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同心”活水浇灌满园春色——毕节市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助力脱贫攻坚观察
“同心”活水浇灌满园春色
——毕节市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助力脱贫攻坚观察
作者:本刊记者 孙良贵  发布日期:2016/6/13 阅读次数:
位于金沙县木孔镇湾子村的贵州隆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黔西县金碧镇杨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皂角产业发展助农增收
  同心战贫困,赤子报春晖。
  五月的毕节,绿意盎然、苍翠欲滴。
  行走在乌蒙大地上,“千企帮千村”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时刻碰撞出干事创业与脱贫攻坚的激情火花,处处奏响了决战贫困与同步小康的铿锵乐章。
  如今,作为劳务输出大市的毕节,在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人士,成为了我市“千企帮千村”行动的重要力量。
  “荣誉村主任”:春色满园关不住
  开展选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荣誉村主任”工作,是毕节市统一战线在扶贫工作中探索的创新举措。
  民营企业家担任“荣誉村主任”,将会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激发农民创业热情,帮助安排农民就业,促进劳动力转移,找准村企对接点,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
  赤子之心,游子逐梦。在金沙县木孔镇湾子村,贵州隆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湾子村“荣誉村主任”游建华,带领着全体员工在辣椒的世界里干得红红火火。
  如今,公司被评为“毕节市扶贫龙头企业”和“毕节市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获得了“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名牌产品”“毕节市‘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名优农产品”“金沙县十大名优特产”等荣誉称号,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认证。
  公司在取得发展的同时,游建华始终将“荣誉村主任”的职责记在心上,始终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使命担在肩上。通过成立金沙隆喜辣椒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服务”的一体化供销模式,带动邻近10余个乡镇辣椒产业发展,解决了500余人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近万人脱贫。
  游建华只是实施脱贫攻坚行动与“荣誉村主任”举措相结合的一个缩影。
  在黔西县,金碧镇杨勇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158公顷种植药用皂角树,周边与五里乡新乐村、观音洞镇金山村、金碧镇中寨村等接壤,覆盖全县8个乡镇,其中林泉镇、甘棠镇、五里乡、中建乡、重新镇扩大种植面积400多公顷,辐射种植面积达733公顷。
  “自合作社种植皂角树以来,带动了500余户社员参与种植,每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万余人,并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及矮秆作物增加社员收入,带动贫困户214户、五保户11户、二女结扎户39户参与种植,同时带动了农资、运输等相关产业、行业发展。”据该合作社负责人、金碧镇杨家店村“荣誉村主任”杨勇介绍,合作社采取三方联管的合作模式,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皂角树苗、技术指导、产品回收,村委会负责后续监督管理,农户提供土地和劳动力,皂角投产后按合作社占20%、村委会占10%、农户占70%的比例进行分成,实现了“三方联管、三家受益、共同致富”的目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懈努力、方可成功。”这是贵州沐之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大方县黔之韵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大方县雨润农林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核桃乡木寨村“荣誉村主任”吕世华的人生格言。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吕世华探索出了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扶贫脱贫工作的新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项目+农户”的模式和农民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分红的模式经营,提高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带动广大农户创业创新,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增强了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动力。公司目前带动当地返乡创业人员12名,发展农家乐22户、农家客栈18户、农家土特产加工15户,乡村旅游带动解决就业230人,带动扶助贫困户28户。
  贵州牧野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对帮扶织金县桂果镇打麻厂村,投资1.6亿元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一处、放养场一处,流转土地400多公顷,在山区散养生态猪,提供了9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51名为贫困户,务工人员月收入超过3000元。公司还为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仔猪饲养,长大后按市场价回收,有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毕节市已建成商会组织277家,有非公企业会员1.69万家,很多企业家已经来到毕节发展多年,无论是事业、生活,还是情感、文化,都已经完全融入了毕节。我市以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开展非公经济人士担任“荣誉村主任”工作为载体,通过组织非公企业家到村担任“荣誉村主任”的方式,动员市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结对帮村工作,目前已发动3000余名非公经济人士到2725个村担任“荣誉村主任”。
  “万凤还巢”工程:梧桐树下好筑巢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一度把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作为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来抓。如今,毕节市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区域劳务交流合作等,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广开渠道。
  当前,脱贫攻坚仍然是毕节的首要任务,全面小康是毕节最大的政治。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农村,全面小康的“短板”也在农村。因此,要让“万凤还巢”工程成为在党政支持、社会参与之外助力农村地区脱贫攻坚的又一支强大力量,为全市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凝聚新的内在动力。实施“万凤还巢”工程,是推进全市脱贫攻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激活农村发展要素的战略需要。
  如今,毕节市通过实施“万凤还巢”工程,突出与“万凤还巢”联引企业返乡创业相结合,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其成为冲刺小康、产业脱贫的重要抓手。
  织金县板桥镇农业产业创业园里的幸福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6月,现已完成鹌鹑养殖厂房建设1万平方米,电子商务展厅建设50平方米,紫外线消毒室建设10平方米,设备采购安装、监控器安装、场地硬化、绿地、亮化等工作。养殖鹌鹑7.5万只,每日产蛋约1300斤,需要成本5000元左右,纯收入5000元左右,年利润达200万元。合作社共涉及农户14户,其中贫困户10户,带动就业100余人。同时该镇幸福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发展生猪养殖、绿色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合作社负责人张红梅之前在福建一带打工,积累了一定的养殖技术后,这个勤劳的“女汉子”选择回到织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其实,张红梅很早就有回乡创业的打算,加上遇到好政策,就“心动不如行动”了。 幸福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于去年8月购进鹌鹑种苗6万只,11月开始产蛋盈利,11月底共产蛋1.4万斤,盈利金额1.12万元。到去年12月,鹌鹑增加到6.5万只,每天可产蛋1000余斤,按照每斤8元计算,月产值达24万元。
  “家乡是我新的起点,打开了我从没想过的蓝图。”张红梅说。其实这也是毕节市“万凤还巢”工程中无数“张红梅”的心声。
  “熊垮高寒人烟稀,冬天罩子进入门。鸡犬出门怕寒冷,团团圆圆围火堆。广种薄收难温饱,生产生活都艰辛。外来媳妇怕煮饭,生火加柴灰花飞。”这是原名熊垮、曾被称为“破天荒村”的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以前的真实写照。现在的红板,牛羊成群,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中,搞起了种植、养殖,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0元,大部分村民已经摆脱了贫困。
  目前,我市积极发挥各级团组织“春晖行动”联络处的作用,加强与异地毕节商会、毕商联络站或工作站的协调对接,主动加强与毕节籍企业家的联系和交流,积极争取外出创业成功企业家参与家乡开发建设,为家乡脱贫攻坚作贡献。自“万凤还巢”工程启动以来,第一批1000个试点村已经吸引约2000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就业,注册小微企业1000多个,创办专业合作社240余个。
  毕节市拓宽路径推进精准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创新脱贫形式,梳理帮扶清单,让结对企业有更多路径选择,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大显身手。目前,全市已有667家企业结对帮扶715个贫困村,“千企帮千村”脱贫攻坚行动已启动实施项目1050余个,建立专业合作社312个,解决农村贫困户就近就业2万多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