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新常态下打造黔西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路径选择
新常态下打造黔西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路径选择
作者:文|杨汉华  发布日期:2016/11/11 阅读次数: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长期存在、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试验区决战贫困、同步小康已到了冲锋冲刺的决战决胜阶段,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更应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然而,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一条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当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黔西县经济发展现状,结合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省、市的工作新要求,谋划和思考黔西县如何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交通、气候、政策等优势,积极探索一条符合时代特点、县域特征、产业特色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黔西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基本情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北、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县域面积2389.5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街道)362个村(社区),2015年末总人口93.6万,有汉、彝、苗、仡佬、布依、白等18个民族,县政府所在地距省会贵阳78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七星关区76公里。“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从71.47亿元增加到167.34亿元,年均增长15.0%;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49.12亿元增加到212.30亿元,年均增长3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295元增加到23036元,年均增长7.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391元增加到7014元,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从12.29亿元增加到23.79亿元,年均增长14.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从50.55亿元增加到120.59亿元,年均增长19.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40.77亿元增加到97.91亿元,年均增长19.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到90.3%;经济发展增比进位在全省综合排名上升9位,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黔西县这几年的GDP年均增速高达15.0%,高于全国、全省、全市经济增速,成绩十分显著。但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给黔西县“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一是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加大。2015年,黔西县人均GDP约3886美元,比贵阳、六盘水分别低6303美元、2805美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4130美元、921美元,差距巨大。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2∶41.4∶41.4,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带动力弱的状况依然存在。全县煤电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2%,产值占81%,煤电工业占比高、体量大,产业结构呈现“一煤独大”的格局,新兴产业尚在培育发展阶段,“新老”产业“青黄不接”。三是发展基础薄弱。由于昭黔铁路未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即使“五高一铁”全部建成通车,全县依然没有货运铁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交通基础仍较薄弱。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龙头企业少、聚集能力弱,产业链不健全,招商引资难的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
  
  打造黔西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路径选择
  “十三五”期间,黔西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扬主题、建高地、促转型、奔小康”的总体要求,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以“加速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补齐短板,做优做强长板,奋力打造黔西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一)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开放带动,不断汇聚和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
  紧紧围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一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深化区域联动合作,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两定两挂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大力实施《黔西县鼓励机关干部职工领办创办农业板块经济项目办法十条(试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农村“三变”、产权制度、乡镇“大部门”制等改革,激发乡镇、部门推动发展的活力。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力度。加强“五清单两平台一张网”建设,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推动“中国南方矿山本质安全论坛”常驻黔西,推进“中国南方矿用品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矿用产品及装备制造产业。
  狠抓开放带动。发挥民建中央、广州市对口帮扶的政治优势和比邻贵阳、连接成渝、直通广深的区位等优势,积极参与黔中经济区、成贵快铁经济带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围绕延伸产业链和发展新兴产业精准招商,重点在交通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全产业链格局,着力将黔西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基地。抢抓国家实施《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主动融入黔中经济区发展,用好“贵阳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加强与贵阳及贵安新区的产业协作,争取一批配套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落户黔西,着力将黔西建成黔中经济区重要的“明星城市”、贵安新区重要的“产业协作城市”。依托赤望高速公路、遵义至安顺城际铁路,发挥连接黄果树、织金洞、百里杜鹃、遵义会议会址等大景区的优势,积极参与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建设,做大做强大旅游、大健康等产业,着力将黔西建成贵州“金三角”重要的“节点城市”、遵义毕节安顺重要的游客集散基地、毕节试验区东部“门户城市”和“桥头堡”。加快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在甘棠工业园区和岔白产业基地各建1个大型仓储式物流基地,强化黔希煤化工、海大科技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着力将贵州黔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黔西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积极实施“万凤还巢”“千企帮千村”等活动,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格局。
  (二)夯实发展基础,突出民生保障,加快补齐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教育医疗“三块短板”。
  紧盯“到201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教育医疗“三块短板”,努力迎头赶上、提速赶超。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在建高速公路、铁路和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力争2016年白黔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7年息黔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9年成贵快铁建成通车。推动建设昭通至黔江铁路、百里杜鹃至黔西高速公路,配合做好林歹至金沙、六盘水至瓮安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望城坡至桃园、中坪至重新至金沙安洛、洪家渡至金凤、金沙五里坡至大锡等国省道项目,实施县乡公路改造、通村油路(水泥路)、村级断头路硬化等工程。整治乌江渡、索风营、东风湖库区航道,建设鸭池河等10个码头,打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构建大进大出、内通外联、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完成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和樱桃坪、仙人洞、凹水河等水库建设,新增库容5129万立方米,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实施成贵快铁黔西220千伏接入工程、黔西至重庆500千伏送出工程,新建一批35千伏以上线路、10千伏以下线路,实现全县变电站双回线路供电,提高城乡供电质量。建设贵阳至黔西天然气支线管网,推进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总结推广产业扶贫“新桥模式”、精准扶贫“红板经验”,积极探索海子产业扶贫新路径。深入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广易地扶贫搬迁户档案云经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群众5600户23516人。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落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学生补助政策,健全责任链,确保到2017年在全市率先脱贫。
  补齐教育医疗短板。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薄改”计划,建成南部新区教育园,彻底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到2017年普及15年教育。推进县中心医院二期建设,新建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妇女儿童医院,改扩建县中医院,实施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精神病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创办民营医疗机构,力争到2020年,每千人床位达6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达2.5人。
  同时,黔西县还要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困境儿童、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支持创业就业,推动民生保障水平从“基本民生”向“幸福民生”跨越。
  (三)调整经济结构,突出转型升级,做强大能源、大农业、大数据、大旅游“四块长板”。
  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结合黔西区位、生态、气候等优势,做强大能源、大农业、大数据、大旅游“四块长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做强大能源。巩固提升煤电支柱产业,推进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炭“二次创业”,引导和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脱困发展。抓好煤炭外销,加大火电发电指标争取力度;探索建立根据煤炭产量返还企业税收的奖励政策,鼓励煤矿满负荷生产;加快推进黔西电厂二期、华润电力黔西电厂建设;帮助黔希煤化工解决融资问题,推进项目建设,力争2017年建成投产运营;大力发展煤制乙二醇及相关下游产品和轻型节能环保建材产业,加快形成煤-电-化-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延长煤炭产业链;下大力气引进电解铝等用电较多企业,建立电力直供机制,推动火电企业满负荷生产;合理开发水电,推进一线天、长塘等水电站建设;坚持水、火、风、光并举,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及光伏发电,力争到2020年新增电力装机230万千瓦以上,着力将黔西打造成重要的能源基地。
  做特大农业。以建设“六大农业板块经济”为抓手,推进皂角、菊花、前胡等中药材,红米、水西软籽石榴、油用牡丹、马铃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高山生态茶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推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打造“乌蒙山宝•毕节珍好”花都味道农产品品牌,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将黔西打造成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做优大数据。加快大数据项目引进和建设步伐,深入实施“大数据+”行动,完善县大数据中心及农村电商网点建设,培育地方特色网店,推动电商产业“上山下乡”,确保电商年交易额3亿元以上,建成省级电商发展示范县。推动大数据在精准扶贫、城市管理、交通旅游、健康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着力将黔西打造成全省大数据应用示范县。
  做活大旅游。每年安排3000万元以上的财政撬动资金,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旅游业,办好每年一届的县旅发大会。有序推进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度假区、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古象祠、中果河旅游综合体、水西洞、六广河峡谷等特色景区建设;改造提升洪水解放、大关丘林、素朴灵博、钟山金钟、雨朵扯泥、林泉海子、中建营盘、莲城坪子、锦星白泥、甘棠大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对大关盐号、丁扬斌故居、李世杰故居、武庙、三楚宫等文化景点进行修复;精心打造大型全息山水实景演艺精品舞台剧《水西传奇》,加快国家4A级水西古城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推动文化与旅游、大旅游与大健康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打响“人文水西•魅力花都”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0亿元以上,实现旅游产业“井喷式”增长。
  黔西县在做强大能源、大农业、大数据、大旅游“四块长板”的同时,还要紧紧围绕产业创新这一要求,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通道经济,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产业体系从“一煤独大”向“多元聚集”跨越。(作者系中共黔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