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
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
作者:陈 贤  发布日期:2016/5/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宣传历来是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方面,更是形成良好舆论的重要力量。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新闻舆论的职责使命,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新闻舆论工作,文艺不能缺席,更不能让文艺缺席。
  一篇上好的新闻报道,必有文艺的特质。它不仅能够讲明道理,不仅能够讲清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表达情感,传递温暖,促进心与心的交流;它不仅有鲜明的立场,不仅有正确的导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拨动心弦,滋养心气,形成心与心的共鸣。一篇上好的新闻报道,它形象生动,脍炙人口;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为它插上了文艺的翅膀,可以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可以洗亮眼睛,洗净心灵。只有这样的报道,才能更好地一统天气、地气、人气,才能更好地蓄养底气、骨气、志气,有效发挥颂扬真善美、拒斥假丑恶的舆论导向作用。
  舆论必须讲政治、讲党性、讲规矩,这是从价值判断上必须坚持的原则。从技术角度看,舆论也必须讲艺术、讲实效。一篇好的报道要讲艺术,一个好的演讲要讲艺术,一个好的故事更要讲艺术。颐指气使的引导,干巴巴的说教,其舆论成效是明显打折的。因此,做好舆论工作,我们要切实增强舆论的文艺性,努力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
  增强舆论的文艺性,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核心在于把握文艺让人亲近的基本规律。人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可以用它贴近心灵的方式,让人具体感知、有样学样;然后日久生情、形成情感;然后理性认同、形成意志;然后坚定意志、形成价值;再后坚定价值、形成信念。文艺的长处就在于表情达意,善于运用具体人、具体事塑造形象鲜活的榜样,树立有血有肉的典范,让人觉得英雄人物接地气、聚人气,变得可亲、可近、可学,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情感、精神、价值、理想厚植于人心,从而获得人心,营造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思想舆论氛围,收到成风化人的明显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讲,舆论的文艺性就是舆论的有效性。我们要深刻领悟文艺对于舆论形成的极端重要性,从舆论作品的语言描写、逻辑演绎、故事叙述等各个方面,充分运用好文艺生活性、愉悦性、平等性的让人感到舒服、舒心的表达功能,不断增强舆论触及心灵的说服力、感染力、导向力。从当前毕节舆论工作的实际看,新闻报道的艺术性是一个短板,严重影响了舆论力量的释放。着力改善我们的舆论,增强文艺性是一个突破口。我们的报纸、杂志甚至是广播电视,总是板着面孔,居高临下,文艺的表达还是比较欠缺,没有足够的亲和力,没有平等交流的诚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搞舆论,最忌咄咄逼人。从心理感知的角度讲,没有谁愿意被教育;有时,被教育带来的是心理的逆反,与舆论的本意背道而驰。这是从事舆论工作的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因缺乏文艺性,我们正在不由自主地犯错误。
  增强舆论的文艺性,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重点在于丰富舆论的文艺表达形式。文艺是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以文化人的重要实现形式。摄影、书法、绘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舞蹈、音乐等文艺表达形式,如果运用得当,都能使舆论收到奇效。就新闻舆论而言,无论是讲道理还是摆事实,恰当文艺的形式都能使舆论本身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使舆论作品更具有可读性、可看性、可感性。舆论对生产生活、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具体事情的导向,基本上都可以运用到各种文艺表达形式,从而提升舆论的张力。同样一个新闻,如果能够在文字的表达基础上,增加摄影、绘画等文艺形式,其视觉冲击力会更直接、更全面,舆论效果会更明显。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都只是舆论的一个载体,并不是舆论本身。因此,丰富舆论的文艺表达方式,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用让人们喜欢的文艺方式营造舆论,与按照市场导向搞生产经营一样,舆论才能找到自己的卖点。
  增强舆论的文艺性,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任务在于多出舆论导向鲜明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不仅能够武装舆论,甚至是直接的舆论。我们要深刻认识文艺作为精神火炬和时代先声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就当前的毕节舆论而言,文艺大有用武之地。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实,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改革发展任务的落细,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地,毕节的广大干部群众有很多精彩的创新、创业、创造的故事。把这些故事用文艺的各种形式表达出来,既能够展示出毕节人民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精神风貌,也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还能够形成良好舆论的强大气场,不断增强毕节人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毕节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毕节人民的文化自强。大力促进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担纲重任。通过文艺本身的寓教于乐,创造更好更多的文艺成果,让人们在“听着歌曲并随之舞蹈”中感知和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舆论的目的自然水到渠成。在舆论上加大力度,应更多地在文艺上加大力度,特别是在视听艺术上加大力度,收获的是人心得到净化。还有什么投入收益比教化人心的投入收益更大更持久?文艺是群众心中的“口令”,我们忽视文艺、小视文艺,不仅难以全面发展,更难以做到万众一心。电视剧《冼星海》中,有一个用音乐的力量统一游行队伍的步伐的情节,这启示我们,文艺的力量强大到其他任何“口令”都无法达到的地步。
  增强舆论的文艺性,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关键在于提高舆论队伍的文艺素质。新闻舆论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心。从事舆论工作的人,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当好“灵魂工程师”,内功的修炼必不可少。从舆论角度看,我们的理论队伍、新闻队伍、文艺队伍,都是我们的舆论队伍。提高舆论队伍的文艺素养,不仅要舆论工作者加强学习,多学会些文艺理论、文艺知识、文艺技艺,更需要舆论工作者植根群众、深入生活,去细致体察群众心意;更需要舆论工作者有文艺的灵性,去发现文艺的方法和文艺的精髓,为做好舆论工作“心与心”的交流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有话好好说”,才能做到“遇事好商量”。
  增强舆论的文艺性,让文艺使舆论更贴心,必能实现“文以载道、化成天下”,必能助推我们的事业一帆风顺,在“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在“闯出全面小康新路子、探索多党合作新经验”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早日迎来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美好明天。(作者系毕节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