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文明与风景携手而行——百里杜鹃管理区“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景区”创建工作扫描
文明与风景携手而行
——百里杜鹃管理区“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景区”创建工作扫描
作者:本刊记者 杨 欢  发布日期:2016/5/18 阅读次数:
令人心旷神怡的百里杜鹃大草原
整洁亮丽的石牛角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格佐新村
索玛花园度假中心令人神往
  全市启动“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毕节”活动以来,百里杜鹃管理区坚持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六大行动原则,形成“三大合力”,以建设文明百里杜鹃风景区为重点,打造文明乡村旅游为特色,实现了文明创建的“三个成效”,在文明旅游城市景区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大合力”为文明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保障
  自“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毕节”活动以及“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开展以来,百里杜鹃管理区以“三大合力”通力合作,上下凝聚“文明和谐的优良环境是旅游的生命线”共识,开展以“五评一查”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行动,以“不扫地、就扫人”的强硬作风,打造文明旅游景区新形象。
  市、区“合力”协作强化上下联动。百里杜鹃属于季节性突出的景区,大量游客的集中涌入,尤其需要市、区协作,景区服务和旅游体验才能跟得上游客的需求。除了安排区内机关单位和乡镇干部职工参与景区管理服务外,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武警毕节市支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商局、食药监局、气象局等抽派人员参与杜鹃花节的管理服务工作,解决了区直相关部门工作力量薄弱、经验不足等问题,形成了上下联动、纵横协作格局。
  部门“合力”联动强化重点整治。人事、旅游、工商、质监等部门强化导游人员、观光车驾驶员及宾馆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的技能、礼仪、守法经营、产品质量等知识培训,提升服务档次和接待水平,对经营价格作了明确要求,严禁价格欺诈行为发生;教育部门开展“小手拉大手”、共青团开展“志愿服务”、妇联开展“巾帼文明卫生行动”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助推文明行动的深入开展;执法部门成立专项检查组,开展收费政策执行、旅游市场明码标价以及经营价格法规执行情况巡查,严厉打击和惩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哄抬价格、恶意发布涨价信息、虚假标价、模糊标价、隐瞒价格附加条件等行为,实现了餐饮、住宿消费零投诉。发放了《致全区人民群众的一封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75家(次)、药店及医疗机构10家(次),出动执法人员223人(次)、车辆74车(次),清理流动摊点53个。
  城乡“合力”互动强化全面推进。百里杜鹃管理区利用春节、清明等节假日开展区、乡两级文明创建活动以及“文明卫生家庭评选”“清洁卫生大扫除”等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卫生创建,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在重要时段尤其是杜鹃花节期间,整合城乡资源,抽派区机关单位、乡(管理区)215名干部参与普底景区、金坡景区售票服务和秩序维护等工作。只要被抽调到一线的干部,每一个人都严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职尽责,感动了前来观光的游客。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突然下起了暴雨,在金坡景区马樱岭景点服务的一名乡干部,没打雨伞、没穿雨衣,顶着暴雨疏导游客乘坐观光车,直到全部游客离开景点,共持续两个小时左右。这一幕被当时一名游客拍摄了下来。
  活动开展以来,百里杜鹃管理区始终坚持打造精品的服务理念,夯实运行管理基础。实行公司化运作,组建旅游投资、文化演艺、园林绿化、市政建设等公司,拓宽投融资渠道,妥善处理管理和服务去行政化的问题;与大数据、云平台深入合作,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以及规范化、人性化服务方面先行先试;在文明服务、旅游体验等方面多做“加法”,与旅游无关的基础设施、标识标牌等方面多做“减法”,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采取校地合作、市区联动、部门协作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不断优化文明旅游景区软环境。在“人、财、物”三要素方面给予倾斜,实行路段长负责制、门前“三包”、景区景点划片包干等措施,在保洁、管理、维护等方面做足文章,实现乡村道路有人管、田间地头常巡逻、景区景点时巡查的工作常态,为文明旅游景区建设提供了保障。
  围绕“花山”创文明旅游景区强势品牌
  花山——百里杜鹃风景区作为百里杜鹃管理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广大的游客,为百里杜鹃管理区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2016年1月1日至4月25日,百里杜鹃风景区共接待游客350.9万人次,同比增长32.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18亿元,同比增长35.5%。百里杜鹃管理区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景区”为宗旨,努力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景区形象,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花山”品牌。
  自2007年以来,百里杜鹃风景区围绕“地球彩带、杜鹃王国、清凉世界、养生福地”的目标定位,围绕“文化兴区”“旅游强区”的战略部署,发扬“宁可自己睡不着、不让目标受耽搁”的奋斗精神,从没有一寸油路开始,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建通乡、通村油路(水泥路)679公里、观光游步道50余公里,改造景区景点80余处,建成四星级酒店2个,农家乐、农家旅店从不足10家发展到300余家,建成大型生态停车场6个,建成门景系统及游客服务中心3个,建成彝族风情小镇,打造满族第一村及满族文化陈列馆,建成祭花神主题公园,建成黄家坝阻击战遗址纪念广场……实现旅游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2016年1月以来,28天建成五彩路游客服务中心,1个月完成一号、二号、三号主干道路面工程,3个月完成四号次干道工程,畅通了杭瑞高速公路、黔大高速公路连接线,改善了通达条件,创造了“百里杜鹃速度”,极大地改善了景区旅游体验。
  每逢花节,大量游客集中涌入百里杜鹃风景区,这对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百里杜鹃管理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筹备、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各参与单位紧密配合,全区上下共同努力,2016中国•贵州国际杜鹃花节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打造了品牌,吸引了客源,加快了百里杜鹃管理区建设文明旅游景区的步伐。
  花节前,为确保交通通畅,百里杜鹃管理区严格按照倒排工期和工程日调度制度,用3个月的时间修建了四号次干道和打通了二号主干道断头路,新建了1万余平方米的五彩路游客服务中心和两个停车场,全面完成一、二、三号市政主干道的沥青路面铺设,并完善了标志、标识、标线,方便了旅游车辆的快捷有序进出。同时,在花海大道隔离出摆渡车和旅游大巴车通道,让大型车辆与普通小汽车分道行驶;在五号路隔离出临时人行道,改变了过去行人与车辆混行的局面。在交通主干线、集镇街道和重要路段合理部署警力,指挥和疏导车辆通行,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科技云平台,及时发布路况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了车辆拥堵。在双休日和清明小长假等人流高峰时段,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统筹安排,从大方、黔西等邻县调集200余名警力参与景区交通秩序管理,化解了游客井喷式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并完成上级安排的警卫任务,得到了省委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严查“三类”车辆酒驾、毒驾、违规超员、超载等行为,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率,开展专项执法90余次、联合执法20余次,查处违规违法“三类”车辆300余起,处罚交通违法行为1700余起,做到了“文明交通”。
  此外,成立了市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景区内市场整治工作,杜绝小摊小贩在核心景点占道经营等行为,进一步营造健康的旅游氛围。成立了旅游咨询及投诉办公室,及时为游客排忧解难,做到投诉“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值得一提的是,景区设置了许多人性化通道:在东、西门景和五彩路游客服务中心增设特殊售票通道,便于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尽快购票进入景区;在各个游客服务中心安排两名医务人员和一辆救护车,及时治疗游客旅游期间的突发性疾病;整合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和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资源,公安交警运用科技手段,全力解决游客在景区遇到的困难,这些人性化的服务细节,得到了旅客的认可。
  花节期间喷绘了文明旅游、传统美德等公益贴画500余幅,在亮丽了景区的同时,也增添了文化的感染力。对主要交通干道、售票(检票)窗口、景区景点、重要集镇等地实行一天一巡查,发现垃圾箱(桶)溢出、农户门前乱堆乱放、售票检票人员文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及时督促相关责任主体限时整改,并及时开展“回头看”。合理安排环卫工人对公厕、景点、步道、路段等实行定人定点全天候清扫;整治景区摆摊设点和街道占道经营、乱堆乱放,清洗城区市政道路和治理车辆带泥上路;各乡将环境卫生整治与景区旅游服务和辖区社会事务管理同部署、同推进,及时清运街道村寨、公路沿线垃圾和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挂等脏乱现象。通过部门、乡村齐抓共管,营造了文明卫生的旅游环境。
 依托乡村全面建设文明旅游景区
  百里杜鹃管理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炎炎夏日,这里也是清风徐徐、绿荫葱葱,花节之后,百里杜鹃迎来了避暑季。百里杜鹃管理区依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以及舒适的气候,充分发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品牌效应,开发出一系列续接四季、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持续打造宜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新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环境是第一位的。行走在百里杜鹃管理区的各条乡村小道上,两旁树木郁郁葱葱,随风摇摆,不见一点垃圾,只见路旁的各种各样的宣传语:“卫生好•绿化好•生活更美好”“手拉手•心连心•共建文明新普底”“讲卫生•爱设施•维秩序•守公德”等。走进百里杜鹃管理区的在拱村、大堰村、迎丰村……每家每户庭院干净整洁、农具摆放整齐,墙上张贴着本村的村规民约,内容多样,但几乎都有这样一条规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村民们都很乐于看见村庄的变化,迎丰村村民杨洪正老人说:“这一两年变化好大呀!政府帮我们把路修好了,环境越来越好,房子漂漂亮亮,不勤快点,不打扫干净都不好意思了。”
  百里杜鹃管理区所辖55个村,为了大力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景区”活动,每个村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在拱村所辖13个村民组,村里居民大多是搬迁而来,不好管理。村支书何成辉就组织召开“板凳会”“院坝会”,在会上用“扔黄豆”的方式选出每一个组的组长,并规定有事要办的村民就要有“小组长证明”,证明自己家的卫生干净才予以办理,没有的就要回去打扫卫生。这一措施大大改善了在拱村的卫生环境,村民们住着舒适了,不用催不用管都会自觉把自己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三五天一次的“板凳会”“院坝会”自觉参与,积极商讨怎么美化村庄,发展村庄。而在大堰村,大多是世居村民,关系很是亲近,所以村主任黄承志充分发挥群众作用,以召开“群众会”的形式,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规定“寨法”,不遵守的村民,家里有红白喜事大家就不会帮助他,直到有所改变。如今的大堰村可以说是“一月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成为了百里杜鹃管理区有名的乡村旅游地。除了认真实施好本村的乡规民约,各村还及时学习党和政府的新方法新措施,“五差一评”“十星级文明户”“大喇叭”等被运用起来,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为省级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百里杜鹃管理区坚持把城乡当成景区治理,把农村当成景区建设,把农业当成企业经营,把农民当成工人管理,以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从发展中受益,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把通村、通组公路按照旅游公路的标准来建设,把农家小院建成景点。成功打造的迎丰、大荒、大堰、桥头、凉井、杜鹃等18个村寨,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村寨人均收入过万元。百里杜鹃普底乡彝族风情小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仁和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用文明为旅游添色。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百里杜鹃将从2016年起,除保障正常维护外,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的文明专项行动资金,以村带村,以景点带景点,全域性地建设文明旅游景区,提升景区满意度和美誉度,让游客充分体验生态旅游的无穷魅力,让文明成为百里杜鹃最美的风景。
  




“花海”里的农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