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一曲激越昂扬的脱贫攻坚赞歌——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纪实
一曲激越昂扬的脱贫攻坚赞歌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纪实
作者:文|本刊记者 程 红  发布日期:2017/2/24 阅读次数:
赫章县GAP示范基地大棚里,中药材虎耳草长势良好。
毕节市开展同心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电工职业教育
纳雍县乐治镇碓叉坝村面貌焕然一新
  鸡年大年初一,大方县凤山乡谢都养殖场喜气洋洋。由恒大集团引进的一头西门塔尔牛顺利产下两头小牛,开启了毕节试验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好兆头。
  乌蒙人勤春早,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在女姑村三膜马铃薯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抢抓时令,松土、播种、覆膜,种植三膜马铃薯,决胜脱贫攻坚。
  近29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毕节试验区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建设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当前,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的“春季攻势”,唱响了一曲激越昂扬的脱贫攻坚赞歌。
  凝聚共识 改变面貌
  ——经济特区、开放区是解决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毕节则是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的问题。
  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29年前的毕节,深深陷进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泥潭。
  1987年,毕节地区8个县有5个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高达345万,文盲半文盲人口占50%,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人们用“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来形容当时毕节的生态和经济状况。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做地皮磨。”赫章县海雀村的贫困状况,比起全区来说更为糟糕。
  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到海雀村调查后在内参里这样写道:“赫章县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11户农家,家家断炊。……安美珍老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
  这篇题为《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的新华社内参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专门作了重要批示。
  1985年夏天,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刚上任不久,就深入赫章县进行为期3天的调研,并专程到海雀村走访。在看到当地生态环境极度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的情况下,要求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胡锦涛同志通过在毕节地区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1988年6月9日,中国第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胡锦涛同志的亲自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在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毕节地区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毕节地区情况所决定的,也是毕节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特区、开放区所不同的……经济特区、开放区是解决经济起飞先富起来的问题,而毕节则是改变贫困面貌、继续解决温饱的问题。
  针对毕节地区的实际,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顺应时代和现实需要,作出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战略决策。从此,毕节地区拉开决战贫困的大幕,在乌蒙大地上向贫困发起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
  精准施策 全面推进
  ——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目标。
  近29年来,毕节试验区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坐落在赤水河边的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南关村,曾经“年年都会遇到难关”。29年前,这里人多地少,因为过度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种粮产量很低、常常青黄不接,百姓十分贫困。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后,村民引水下山,改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以发展柑橘为主的水果生产。2000年,全村完全摆脱贫困。2004年,南关村进入七星关区50个经济强村行列,并从此更名为橙满园村。
  橙满园村只是毕节开发扶贫的一个缩影。毕节试验区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乌骡坝连着佘家坝,寡妇听说都害怕。”这是对29年前黔西县乌骡坝调侃而真实的写照。10多年前,这里人均粮食仅21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80%的农户住着茅草房。
  2013年,市委、市政府以实施农村连户路和院坝硬化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乌骡坝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1260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5709元,年均增长28.63%。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如今的乌骡坝布依寨,已成为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绿色田园。“小桥流水布依寨,桃花园里新农村”,贴切地描述了布依村寨的绰约风姿;渐成规模的蔬菜种植,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日益殷实;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地方。
  金沙县岩孔街道板桥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葡萄,逐步走上发展致富的路子。穿村而过的3公里柏油路,全部被葡萄长廊所覆盖,农家小院、房前屋后都是葡萄架,辉映着造型别致的黔西北民居。
  站立村头,头顶蓝天白云,身依绿树,让人流连忘返。产业扶贫,让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核心是把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消费型扶贫转变为生产发展型扶贫,重点在于形成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手段,实现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社会格局。
  汇聚力量 形成合力
  ——动员各方面力量,努力把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威宁自治县是毕节试验区的西大门。长期以来,威宁县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发展滞后,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县。
  2009年末,全县人均GDP为4677元,处于贵州省第81位,在原扶贫标准以下的人口有24.37万,贫困发生率达到22%,高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被国务院列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
  威宁县的贫困触目惊心。近年来,省委主要领导接连把威宁县作为帮扶联系点,集中力量在部分乡镇实行集团帮扶、整镇推进。原省委书记栗战书(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赵克志把迤那镇作为帮扶联系点,省委书记陈敏尔把石门乡作为定点包干脱贫责任点,并在石门乡发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动员令。
  集团帮扶让威宁县走出了贫困的泥淖,改变了贫困的面貌,形成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积累了“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综合施策、重点突破,集团帮扶、整体推进,激发内力、狠抓落实”的“威宁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短短几年,威宁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致富路子拓宽了,精神状态愈加振奋了。“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每次到威宁,我都能看到这里正在发生着变化,这让我对贵州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曾经四上乌蒙高原的栗战书深情地说。
  为整体帮扶大方县脱贫,恒大集团投入30亿元,计划利用3年时间,着力实施产业帮扶、易地搬迁帮扶、吸纳就业帮扶、发展教育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帮扶,帮助大方县确保到2018年底实现整县脱贫目标,形成民营企业直接参与精准扶贫新模式。目前,帮扶工作正向纵深推进。
  省委书记陈敏尔评价说,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是贵州脱贫攻坚的大事件,必将在我国扶贫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圳市自1996年开始,倾力倾情倾智对口帮扶毕节试验区,加快了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20年来,深圳市累计向毕节捐助各类资金5.08亿元,在基础设施、民生事业、智力支持、劳务输出、干部培训、经济协作等方面给予了毕节大力支持和帮助。
  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毕节试验区用好用活统一战线帮扶优势,深入实施“五千一体”活动,继续抓好广州对口帮扶和恒大集团、盘江集团、金元集团等企业结对帮扶工作,助推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
  闯出新路 作出示范
  ——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
  毕节农村贫困人口从1987年末的345万(236元贫困标准)减少到2016年末的92.43万(3146元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从1987年末的65.4%下降到2016年末的13.1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2016年的7702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
  数字的背后,是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决战贫困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
  通过近29年的探索试验,全市开发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起到了“小试验、大方向,作示范、探路子”的效果。
  “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的殷切期望。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巡视员吴愿学认为,创建毕节试验区既是意在建构和探索科学发展理念,并通过以新型发展思想为指导,探索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解决类似毕节这样深陷于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恶性循环地区困境的现实需要;又是通过试验示范,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在科学探索基础上的超前设计和实践。
  毕节试验区在开发扶贫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享誉全国的经验。精准识别“四看法”、“一市五金多套餐”、“五联”+“三变”扶贫模式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扶贫云”大数据平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毕节市属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前,全市5个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3个乡镇被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总贫困人口仍有92.43万。全市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复杂,开发扶贫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在市第二次党代会上,市委作出“113攻坚战”的部署,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未来五年,市委将带领全市人民以闻鸡起舞、攻城拔寨的劲头,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把“大扶贫”作为底线目标,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深入开展“五千一体”活动,围绕“四有五覆盖”和“五通四有”,持续推进“六项行动”,全力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高地,确保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实现贫困地区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在乌蒙大地的青山绿水间,900万毕节儿女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唱响一曲激越昂扬的脱贫攻坚赞歌!
  在磅礴乌蒙的碧云蓝天下,900万毕节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辱使命、勇闯新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谱写毕节试验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宏伟篇章!(供图/毕节市扶贫办)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