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毕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观察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
——毕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观察
作者:文|本刊记者 刘宇浩  发布日期:2017/2/24 阅读次数:
七星关城区一角(彭新立  摄)
  29年来,乌蒙大地由荒山秃岭变成“两江”上游的绿色屏障,由水土流失严重变成锁水固土的生态林遍布之地,这是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历史见证;试验区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50.28%,主城区倒天河的河水由浊变清,这是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转型升级、提质扩容的现实写照。在毕节试验区的历史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以“生态建设”为主题,常抓不懈,持续推进,至今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实现了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环境保护工作伴随着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主题前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简称“创模”)是打造山清水秀生态环境的要求,是深化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主题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战略定位得以实现的必经之路。
  溯源:环境保护一直在路上
  毕节试验区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在路上,没有终点,可以追溯到试验区建立时确定的“三大主题”之一的“生态建设”。 1988年6月9日毕节试验区建立,以“生态建设”作为“三大主题”之一的目的,就是要以环境保护工作为基础,重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没有被破坏或者即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的长期持续推进,使毕节试验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毕节试验区留住绿水青山、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下汗马功劳。
  2012年6月,市政府编制下发了经过环保部审批备案的《毕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2012-2015)》,吹响了全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号角。《关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实施意见》《毕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5-2017年攻坚工作方案》、市第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使“创模”工作深入全市各级层面,并得到持续有效的推动。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累计建成投运县城空气自动监测站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国控、省控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25个,县城和乡镇污水处理厂40个,生活垃圾填埋场8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场3座,机动车尾气监测站16个,火电、水泥行业脱硫脱硝设施全部建成。
  ——环保基层基础地位逐渐加强巩固,基本实现监测网络全覆盖。已经启动9个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基本解决了办公阵地问题;10个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向标准化迈进,市中心站开展二级站建设,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等县(区)7个环境监测站基本具备29项饮用水源水质指标监测能力。
  ——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16年,中心城区AQI优良天数比例达97.5%,同比上升3.3%;4个国控断面和13个省控断面的优良率均为100%,35个市控断面优良率为91.4%,3个断面未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固体废物环境、声环境和辐射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从戴“帽子”、拴“带子”、铺“毯子”、抓票子、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湖防止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修复生态系统,毕节试验区成功攻克了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这两大生态治理难题;从城乡全面开展系列环境整治的工作,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的确定,毕节试验区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毕节试验区充分发挥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硕果:生态建设绽放文明花
  贯穿毕节主城区的倒天河,曾经被喻为毕节的“龙须沟”,经过系列持续开展的河道环境改造后,往日的“龙须沟”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青翠欲滴的草木和清澈见底的河道,以前令人掩鼻而过的河岸现在变成了市民锻炼、散步和休闲、观光的大公园。
  2007年至今,从主城区开展的系列河道整治工作到《毕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2012-2015)》的实施,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实现了从重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向保护生态环境的华丽转身,切实有效地加快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步伐。
  通过“创模”系列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深化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主题。全市围绕“打造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目标,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构建友好自然生态为主线,以饮用水源保护、地表水治理、空气净化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做好重点企业污染防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黔西北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
  自2012年有序开展“创模”系列工作以来,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夯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模”规划26大项指标中有16项基本达标,137个小项目完成92个,75个国家环保重点项目完成60个。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更上一层楼,“生态建设”的文明之花含苞欲放,“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硕果孕育待摘,“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城市指日可待。
  今年是我市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验收之年,国家验收的时间在年底,省级验收的时间则是10月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剩下的时间不足9个月,毕节试验区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距离的远近,就是我们用不到9个月时间丈量的结果。时不我待、紧紧抓住所剩的时间建设完善《毕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2012—2015)》的各项指标,我们就能够摘取已经在乌蒙大地孕育的硕果。
  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毕节在不到9个月时间要打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攻克下来了,毕节试验区就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建设”的主题就形神兼备、实至名归。今年,我市“创模”工作要通过省委、省政府的验收,各地、各部门要瞄准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目标,紧盯有差距的指标,巩固已达标的指标,关注有反复的指标,重点突破,按照《毕节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攻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表》全面完成各项攻坚工程,确保今年10月底通过省级评估验收、12月底通过国家验收。
  2013年,《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毕节市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不同类型生态区建设,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治理力度,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于进一步强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示范带头作用的通知》指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是全国城市科学发展的杰出代表,是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优秀典范,是全国在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示范作用的模范。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功能特点的契合不是偶然,而是毕节试验区长期坚持“生态建设”主题的必然,“创模”工作的开展就必然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必经之路,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有力抓手。
  市第二次党代会指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绿色产业体系,全力建设“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高地。要立足区域、城市、镇村三大层面,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开展城乡绿化美化,推进城镇公共绿地、环城林带、交通沿线绿化带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境保护“六个一律”两把利剑,强化赤水河、六冲河、三岔河、偏岩河等流域“河长制”管理,全力抓实草海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久战,让毕节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大地常绿。
  这就需要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精神,解决好“创模”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使“创模”工作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做好准备;需要加大“创模”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境满意率;需要加强督导,通过签订攻坚目标责任书,将“创模”工作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和市直相关单位,推进我市“创模”攻坚工作深入、扎实、有序开展,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年底通过国家验收,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