附带经营马料马草,逐步积累了资金,再经营粮食土产,也顺带贩运烟土,到了刘翼苍这一代,便成了野马川的首富。当时赫章还未从威宁县分出,谈到本县东边风土人情,人们常以“朱家有枪,刘家有钱”来概括平山、野马川的状况。清末民国初期,刘氏家族中的长者,看准了商机,拟设计盖一座院子,排面临街,用作商铺。至于院子怎么布局,一时还设计不出。
  事也凑巧,恰巧有一四川木匠,带两徒弟从云南途经野马川回家,不曾想到路途中生了病用光了钱。刘氏长者收留了三人,好茶好饭招待,且请来郎中为木匠师傅治病,病好后奉上盘缠供师徒三人上路。在停留期间,木匠师徒听说了刘家要盖房的事。为了报答主人家路途搭救,于是提出了帮其修好房再走。客主双方经过三年多的辛劳,房屋建成了。
  这座完工于清末民初的木结构建筑,属四合院型风格。建筑前后两部分均为两楼,前屋临街排面置铺面数间,朱漆活动铺板,上层作客栈;后面为四合院,底楼为库房、作坊、厨房以及帮工住房。天井十分宽敞,打磨过的青石板铺就地面,中间有水池花坛。天井左右厢房侧檐廊连接庭院。主楼右后角修筑一座五层石砌碉堡,由前厅至后院主楼有通道联接碉堡,碉顶是瞭望亭,上面可俯瞰整个野马川。
  1936年2月29日,红二军团直属机关和六师到达野马川,军团直属机关住进了后院宽敞的二楼,警卫部队则住在前院和碉堡。
  红二、六军团撤出毕节时,原议定部队继续西进,抢在国民党军之前赶到赫章西南、威宁东北的妈姑地区,然后寻机南行,经狗店子进入滇东北的南北盘江之间地区。但是,眼下敌情发生了剧变。在红二、六军团前面的威宁方向,有云南孙渡纵队,在左面南下水城方向,有李觉、郭汝栋纵队,右面是已达朱歪的樊嵩甫纵队,后面是万耀煌、郝梦龄纵队。敌方5个纵队120个团的兵力,妄图围歼2万余人的红二、六军团于威宁、赫章之间。面对敌方十倍于我的兵力,红二、六军团处于战略转移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怎样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巧妙回旋保存自己?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3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在刘家二楼召开了会议,军史上称“野马川会议”。会议经过敌情分析,决定避实就虚,部队继续西进,抢在国民党军之前赶到赫章西南、威宁东北的妈姑地区,然后出其不意地转向敌实力薄弱的滇东北彝良方向,将敌主力调往滇东北一带乌蒙山腹地,以赫章、威宁及云南省镇雄、彝良一带的乌蒙山腹地为中心,迂回与敌周旋。在迂回中选择有利战机、地点打击和歼灭敌人一部。待敌西南方向上兵力空虚时,部队寻机调头南下,继续实施向黔中或滇东转移的目标。这就是军史上有名的“野马川会议”。
  按“野马川会议”的战略决策,红二、红六军团于6日进至云南彝良县奎香镇。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和总指挥顾祝同,得悉红二、六军团的行动后,以为红军要经彝良、盐津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遂急令国民党军向西北方向追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红二、六军团于3月8日突然掉头由奎香南返,在威宁以北的以则河伏击了紧追于后的樊嵩甫纵队,经12小时激战,打死、打伤和俘虏敌军6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使樊嵩甫纵队遭到重创,不敢再轻易锐进。
  接着,红二、六军团又迅速返回奎香地区,再向北经乌沙寨、放马坝以东,直奔滇东北的镇雄而去,进至牛场后又转入深山,沿山路向东南绕行,拟由镇雄以南摆脱敌人的追击。
  1936年3月11日,顾祝同急忙展开部署,令樊纵队尾追红二、六军团,12日在老官房一带堵截,此时敌99师、47师、54师均奉命到达镇雄准备堵截。同时命在赫章的万耀煌纵队速达镇雄后,协同99师于13日到螳螂坝迎头截击;在威宁一带的李觉纵队速向毕节前进,巡防毕威通道,郭汝栋纵队12日到朱歪堵截。同时,命原驻防威宁的孙渡纵队速向牛街前进,协同樊嵩甫、万耀煌、郝梦龄纵队将红二、六军团消灭于镇雄、牛街中间地区。是时,重兵云集,红二、六军团被围于镇雄、赫章间窄小的地带。据红二、六军团战史记载:“红军进入了由桑植出发以来最危险的时期。”
  红二、六军团此刻的目的,是要打通南下的道路。而要南下,势必要同万耀煌接触,不歼其一部势难通过。3月11日,贺龙立即决定歼敌于行进之间,设伏哲庄坝,袭击万耀煌。夜里,贺龙率二军团4师、6师分两路轻装前进,越过巴溜,赶至三锅庄、大丫口设伏。3月12日9时许,当敌十三师一部翻过桃园大丫口时,红军从西侧制高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发起攻击,将正在行进的敌十三师拦腰截断。突袭中将夏鼎新旅压返桃园、潘祖信旅压下哲庄坝,迫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指挥完全失灵。枪声骤然响起,惊恐跃立的战马将队伍中间的纵队司令万耀煌甩下马背,随着红军攻击的逼近,副官慌忙帮他换上马夫服装,混杂在溃兵之中逃至桃园大庙,设立了临时指挥所,命夏鼎新旅死守桃园小丫口。被压下哲庄的潘祖信旅,在6师的打击下被截为两截,一部被赶进毛脚落沟全歼。
  哲庄坝战斗从上午持续至黄昏,敌四十七师和九十九师赶来救援,敌十三师才逃脱被全歼的命运。哲庄坝战斗,毙伤敌人近千,俘敌200余人,缴获重机枪7挺、长短枪700余支、辎重弹药300余担,取得了乌蒙山回旋战中一次重大胜利。
  其后,红二、六军团再返奎香地区,在乌蒙山区回旋了一个巨大的圆形后,达到了将敌向西北调动的战略目标,趁敌人西南方向空虚之际,迅速直插滇东北,在盘县休整后,开始了新的长征。
  “野马川会议”集中了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王震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的智慧和谋略,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在乌蒙山区回旋战斗,不仅仅取得胜利,而且在军战史上被史学家们评价为“与四渡赤水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处,是我军战史上以少胜多、灵活机动的典型战例。”乌蒙山回旋战,极大地丰富了长征史,也在毕节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永恒的红色历史赋存,是恒久的、珍贵的红色旅游品牌。
  在革命老区的这片土地上,开工修建的野马川“百乡文化广场”,按照一乡一特色的理念,以百千个广场各业态形成的庞大数据流和信息流,搭建百乡“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百乡互联网电商服务“支付平台”。通过百乡文化广场自主开发的“百乡一键通”,实现智能运用服务,提升百乡物流、百乡快递系统整体水平,完善百乡配送系统,以多种功能助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
  更能给人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是,百乡文化广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在平坦整洁、喷泉与音乐伴舞、绿树和鲜花相伴的广场上,将雕塑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于战马上驰骋乌蒙的塑像;在两廊中,以碑林嵌刻野马川历史的书法、字画、浅浮雕;在“乡史”馆中,将复原“野马川会议”会场原景,征集、复制红军在野马川活动的史料图片、文字介绍,还将用现代激光音像手段,在巨大的沙盘上,再现乌蒙山回旋战的行军路线、战斗地址。
  可以想象,这是毕节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的最形象展现,也是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最佳创新,更是献给毕节试验区诞生三十周年的一份厚礼!(作者系毕节市作协副主席)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