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白刀岭上战贫困——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全力打响脱贫攻坚战见闻
白刀岭上战贫困
——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全力打响脱贫攻坚战见闻
作者:本刊记者 黄忠贵  发布日期:2016/5/6 阅读次数:
2015年8月31日,省委书记陈敏尔(右二)在市委书记陈志刚(右一),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左二)的陪同下到威宁县石门乡调研。 (黄晓青 摄)
石门乡新民村两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展现了该乡脱贫攻坚的生动场景
随着石门乡政府的建成,该乡特色小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
  白刀岭,海拔2762米,是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境内最高点。石门乡,位于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140公里,是威宁县最为边远的乡镇。曾经,石门被誉为“苗族教育圣地”和“中国西南苗族文化的复兴地”,书信往来只需写上“中国石门坎”便能送达。
  山高、坡陡、谷深,常年云雾缭绕,这是石门乡的自然现状;贫穷、落后、边远,典型贫困乡镇,这是石门乡的客观现实。地处乌蒙山片区腹地的石门乡,成为全省极贫地区的缩影。
  2015年8月31日,省委书记陈敏尔到石门乡走村串寨访贫问苦,强调要加大对石门乡的扶贫开发力度,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明确提出重点帮扶石门乡,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石门乡“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为全省脱贫攻坚出经验、作示范、树标杆。
  2015年11月2日,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决战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召开,吹响了石门乡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市委书记陈志刚要求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在科技兴农上做文章,在打造特色集镇上出亮点,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树形象,在精准脱贫上出实招,扎实推动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
  省、市、县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倾情帮扶石门乡脱贫攻坚。一个个扶贫规划迅速出炉,一支支帮扶队伍强势进驻。如今,石门乡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脱贫攻坚基础,围绕五大山地特色产业助力精准脱贫高地建设,在白刀岭上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施策 奠定脱贫攻坚基础
  4月27日上午,威宁县天气和暖,记者驱车经由小海、观风海、牛棚、迤那、黑土河等乡镇,一路翻山越岭,进入石门乡境内。从威宁县城到石门乡,花了整整3.5小时。此时,石门乡云雾笼罩,气温为12.5摄氏度,海拔为2225米。
  公路左侧,每隔百米就摆放着一堆崭新的钢管,有人负责清点和移交,有人负责搬运和架设。沿途人家正忙着搅拌水泥砂浆,家家户户的楼顶都在施工,人声、车声与机器声相互交织。深山里的石门乡,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场景。
  石门乡政府所在地位于白刀岭的半山腰上。“根据山坡地形,整个石门乡特色小城镇围绕‘山地’两字做文章,在风格上按照百年老校光华小学的建筑样式来打造;因地制宜,实行‘三横两纵一核心’,将民居一层接着一层地从山脚逐层修建上来,同时配套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石门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杨鼎声情并茂地介绍道。
  随着杨鼎手指的方向,记者了解了石门乡修建学校和养老院的位置。“对于老街,我们也要进行立面改造,按照统一的风格进行升级,全面提升形象。”杨鼎说。记者环顾四周,发现作为“第二纵”的乡政府及派出所、卫生院等已建成,老街的立面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版图上,石门乡处于云贵高原地震带的断裂带上,人居分散且危房较多,抗震性能亟待加强。因此,建设抗震能力强且富有特色的集镇和乡村,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对石门乡来说非常迫切。目前,石门乡已在女姑、高潮、新合等3个村启动村镇联动小集镇建设,完成了征地工作,启动实施了部分项目。在女姑、新龙等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涉及的1776户已经全面启动。
  水和路是石门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石门乡降水量相当有限,之前,村民吃的是“望天水”,遇上春冬干旱季节,去10多公里外的地方人背马驮取水是家常便饭。
  为切实解决用水难题,2015年7月,石门乡动工建设40个饮水工程。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批复,目前40个工程已全部纳入莫落河、龙洞湾和女姑村等3个提引工程。工程建设完工后,将实现石门乡14个村全覆盖,解决全乡人畜饮水难题。在灌溉用水方面,投资1.2亿元在石门乡新民小河上游修建新民水库。水库建好后,将自流到新民、河坝等6个村,解决沿河5个村烤烟基地和1个村中草药基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同时对莫落河进行拦坝自流,修建山塘17个,解决其余未覆盖村寨的灌溉用水需求。
  “石门乡目前是一个死角,只有一条去中水镇的公路。”在谈到交通时,杨鼎毫不掩饰地说,“但这样的情况将很快得到改变。”按照规划,石门乡将打通中(水)石(门)快速通道,以石门乡为中心,向西北部打通到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公路,从东南打通到云南省昭通市的公路,快速融入威宁1.5小时经济圈和彝良、昭通半小时经济圈。目前,中石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已经开展完毕;在石门至彝良钢桥大中修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进行施工,经过连续作战,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20%。
  “交通通则一通百通,便捷的交通不但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将会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也方便我们出山,使石门乡由死角变成‘三通管’。”杨鼎说。
  精准发力 提高脱贫攻坚成效
  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高地是摆在石门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困局如何破题,石门乡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产业,既创造更多的“绿色红利”,又确保不拖同步小康后腿。根据各个片区地理、气候等差异情况,石门乡通过重点打造五个示范园来精准扶贫、有效脱贫。
  按照规划,石门乡将在女姑、新民两个村建设生态畜牧示范园,在女姑村建设现代蔬菜示范园,在新龙村建设马铃薯蔬菜示范园,在年丰村建设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在高潮村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到2018年,5个示范园累计实现烤烟、蔬菜、种薯种植各666.7公顷,实现中药材、经果林种植各1333.3公顷,使一年不同类别的土地公顷产值分别达到7.5万元、12万元和15万元。
  目前,生态畜牧示范园已完成73.3公顷土地的翻犁、牧草种植和部分围栏建设,建成畜圈2200平方米,养羊1060只;现代蔬菜示范园已完成土地流转和耕犁66.7公顷;马铃薯蔬菜示范园已种植种薯562.4公顷;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涉及的879户农户的烟苗正在全面移栽,188间烤房正在加紧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已完成白芷、丹参等种植133.3公顷,冷库已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
  在新民村,两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是威宁县面积最大的种薯基地之一。登上两天窝,扩繁基地一望无际。已经翻犁一新的土地上,到处都是忙于耕作的农民。微耕机、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在地里来往穿梭,农民们一边做着手中的活一边谈天说地,个个喜笑颜开。而在40天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被废弃的荒坡。
  见到记者,新民村三组的村民黄朝得老人停下手中的活,滔滔不绝地聊了起来。“今年,我家在两天窝的土地有0.6公顷得到流转,我自己也加入了合作社,成为兴龙专业合作社的一名股东。”黄朝得告诉记者,如今,除了能收到每年9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他还入股分红,每年能分到1万多元的红利,再加上一家三口有两人固定在基地务工,按每天80元来算,每年务工两个月就有工资9600元。这样一来,光是以前闲置的0.6公顷荒坡,就能为他家每年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本来就是荒山,以前我们自己种,投入比收入还多,根本赚不了钱,所以只好丢荒。现在好了,地不但有人种,还在自家的土地上领到工钱和参与分红,太值得了!”黄朝得高兴地说。
  负责在两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指挥耕作的石门乡党委副书记杨绍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基地有340公顷,其中核心基地186.7公顷。以核心基地为例,按每公顷产值3万公斤、每公斤3元计算,整个两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的毛收入就是1680万元,除去每公顷3万元的投资成本,纯收入为112万元,按照6∶3∶1(投资商股份占60%、农户占30%、村集体经济组织占10%)分配收入计算,农户收益为33.6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为11.2万元,如果种植两季,则收入翻番。而新民村多数村民流转的土地大都接近1公顷,每年每人至少可实现纯收入1万余元。
  目前,该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合作社共有367户1669人参与,其中贫困户有123户407人。而对于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29户46人,村集体股份收入将全力扶持,保证精准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
  “下一步,基地还将继续引进技术及人才,在稳定年产2200万吨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和种植面积,力争2018年达到35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杨绍云说。
  苦干实干 打造奋斗精神高地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书记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心骨。在石门乡,“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苦干实干作风悄然兴起,决战贫困的奋斗精神已在村民心中扎根。耿陆芬就是其中的典型。
  2004年8月,高票当选为新龙村村委会副主任的耿陆芬充分发挥在老家田间地头种菜的经验,发动并组织乡亲们种植早熟蔬菜,使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800元增加到2004年的1600多元。2005年,耿陆芬带领乡亲们拉通了电、引来了水。这一年,她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半边天•三八”特别节目的舞台,因此荣获了“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
  见识越广,耿陆芬带领群众决战贫困的信心就更加坚定。她多次奔走,争取通村公路列入规划。为节约资金,她召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5000余个,争取各类资金87万元,于2008年将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2010年,耿陆芬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如今,她被选为新龙村的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耿陆芬刚好去昭通市购买水管等材料,为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左奔右忙。杨鼎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以来,耿陆芬一直保持着干事创业的热情,不但带领村民们通过种植樱桃、核桃等经果林增收致富,还资助3名大学生继续深造,积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在石门乡,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员工,苦干实干都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的工作常态,就连帮扶的人都深受感动。
  支兴是市农委种子站的一名技术人员。自今年到石门乡挂任副乡长以来,为时时开展技术指导,他有两个多月没有回过毕节,却跑遍了石门乡的所有农业示范园。位于女姑村的生态畜牧示范园,他跑了不下20次。本来要在今年3月结婚的他,因为忙于帮扶工作,婚纱照只拍摄了一半就中止了,把结婚的事情一拖再拖。
  记者发现,陪同采访的杨鼎两天以来都穿着解放鞋,泥土沾满了裤腿,但精神十分饱满,介绍起工作来头头是道。他笑言自己目前是不要亲戚朋友、不要家庭妻儿,只要工作的“孤家寡人”。
  “为了更好地工作,我们大家形成了共识,每个人至少有3双鞋:一双皮鞋、一双解放鞋、一双水靴。皮鞋是为了来办公室时不带入泥土,解放鞋是为了阴天进村入组方便,水靴是为了雨天下村进基地不打湿脚。”杨鼎说。
  副乡长李明徽来自黔西南州兴义市。2012年,他通过考试和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石门乡的科技副乡长。“自去年9月以来,我明显感觉工作节奏快了很多,省、市、县这么多部门都来帮扶,我们没有理由不振奋起来?”他告诉记者,以前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加班加点一天就能完成,不但工作效率在提高,工作态度也在转变。而他自己,也创下连续4天每天只休息1个多小时的记录。
  为实现早日脱贫,石门乡在各级各部门的倾情帮扶下怀着感恩之心、立下奋斗之志、坚定决战决胜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状态,在白刀岭上建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高地,建设实干作风、奋斗精神的高地,助推石门乡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