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 卫生健康 >> 以精神文化滋养新农村——走近黔西县甘棠镇党委书记鲍曙光
以精神文化滋养新农村
——走近黔西县甘棠镇党委书记鲍曙光
作者:本刊记者 李 霓 李金贵  发布日期:2016/1/4 阅读次数:
矗立于黔西县甘棠镇大寨村的李世杰塑像
鲍曙光(左二)与村民们一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对黔西县甘棠镇记者可谓慕名已久,一来是这里曾走出了官至兵部尚书、民间誉为“李青天”的历史名人李世杰;二来是这里来了一个跨省引进的“演讲书记”,2013年11月曾以一篇题为《我把他乡当故乡》的演讲夺得春晖全国演讲大赛一等奖。12月11日,记者如愿来到了黔西县甘棠镇。车刚到,一个佩戴着工作牌的人便迎了上来,他就是镇党委书记鲍曙光。
  走进鲍曙光的办公室,给人以整洁的感觉,地好像才刚拖过。鲍曙光是黔西县第一个跨省引进的乡镇党委书记,话题自然从这里开始,他的生活经历渐渐呈现在记者眼前: 1994年毕业于山东省轻工业学院(后改为齐鲁工业大学)的鲍曙光,在乡镇企业、国有企业都干过。2002年,他和妻子双双下岗。在下岗那段苦闷的日子里,他做过生意、打过零工。2003年,通过考试,他成了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孙伯镇的一名公务员。在孙伯镇他参与过招商和园区管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被提拔担任了副镇长。下岗的经历使鲍曙光更多地了解了底层群众的困难,他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2012年底,贵州省面向全国发达省市选拔乡镇党委书记,鲍曙光报了名,经过过关斩将,他如愿胜出。2013年1月,时任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仪阳镇副镇长的鲍曙光千里迢迢来到黔西,被任命为甘棠镇党委书记,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2013年11月,在首届“寸草报春晖•共圆中国梦”全国电视演讲大赛中,他深情地说:“我从山东来贵州工作已经整整10个月啦!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我就是贵州人!”
  内化于心 塑造甘棠之魂
  初来甘棠镇,鲍曙光感觉到处处都不太清爽,连办公桌上也是灰蒙蒙的。后来他慢慢思忖:形象的改变不仅是外在的,更需要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提升!来到甘棠后,他了解到该镇大寨村是被誉为“黔中奇男”之一的清朝重臣李世杰的故里。李世杰是清朝的封疆大吏,权倾数省,曾任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河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兼管河道、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名噪一时。他奉公守法,办事认真,惩治豪霸奸商,扶持贫民,治理河道,赈济灾荒,积极筹办军需,建立了功绩;他振兴文教,创建镇江宝晋书院、黔西文峰书院等,大力培养士类;他提倡廉洁,革除陋习,反对铺张浪费。鲍曙光眼前一亮:李世杰身上所体现的很多优秀品质对我们广大干部做到“三严三实”不正有很多启迪吗?让李世杰“复活”、让“世杰精神”发扬光大,对于甘棠面貌的改变和干部群众精气神的提振必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甘棠的发展思路明晰了:围绕“一山一水一尚书”的主题,打造“世杰故里、心灵家园”,向上争取并整合“一事一议示范村”、“烟草扶贫新村”、“黔西北民居”等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加快大寨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目前,大寨村4公里道路硬化、寨门、休闲广场、文化长廊、山体公园、青石板人行道铺装等已全部完工,大大改变了群众的人居环境。依托“一事一议”项目,高大的李世杰塑像已在李家老宅旁边矗立,仿佛在向人们述说他毕生的追求。
  结合历史名人文化氛围的营造,2013年4月10日,甘棠镇以“美丽新甘棠、同步奔小康”为主题,拉开了“410”活动的序幕。“410”活动即:一月一次镇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一月一次干群交心谈心活动、一月一次村级文化交流活动、一月一次“最美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和“好媳妇”“好丈夫”“好公婆”“好邻居”“好医生”“好老师”“好少年”“好青年”“好标兵”“好艺人”评选,“四个一”“十个好”涵盖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方方面面。随着“410”活动的开展,甘棠镇不仅变得干净了,而且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迟到、早退、“走读”现象少了,进村入户谋发展多了;群众发牢骚、等靠要少了,文明礼貌、扎实苦干多了。李世杰故里的精神内功正在提升。
  从春晖大讲堂到“述怀”学习小组
  来到甘棠工作以后,鲍曙光和农民的感情深了,但是他也深深知道:要实现同步小康,改变农民“被脱贫”的现状十分重要。他由衷地说,毕节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是太及时了,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意识、提高老百姓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促进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甘棠镇已经先行一步,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该镇的春晖大讲堂到芦茅村“述怀”学习小组释放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2013年3月31日,甘棠镇邀请著名演讲家、团省委《春晖》杂志主编蔡顺华到甘棠开展“美丽新甘棠、青年在行动”的讲座,从此,甘棠镇春晖大讲堂开办,每次吸纳200多人,数不清的正能量、好声音从这里传出。2013年11月17日,鲍曙光参加首届“寸草报春晖•共圆中国梦”全国电视演讲大赛,以一篇题为《我把他乡当故乡》的激情演讲,夺得了一等奖,而《我把他乡当故乡》也是从春晖大讲堂传出的好声音。春晖大讲堂开展的“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诚信•守法•感恩”等主题讲座,践行和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身边好人的事迹也像长了翅膀,从这里飞遍全镇。甘棠镇金星村皮家河组60多岁的吕吉发老人,30多年来当过泥水工、卖过煤球、烤过苞谷酒;30多年来,他为群众修路、架桥,带领群众种果树、养猪、搞旅游,奉献百万资产,可自己还住着低矮的平房。然而,当他沉浸在追求梦想的喜悦中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2013年一场历史罕见的冰雹把吕吉发家300多亩梨子全部砸光。但灾难并没有压垮吕吉发,老人坚毅地说:“梨子没了,梨树不还在吗?大不了,从头再来!”吕吉发的故事通过春晖大讲堂传遍了甘棠,甘棠人怨天尤人的少了,无事生非的少了,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氛围浓厚了,盼发展、思发展的愿望强烈了。
  2013年初春的一个早上,一位老人走进黔西县甘棠镇政府办公室要找文件和书报,当时正值早上签到的时间,来“要”文件和书报的老人引起了鲍曙光的注意,鲍曙光立即把他扶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和他聊了起来。通过交谈,鲍曙光得知老人名叫何述怀,是甘棠镇芦茅村的村民,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斗,1957年转业。回乡40多年来,他见证了甘棠和芦茅的巨大变化。
  老人告诉鲍曙光,自己过去是文盲,在部队的时候,通过扫盲班识了字,回到村里后,没有间断过学习,还主动为老人们扫盲,教大家识字,带着大家读书看报。2013年,镇里启动“410”活动,了解到“410”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后, 何述怀主动找到71岁的老支书谭启发谈成立学习小组的设想,他俩一拍即合,在何述怀的倡议下,由老军人、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的“述怀”学习小组诞生了,何述怀任组长。此后,何述怀老人总会时不时地在赶场天前往甘棠镇政府,向工作人员要些书报拿回家读,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并通过“述怀”学习小组向身边的人宣传。
  自从与何述怀老人交谈后,鲍曙光开始关注、支持“述怀 ”学习小组。鲍曙光为老人们送去了小黑板、粉笔、胶水、铁钉等学习用品,12月11日,在鲍曙光的办公室,他笑着告诉记者:“我办公室的报架都搬到何述怀老人家的堂屋里了。”
  每周除了星期一要安排各种工作外,其余几天鲍曙光都会下村,全镇14个村他都跑遍了,芦茅村“述怀 ”学习小组更是成了他经常去的地方。每次去,他都会给老人们带去书报等学习资料,实在没有空时,他会安排镇里的干部把学习资料送去,老人再不用跑来找书报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刚闭幕,“述怀 ”学习小组会议精神的学习就开始了。在“述怀 ”学习小组的带动下,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在甘棠镇蔚然成风。“与其说说笑笑,不如读书看报。”成了村民们的一句口头禅。
  鲍曙光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述怀’学习小组是甘棠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开展的一个缩影。自从开展学习以来,喝酒打牌的现象消失了,因为不懂政策而上访的情况也减少了。”
  教育要从让孩子学会感恩开始
  别林斯基曾说过: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而鲍曙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就是要让孩子懂得爱,学会感恩。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鲍曙光每个新学期开学、每个教师节总要到学校看望师生们,“抽空给孩子们上课是我最幸福的事!”鲍曙光真挚地说。在他的推动下,甘棠镇在学校大力开展了“扶贫困、扶志向、扶智慧”和“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三扶三感”活动,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关爱的种子,让他们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国家发展之恩、感党关怀之恩。
  12月11日,天空下着细雨,当鲍曙光和记者一行走进大寨小学时,一大群孩子跑过来与鲍曙光打招呼,走进春晖班教室,记者指着鲍曙光问孩子们是否认识他时,大家齐声回答:“鲍书记!”当记者问为什么认识他时,孩子们齐刷刷地说:“鲍书记给我们上课!”一个叫宋名洋的孩子说,鲍书记还送给了他钢笔;另一个叫张廷燕的女孩说,鲍书记送给了她“芭比娃娃”。春晖班班长金开敏告诉记者:“鲍书记给我们上课,还送给我们书籍和文具,我们长大后一定要懂得感恩。”
  走出大寨小学,鲍曙光沉思着说:“只有干部真正放下身段,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实效。而最长远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是教育,平等对待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是一个社会真正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