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璀璨“明珠”靓如画——毕节市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璀璨“明珠”靓如画
——毕节市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作者:本刊记者 陈泽劲  发布日期:2016/5/18 阅读次数:
如诗如画的金沙县平坝镇新庄村(黄 超 摄)
织金县三甲街道龙潭村展现农村新风貌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纳雍县居仁街道路尾坝社区(罗仕华 摄)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孟夏时节,踱步在黔西县雨朵镇扯泥村,一栋栋漂亮的“贵州民居”倒影在千亩水田里,干净宽敞的农家小道令人驻足,清新浓郁的自然气息拂面而来。在毕节市广大农村,像扯泥村这样的美丽乡村随处可见,“天蓝地洁、山清水秀”成为新农村漂亮的“标识”。
  毕节试验区高度重视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开展了以村镇建设、村庄整治、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五园新村”建设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我市以实施扶贫攻坚“六项行动”为着力点,以促农增收为主线,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动力,以丰富人文内涵为依托,以示范引领、点面结合、连片推进、全域打造为抓手,按照“城乡统筹、基础先行、生态引领、市场运作、三产互融”的创建工作思路,出台实施《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扎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
  我市紧紧围绕“富、学、乐、美”创建要求,坚持“依山傍水、显山露水、亮出田园风光”的理念,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产业培育,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强化精神文明创建,全力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步伐,努力把农村建成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漂亮成绩单倍受点赞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狠抓“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在民居建设方面,全市共完成“贵州民居”和“黔西北民居”建设80万户,其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1万户、棚户区改造8000多户;实施253.75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工程;新扩建110千伏变电站20座,35千伏变电站28座,完成16.53万户一户一表安装工程,实现供电辖区100%户表安装、100%同网同价;建设通组公路5840.72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13308.8公里,实现100%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新建乡镇邮政所122个、村级邮件接收场所300个、邮政危旧网点改造99个、快递下乡网点56个,行政村通宽带733个。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市开展院坝硬化85.3万户,实施农户连户路硬化3.4万公里,建成桥涵54座;建成垃圾池(箱)40350个、文化活动广场520个、公厕574座,安装照明灯39625盏;完成49.76万公顷荒山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23%,有效地改变了环境面貌。
  村庄品位全面提升,农村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全市认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有效提升村庄的品位,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的1016个村中,已评出43747户星级文明户。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家家管护环境卫生、美化绿化庭院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唱歌、跳舞、绘画、根雕等文化活动日渐丰富,广大群众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意识更加自觉,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致富产业稳步形成,拓展了群众的致富门路。通过实施“4321”工程,集中优势区域、突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板块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市逐步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带、连带成块的农业板块经济产业布局。据统计,全市发展专业合作社6671个,入社农户23.8万户,村集体经济规模累计3468.85万元;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70家,实现销售收入30.62亿元;农产品品牌有15个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04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个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7个获“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44个获“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实现农产品销售总值45.86亿元。我市充分利用农民讲堂,定期邀请县、乡两级农民讲师到村(社区)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传授致富经验,乡村旅游、花卉种植、生态养殖等致富产业逐步形成。
  富有成效的工作,促使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毕考察时对我市开展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户院坝和连户路“两硬化”工程给予肯定和好评,称赞我市的“连户路”为“连富路”“连心路”。2010年,毕节“五园新村”建设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100个典型之一。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美丽村寨扮靓毕节。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被评为“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赫章县平山乡江南村、金沙县岩孔街道永丰村等村寨,国家领导人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并得到肯定。
  在2014年和2015年的两年时间内,毕节市完成1万多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建设工作,为广大农村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全市大力推广“黔西北民居”和“贵州民居”建设,明显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在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农村卫生习惯转向良好,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市注重培育发展农村产业,建设一批蔬菜、经果林、茶叶、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多种实招让乡村更美
  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市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及时将其纳入全市重大民生项目工程,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
  市级层面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重要文件,市、县、乡三级成立领导小组、指挥部和相关工作职能组,并从各级各部门抽派骨干力量驻村帮助开展建设,确保了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抓好资源整合,强化多元投入。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毕节市采取“六个一点”(市县投入一点、项目整合一点、企业捐助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社会支持一点、群众筹措一点)的方式,大力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办法,有效整合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深圳帮扶资金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解决资金瓶颈,形成了强大的建设合力。同时,以“饮水思源、反哺故土、情系桑梓、回报社会”等传统美德为情感纽带,动员市内水泥企业、工矿企业及在外工作、经商、创业人员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物力、财力支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连户路和院坝硬化建设中,共动员市内水泥企业以成本价格供应农村“两硬化”所需的250万吨水泥,资助资金达1.5亿元;动员100多个工矿企业与企业所在村联合建立党支部,支持农村改善发展环境;组织动员在外工作、经商、创业人员捐助建设资金超过2000万元。
  为扎实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培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等工作,市直相关部门在市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下,扎实抓好相关技术指导。住建、规划部门抓好“贵州民居”的改造建设指导,先后编印了《贵州民居建设图集》《毕节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户院坝硬化及连户路硬化工程技术指导手册》《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应知应会手册》等技术指导资料,分发到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手中,帮助指导建设。农业、人社、扶贫、科技等部门积极开展农村产业技术知识培训,培育发展农村产业。文明办、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努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成果。
  在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注重群众思想的发动。通过采取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让群众明白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好处、清楚建设的内容、知晓上级的政策支持,从而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自觉参与到建设中来,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同时,通过加大对建设工作中的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增强群众的建设自信,激发建设的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围绕“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要求,我市大力实施“六项行动”,加快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基础。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村面貌。全市重点整治村寨房前屋后私搭乱建、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大力推广畜禽养殖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我市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切实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借助绿化毕节行动机遇,全市大力推进“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植树以及庭院、公共活动空间等绿化美化,构建农村生态屏障。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植经果林系带子,山下调整农业结构铺毯子,美化民居盖房子,拓宽增收渠道抓票子。”我市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各地气候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全市大力实施“4321”工程,着力打造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借力于乡村独特的空间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特色生态观光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我们积极开展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经营本领、民间手艺等各类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和劳务就业能力。”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全市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全市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一步建立完善村规民约,革除生活陋习,培养广大群众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提升我市农村的文明程度。
  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各地纷纷亮出实招,全力以赴、精心打造出毕节试验区的璀璨“明珠”,让乡村更美好。
  威宁自治县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任务调整为普及型78个、小康型45个、示范型33个,始终坚持美丽乡村创建与农村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精准扶贫、发展乡村旅游、深化农村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创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目前共整合投入各级各类资金3.5亿多元,启动“贵州民居”建设4455户。
  2015年,织金县已开展创建普及型90个、小康型30个、示范型35个。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宣讲队435支,通过道德讲堂、板凳会、院坝会等形式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政策法规宣传868次,充分激活群众投身创建工作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该县计划用3年的时间在除县城规划区、产业园区之外的525个行政村开展创建工作。
  七星关区通过组织创建村所属乡镇的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遵义市余庆县、湄潭县等地参观学习,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群众增收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壮大产业,确保创建工作能够高效推进。
  黔西县全面推进107个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重点打造10个市级示范点。今年,全县计划启动113个村创建工作,拟将12个点申报为市级示范点重点打造。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资金1.34亿元,引导群众自筹资金8044万元,合力推进创建工作。
  目前,纳雍县已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村135个,启动“贵州民居”建设1740栋,完工646栋;完成48个村(社区)通自来水农户324户,实现正常供电农户81户;完成通组路硬化243.59公里,硬化率达64.38%。
  百里杜鹃管理区按照“突出主题、充实内容、点面结合、串珠成链”的工作思路,坚持“民居牵总、产业配套、基础跟进、环境优化”的工作方法,建立健全“领导包保、单位帮建、干部驻点、齐抓共管”的创建机制和“财政奖补、项目整合、部门帮扶、群众自筹”的投入机制,强力推进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工作,创建工作成效明显。
  毕节金海湖新区(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在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开展工作。全区各乡(镇、街道)根据自身实际,寻求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小坝镇整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资源发展乡村农家乐;金海湖街道常丰村着力打造农业观光园;竹园乡打造万亩核桃林和万亩海马贡茶茶园;岔河镇打造百亩刺梨园和猕猴桃园;文阁乡以仡佬大洞、毛栗水库为依托计划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扎实有效的建设,毕节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鏖战正酣,一个个美丽乡村喜露姣容,像璀璨的“明珠”把毕节试验区装点得美丽如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