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勤政廉洁、精良综事的毕节人——兵部尚书李世杰
勤政廉洁、精良综事的毕节人
——兵部尚书李世杰
作者:史洪拯  发布日期:2016/3/11 阅读次数:
矗立于黔西县甘棠镇大寨村的李世杰塑像(本刊记者 李金贵 摄 )
  编者按:黔西县历史名人李世杰是清朝的封疆大吏,曾任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河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兼管河道,被授予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衔,名噪一时。他奉公守法,办事认真,惩治豪霸奸商,扶持贫民,治理河道,赈济灾荒,积极筹办军需,建立了卓著的功绩;他振兴文教,创建镇江宝晋书院、黔西文峰书院等,大力培养人才;他提倡廉洁,革除陋习,反对铺张浪费,为世人展示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今年恰逢李世杰诞辰3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水西历史名人,进一步激励后人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本刊特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出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甘棠镇大寨村)。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致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20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火烧身,为了避祸,父亲李植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江苏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他果断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两年后就升任为江苏金匮县主簿。
  江苏巡抚庄有恭、两江总督尹继善都是知人善任思贤若渴的好官,李世杰在任巡检、主簿期间办事干练,勇敢机智的故事传到他们耳里,庄有恭就将李世杰调来巡抚衙门当巡捕。李世杰接连办了几件偷盗、抢劫案后更为庄有恭赏识。为了更加发挥李世杰的才干,庄有恭上奏两江总督尹继善,欲提拔李世杰为知州。当时朝廷有例,从八品的吏员提升到正六品的知州,不仅要政绩卓著,还要向朝廷捐纳一笔不小的钱款,叫“捐例”。那时的捐官有律令规定,纳入国税上缴国库。尹继善和庄有恭知道李世杰拿不出这笔“捐例”,于是两人共同出资,并具奏折历陈李世杰之才能,为他捐资买了个知州的正六品官,李世杰知道原委后分外感激,拜谢了两位恩师后前往泰州上任。
  勤政廉洁 功劳卓著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世杰任泰州知州,初到任,就接下了前任州官遗留下的400多件疑案、难案、冤案。当他视察牢狱,目睹囚犯及其亲属的喊冤叫屈,以头撞地的悲惨情景,下决心维护国法尊严,为民申冤,于是认真审理积案,亲自调查重大冤案、假案,每日从清晨忙到深夜,史载“昼夜据案视事”,“不五月而四百余案报结”。江苏巡抚和按察使怀疑他草率从事,派员复查所有案件,竟无一件错判或疏漏。泰州处处能听到李知州公正廉明的颂扬,都称他为“李青天”。在泰州5年的时间里,由于政绩卓著,巡抚陈宏谋上奏朝廷,保荐李世杰升任镇江知府。
  镇江紧邻南京,是水陆交织、商贸繁荣的军事要冲。常年驻防的绿营汉军有3000多人。李世杰初到任时,正值朝廷下令撤换驻军。由于没有合理的待遇和妥善安置,这批裁减下来的老弱病残军士愤愤不平,他们从军多年,历经多次战争,靠薪饷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裁减后断了生活来源,又无其它职业谋生,就聚集码头要闯官府闹事。李世杰闻讯后带上几名衙役亲临现场,对这些士兵进行安抚,同时召集部属商议解决办法,妥善安置了这批退役士兵,平息了一场事故,开创了军事史上“转业建设”的先河。
  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李世杰受上司之令安排迎驾等诸多事务,他本着“不扰民,不奢华”的原则,把办站迎驾之事办理得井然有序,很得乾隆皇帝的常识。他还借陪驾之机,以对联巧奏皇上,替杭州百姓铲除了人人切齿痛恨的三司八道一批赃官。迎驾南巡成了李世杰仕途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由于他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留下了勤政廉洁、办事干练、机智灵活的印象,乾隆皇帝南巡回京后就提升他为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台。
  在宁池太广道道台任上,他除奸商振兴经济,施铁腕戒赌禁娼,任职两年的时间里,使安徽太平府到广德县一带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受到巡抚高晋的赞赏。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五月,李世杰升任四川盐驿道,七月援职四川按察使兼行巡抚职,总理清军征剿大小金川南路军的粮饷。军需处即后勤总部设在打箭炉,即今四川康定县城。从成都运送粮饷到打箭炉,要翻越人迹罕至的二郎山,或沿大渡河险陡崎岖的山道,行程近千里,途经十余个州县,运一次粮饷往返要半月多的时间,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李世杰担此重任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筹措了第一批粮饷赶运到打箭炉,保证了正常的军需供应。他审时度势,依靠和团结了打箭炉同知符兆熊及明正土司甲勒参德沁,在他们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发展地方生产,振兴市场经济,激励客商到川中一带运输粮食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到打箭炉销售,大大缓解了从成都转运粮饷的困难。明正土司还组织当地藏民为军需处运送粮饷到大小金川清军驻地,协助李世杰筹措饷银伐薪烧炭,在一次运送饷银途中,由于南路军将领温福刚愎自用,兵败身亡,敌军趁势南下,眼看途中30万两饷银即将落入敌手。李世杰急中生智,利用南下逃亡的民夫、商人及兵士携带银子到打箭炉后,又巧妙地回收入库,保护了这批财富,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干。
  在任湖南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他深入民间调查沿河两岸护堤及筑堤防汛情况。他任用能吏,身先士卒奔波于护堤防汛前沿,组织民众筑堤、护堤,并沿堤种植柳树以固堤。江河泛滥,百万生灵在汪洋中漂流、挣扎、呼号,他带领水师兵将在滚滚洪流中救援百姓,一面测量水势,踏勘地形拟订疏流筑堤方案,新筑大堤。在这如此浩大的赈灾筑堤防汛工程中,他宵衣旰食,指挥调度有方,在历年防汛护堤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因之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他两任四川总督,明法纪,倡廉政,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俭朴,摒除繁琐礼节,惩治贪官污吏,励精图治,使饱受大小金川十余年战乱之苦、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四川在几年内恢复了元气,商贸日趋繁荣,国库逐渐充盈,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授职兵部尚书,因年老多病,李世杰数次上疏朝廷,得到乾隆皇帝恩准,于次年致仕还乡。
  修建书院 重视教育
  读书不多的李世杰在为政期间,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尤其是他在查《沧浪乡志》中措词失当,乾隆皇帝批评他“文理不通”后,更加促使他在繁忙政务之余刻苦攻读、砥砺学问,长进很快,以至史家都不得不称赞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每到一地作官,都很重视教育。在任镇江知府时,带头捐资创建“宝晋书院”;任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台时,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孩子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
  他20多岁离开家乡,在外地为官数十年,却时时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回乡服母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捐资在东门狮山麓下修建了一所书院——文峰书院,首开黔西创办书院的先河,同时还出资聘请先生教学,购置学田解决书院师生食宿。在他的大力倡导和影响下,黔西有识士绅纷纷解囊,筹资相继办起了几个书院、学堂,推动了黔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在因病告老还乡之前,还念念不忘为家乡学子请命。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因路途遥远而贻误考期,更为贫穷的举子因凑不足沿途盘缠而望京兴叹,也因此埋没了许多优秀人才。他面奏乾隆皇帝诉说其原委,望皇上予以体恤。乾隆皇帝感其拳拳爱民之心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至忠至诚,立降谕旨:“饬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朝廷紧急文书)资送。”这一特殊的待遇一直执行到清朝末年,对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告老还乡后,不顾年迈体弱,为家乡教育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把养老金的大部分都捐献在兴教助学、美化家园等方面。贵州学政洪亮吉专程到黔西看望他,他也不忘兴教办学之事,希望洪亮吉为贵州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争取朝廷的关注和支持。
  恭勤贤良 百世流芳
  李世杰从一名“捐例”小官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能政绩卓著,受民众拥戴和朝廷重用,在乾隆年间的封疆大吏中实属少见。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政绩卓然,在清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郎潜纪闻》说:“黔西李汉三世杰,以巡检至兵部尚书;广顺刘松齐清,以拔贡至总兵;松桃杨诚村芳,以吏员取通侯,并天挺异才,兼资文武,皆不由科目进身,时称黔中三奇男。”
  李世杰每到一地做官,都以民为本,重调查研究,实行一系列顺乎民意、深得民心的治理措施。他恪尽职守,为政清廉,惩腐治贪决不手软。当他在镇江离任时,沿途百姓洒泪相送,称他为“李青天”。在清代,有史学家把他比喻为汉朝名吏“仇览”“朱邑”和西周贤相“召伯、甘棠”。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李世杰因病在黔西逝世,前来吊唁者络绎不绝。乾隆皇帝谕表“殊堪轸惜”,赐谥“恭勤”并荣封三代,祖、父考妣皆享其殊荣。乾隆皇帝还书御祭文纪念他一生的功绩,称赞他为“精良综事之材”,“重清白爱民之选。苟勤俭以奉,克矢志于冰霜”,“才称敏练,性本公廉”……对他一生为官的政绩德操作了很高的评价。乾隆六十年(1795年),经贵州巡抚冯光熊奏请,入祀贤良祠。
  李世杰留下的遗著有《世杰奏议》《家山纪事诗》《南征草》及几篇序记,可惜大都遗失。(作者系黔西县政协退休干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