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奋力打造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升级版——毕节市“十二五”工业发展综述
奋力打造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升级版
——毕节市“十二五”工业发展综述
作者:本刊记者 孔维军  发布日期:2016/1/5 阅读次数:
黔北发电总厂鸟瞰图
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兴国实业有限公司电动车生产车间工人正忙碌工作
金沙奥斯科尔电子信息产业园
  2011年7月,金沙县与深圳奥斯科尔电子有限公司达成投资协议:在奥斯科尔进驻金沙经济开发区后,以该公司为主体,引导其他配套上下游电子企业组团入驻金沙经济开发区,建立金沙奥斯科尔电子信息产业园,以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年轻”的金沙奥斯科尔电子信息产业园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并吸引了全国数十家电子信息企业争相入驻,快速形成抱团发展之势,不仅让毕节彻底告别了电子信息产业“零”时代,更让毕节一跃跨入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新时代。目前,该产业园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子技术产业链,主要生产手提电脑、平板电脑及音响、耳机、DVD视盘机和各类鼠标、键盘、配电柜、遥控器等,初步形成IT产业集群。同时,通过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争取入驻企业超过100个,产值超过100亿元,并力争将该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全的IT产业基地,解决上万人就业。
  金沙奥斯科尔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快速发展,是近年来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以来,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主战略,全市各级各部门把推动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工业强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途径。在抓好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发展呈现基础夯实、总量扩大、贡献突出、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工业已成为保持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二五”期间,以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全市工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型能源化工
  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毕节市大力发展工业,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过程中,新型能源化工成为工业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和重要支撑,为全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煤炭产业方面,毕节煤炭资源丰富,全市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煤炭储量为281.4亿吨,占全省探明煤炭资源的45%以上。毕节还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资源储量占云贵煤炭基地的20%。“十二五”期间,毕节原煤产量年均增长500万吨,2014年实现原煤产量6650万吨,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9%。预计2015年可实现原煤产量5100万吨,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04亿元。煤炭产量的稳定开发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煤炭产业已经成为毕节的支柱产业。
  为了做足做好煤炭这篇文章,毕节市不断探索,在“十二五”期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矿建工作成绩显著。2011年至今,全市建成五轮山、文家坝一矿、小屯、高山、龙凤等大中型煤矿及小型矿井共288个,新增煤炭产能5859万吨/年;2011年至2014年累计完成煤矿投资712亿元,预计2015年能完成投资160亿元。
  ——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通过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煤矿产能结构明显优化,煤矿平均单井规模从2010年的12万吨提升到目前的23万吨。
  ——集团化发展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558个矿权中,已有543个煤矿由87个集团进行兼并收购,基本实行了集团化管理。
  ——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地质灾害治理得到进一步强化,煤炭资源回采率从2010年的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瓦斯、煤层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2011年至2014年,全市共抽采瓦斯约20.2亿立方米,共有36个煤矿实现了瓦斯综合利用,建成瓦斯发电机组169台,总装机容量98250千瓦,年均利用瓦斯约5800万立方米。预计2015年利用瓦斯可达17250万立方米,瓦斯利用率达25%,煤炭资源开发附加值明显提高。
  ——机械化推进成效明显。目前全市煤矿已装备51个综采工作面,32个高档普采工作面,99个综掘工作面,全市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了43.9%和46.7%,矿井运输、装载基本实现机械化,煤矿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和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煤矿安全形势逐年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2010年的1.82下降到目前的0.21。
  在电力产业方面,“十二五”期间,毕节电力产业发展平稳,对毕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1年完成发电量414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56.62亿元;2012年完成发电量395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69.25亿元;2013年完成发电量431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85.7亿元;2014年完成发电量344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64.24亿元;预计2015年,完成发电量310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18亿元。
  “十一五”期间,毕节能源产业仅局限于火电和水电,总装机容量为839万千瓦。经过五年的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能源产业打破“水火并济”的局面,涵盖了水、火、风、光、生物质、瓦斯、余热等发电类型,总装机容量达到1136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297万千瓦。
  “十二五”期间是毕节电网大规模发展的5年,也是取得最大成效的关键5年。随着500千伏奢香变投运,毕节电网500千伏网架形成,通过500千伏息烽变与贵州电网主网相连,结束了毕节无500千伏网架的历史,实现了毕节电网历史性跨越。220千伏网架以500千伏奢香变和500千伏鸭溪变为中心,形成链式、环网和双辐射典型接线模式。110千伏网络形成了以220千伏变电站或电厂为中心的供电格局,电网接线模式包括单回辐射型、双回辐射型、链式接线、单侧电源单T接线形式。35千伏变电站形成了以各11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供电格局,电网接线模式包括单回辐射、链式接线及一些非典型的接线形式。网架结构加强,为毕节电网安全、稳定、经济和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
  在化工产业方面,自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省里实施“工业强省”、市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十二五”期间,全市化工产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1、2012、2013、2014年实现工业规模总产值分别为20.56亿元、26.5亿元、23.01亿元、16.4亿元,2015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亿元,累计实现工业规模总产值103.47亿元,年平均增速为9.86%,累计创税25.87亿元。
  “十二五”期间,毕节市重点推进黔希煤制乙二醇、织金煤制聚烯烃、织金煤制天然气、大方和纳雍煤制清洁燃料等全市战略性重大项目。其中黔希煤制乙二醇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织金煤制聚烯烃项目环评报告已上报环保部,将于近期获得批复,其余前期要件已全部完备,项目即将获准实施;织金煤制天然气、大方和纳雍煤制清洁燃料等项目前期工作正稳步推进,将于“十三五”期间获准实施。一系列的大动作,为“十三五”期间毕节化工产业井喷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十三五”,毕节市煤炭产业未来的开发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煤炭产业发展,实施煤炭“二次创业”,促进煤炭资源大区向煤炭产业经济强区转变,推进工业化进程,未来煤炭产业的发展必将引领毕节经济的腾飞。到“十三五”末,全市电力产业将呈现出水、火、风、光并举,生物质、垃圾、瓦斯、余热等全面开花的局面,预计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2250万千瓦以上,实现产值37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0亿元,解决就业人员3300余人。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化工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预计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以上,规模产值年均增速达77.6%,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以上,规模增加值年均增速达80.8%,实现税收7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
  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毕节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优势明显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形成了以载货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煤机产业链、生铁铸造业三个方面为主轴,农用机械、信息装备等产业全面发展的装备制造格局,并在新能源汽车、信息制造等多个产业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突破,各项指标均较“十一五”末有大幅提升,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
  “十一五”是毕节装备制造业的起步时期。2010年,全市仅有毕节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和赫章县道坤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少数几家装备制造企业投产,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5亿元,生产载货汽车8468辆。发展到“十二五”末期,全市已有56个装备生产企业,比2010年增长19倍,主要产品涵盖了载货汽车、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汽车零配件、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铸铁件、煤矿机械、农用机械、信息装备等多个门类,初步形成了产品种类丰富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全市装备制造业成井喷式发展,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7.49亿元,增速达293.03%。整个“十二五”期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均实现了高增长,到“十二五”末,预计全年可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21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7倍,年均增速同比增长437.77%,年产值跃居全省第3位,预计可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8亿元。截止到“十二五”末,全行业共有从业人数约1.5万人,比“十一五”净增长1.2万人,实现资产总额达146.62亿元。
  除力帆、兴国等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外,我市其他行业也奋起直追,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新能源汽车:2013年,我市先后开工建设兴国新动力、力帆新能源汽车、添钰动力、澳能空气动力、深圳巴斯巴、贵州腾盛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6个,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企业“零”的突破,全产业总投资247亿元,“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6亿元,带动了37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基地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8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冷弯型钢型材加工企业:2014年8月建成投产,以贵州省及周边省(市、区)城镇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市场,是贵州省的第一家冷弯型钢型材加工企业,填补了我省同类装备产品的空白。公司年产值约6亿元,实现税收37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人。
  燃油汽车:2015年,预计全市生产各类载货汽车4.2万辆,整车产值27亿元,配件产值25亿元;其余汽车配件实现产值14亿元。
  铸造业:2015年,赫章铸造基地可生产铸铁件50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
  煤机产业:2015年,预计全市煤机制造可实现产值8亿元。
  展望“十三五”,预计到2016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38.79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31.6亿元、同比增长23.92%;到202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59.14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同比增长13.68%。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化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煤机制造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汽摩配件产业基地和西南零部件毕节交易中心。
  信息产业
  助推工业经济腾飞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十二五”期间,毕节市认真落实全省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部署,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努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电子制造业、北斗卫星终端产品制造与大数据应用服务业精彩纷呈,全市以大数据引领的信息产业实现了从单一的通信广电产业到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的本质转变,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发展道路上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破“零”成型。以2011年奥斯科尔和兴国实业等企业的建设、投产为主要标志,毕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实现了“零”突破,并引领了全市大数据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园区为载体,以毕节深圳智慧产业园、奥斯科尔、兴国新能源、新大欣、学之泉、镭声电子、景弘光电、优仕新能源、大正新能源、卓越铭丰、共生科技等企业为基础,在金沙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毕节经济开发区、黔西经济开发区等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2012年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共16户,实现产值2.61亿元;2015年1—10月全市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94.29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增至51户,实现产值27.10亿元,同比增长125.75%,占信息产业规模总量的28.74%。预计全年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将突破100亿元,其中电子制造业产值达到32亿元以上,电子制造业在信息产业中增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北斗导航产业破“零”示范。2014年6月5日,省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将毕节市定为贵州(毕节)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区的批复》,我市成为省内首家唯一获批准的北斗示范区。我市积极推进北斗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贵州北斗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坤腾世纪公司相继落户,迅速竣工投产。
  ——大数据服务业破“零”启航。2014年全省“黔中声谷”呼叫产业联盟大会后,我市积极抓紧大数据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发展工作,省经信委明确毕节为纳入全省规划的大数据现代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基地之一。我市迅速成立机构,及时对接华唐集团开展实地考察调研、设计规划、人才培训等工作,及时分解目标,督促开展建设。目前华唐集团在威宁建成席位1000个,在黔西县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席位100个;珠海华通与大方县签订协议并注册成立贵州福田科技有限公司,在大方县同心职业技术学校完成第一期200个席位的呼叫中心建设;贵州毕节经济开发区利用标准厂房建设呼叫中心项目,正在由华唐集团负责设计。全市以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互动为特色的现代服务外包产业顺利启航,争取五年内全市呼叫产业规模达到10万个以上。
  ——互联网创业园破“零”突现。“十二五”期间,毕节市深入实施五中全会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的精神,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创业平台。市级利用原毕节地区电瓷厂厂址融入现代办公元素改造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采取政府引导,政企(校)合作搭台,专业运营公司管理,由贵州格理科技负责实施。创业园先导区建设28275平方米,分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三大板块,目前首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已有中国健康安全网等5户企业进驻。同时,金沙县利用产业园区企业集群和要素集聚优势,建设“众创产业园”,其电子商务营运中心现已全部装修完成,产品展示台、货柜、货架也已全部安装到位,吸纳数十家企业及个体单位已入驻并上架展示企业名特产品及农副土特产品。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将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抓住全省实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发挥毕节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生态高效、惠及民生”的发展思路,将大数据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应用促发展、以发展带应用,着力引进一批重点项目,推进建设电子制造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毕节北斗产业示范区、现代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基地,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努力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发展。到2020年,力争全市信息产业规模总量2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与国内平均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信息产业竞争力达到全省前列,打造成为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之一。
  园区建设为工业聚集发展
  提供有利条件

  2010年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市紧扣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主基调、主战略,以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为目标,坚持“聚工业之气、造工业之势、成工业之强”,全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为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规划建设的12个园区全部纳入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其中,省级开发区8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511”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样板园区1个。截至2015年10月,园区累计建成面积103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948亿元,平均投资强度为1771万元/公顷,平均产出强度为1400万元/公顷;园区入驻企业764户,建成投产企业519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930亿元,累计建成标准厂房600万平方米,累计从业近9万人。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产业园区由“起步建设期”迈入了“快速成长期”,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金沙之路”、“威宁经验”获得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范围推广。
  展望“十三五”,我市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将现有12个产业园区优化整合为9个,着力提升园区品质和内涵。到2020年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更为合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凸现,园区带动发展和协同发展能力增强,完成投资106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600亿元),产值达1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2%以上,园区就业人员达15万人以上,基本实现“九通一平”,主要发展产业聚集度70%以上,建成百亿级产业园区7个(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金沙县产业园、威宁县产业园、大方同心产业园、黔西县产业园、纳雍县产业园、织金县产业园),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十三五”时期,是毕节试验区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是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全市工业经济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主基调、实施主战略,构建符合毕节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有别于东部、不同于全省其他市州和同类贫困地区、具有毕节试验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后发赶超新路子,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力,奋力打造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升级版。到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077亿元,年均增速13.9%以上;工业增加值655亿元,年均增速13%。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优化、集聚水平的逐步提升、创新能力的逐渐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显著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不断夯实,成为全市“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