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无冕之王”的苦涩坚守——写在第十六个记者节
“无冕之王”的苦涩坚守
——写在第十六个记者节
作者:朱光伦  发布日期:2015/11/30 阅读次数:
  11月8日,对于除记者之外的人来说那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日子,而对于在记者这个行业苦打苦干快十五年的我来说,这是一个五味杂陈的节日——记者节。
  大学毕业前,我没想过要去从事文字工作,更没想过要做一名记者。或许,受一些人对记者定性的诱导,参加工作后自己竟偶尔会有一种做记者的冲动,从一名仅仅是爱好写作的中学语文教师,先变成县级报社的记者,继而又成为省级报社的驻站记者,最后还成为一家最基层广播电视台掌门人。
  1991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学校担任初中语文教师。或许是延续过去喜欢写作的习惯,工作闲暇之余,总会提起笔天马行空地写上几段。不时还会把自认为得意的作品,向一些报社、电台、杂志社投稿。那时工资很低,稿件换来的一笔笔稿酬,还真多次帮助自己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但收获最大的是,经常投稿让自己结识了现任毕节试验区杂志社社长、主编李霓,《贵州日报》采编中心主任刘莹等一些人品正直善良、文风朴实无华、长期吃苦敬业的记者老师和记者朋友。
  2001年11月,《毕节市报》面向各单位考调记者。因难以向学校校长启齿,我背着学校报名参加了考试,并毫无悬念地入选。校长极力挽留,最让自己难舍的是我所任教两个班级的120多名学生,为此内心煎熬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决定去做个让人羡慕的“无冕之王”。
  半路出家成为一名记者后,我并没感到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没有找到“无冕之王”的感觉。原来正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白天总是在城市中、村寨间穿行,东奔西跑,晚上回到家里,还得熬夜写稿,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2004年任《贵州都市报》毕节记者站记者后,报社对接地气、可读性、时效性稿件的质量要求很高,我每天都要对新闻线索进行筛选,确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后,得尽快深入到一线进行采访。为了能及时发稿,每天采访回来后,都要先把稿件写完传到报社邮箱,有时到晚上10点以后才能放心弄点吃的。遇到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为了能抢到独家新闻,无论刮风下雨,我都会设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采访,坐农村中巴、搭拖拉机、骑摩托车,哪种方式快捷就选择哪种。2005年11月3日晚,326国道毕节市撒拉溪镇境内发生8车相撞的连环车祸,多人死伤,道路完全中断,接到热线后,我迅速搭乘一辆面包车赶往现场进行采访,凌晨4点采访结束往回赶时,由于雾太大,车辆一下掉进路边深沟,险些翻下悬崖。
  记者看似光鲜的后面,是成天的四处奔波,挑灯夜战,是长期没有节假日,生活无规律,精神紧张、还要面对许多压力,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危险。曾经的许多同仁都纷纷转行,或是因为他们已尝尽了记者生涯的苦累和辛酸,或是他们已不能长期承受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他们的放弃和离开,无论是什么原因,我都能理解。
  坚 守
  2008年,原毕节市(现七星关区)为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提升毕节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成立毕节市广播电视台(现为七星关广播电视台)。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我这个未曾从事过广播电视工作的外行突然“华丽转身”,被任命为七星关广播电视台第一任台长。
  七星关广播电视台成立之初,共面向社会招考了18名采编播人员,这18人中有13人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有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更不要说从事电视采编工作经历了。一个外行领导一群外行,今后的工作怎么开展啊?当时面对的情况确实让我心里没有多大的底气。
  令我吃惊的是,整个电视台,除了各20多平方米的一间演播室、编辑室和一些采编设备外,可说是一无所有。没有办公电脑,没有采访车辆,没有电视频道和电视传输通道。我们每天做好的电视节目只能采编好后,刻录在磁带上,送到原毕节地区电视台,借用地区电视台13频道15分钟时段播出。
  现实就是这样,工作还得进行下去。没有经验,我们就请原地区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的记者、编辑老师来进行培训和指导,中午我就去给大家买盒饭。为了能尽快开展工作,我带领那群年轻人利用周末和晚上学习,请人作示范,看光碟教程和获奖新闻作品。慢慢地,大家对电视采编工作从不熟过渡到熟练,我们采编的新闻稿件不仅上了省台,还上了央视,在辛苦努力后,我与大家一起体味到了喜悦的滋味。
  后来,在民盟中央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毕节市广播电视台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立。
  随着七星关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七星关广播电视台的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尽管与许多电视台相比,条件和环境还有很大差距,但相比以前,已算是有“巨大变化”了。我们的新闻节目,也从成立当初的每周两期,增加到每周三期、再到每周五期。还开办了深受毕节广大观众喜爱的民生电视栏目《民生八点半》,该民生栏目开播不到一年,就被评为“全省优秀民生栏目”,栏目坚持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广大百姓解难的宗旨,使其成为广大百姓关注民生、倾谈诉求的平台。七星关广播电视台每年获得全市和全省好新闻评选数量也不断增加,还有不少专题片、公益广告在全省和全国的各种评比中获奖。
  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毕节市广播站频率(FM91.2)由于受人员、设备、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多年未开设自办节目,2012年,被国家广电总局两次下发整改通知,如不整改,广播频率将面临被取消的处罚。我主动找到区政府主要领导请求将广播站合并到电视台,由我带领大家策划、开设自办节目,让FM91.2重新发出毕节声音,讲出毕节故事。
  然而,摆在面前的是场地、设备、人员、技术、经验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准备节目的那段时间里,我和主持人,还有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累得几乎都撑不住了。2014年5月1日,FM91.2正式改版播出后,节目内容、风格、形式倍受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以及广大市民的喜爱。目前,FM91.2已成为群众心中的品牌。
  选择这个职业,注定就是付出和辛苦。自从当上记者以来,陪父母和孩子的时间少了。无论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父亲,因为工作,这些年我亏欠他们的太多。女儿上小学六年期间,我仅仅接送过三次,她10岁生日的前一天,我对女儿说:“宝贝,你想要什么礼物,爸爸改天给你买。”女儿静静地站在我的面前说:“爸爸,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明天能陪我一天。”瞬间,眼泪湿润了我的眼眶,我顿时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称职的父亲。
  长期承受各种压力,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长期生活没规律让自己不仅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神经衰弱、颈椎骨质增生,而且头上的白发也一天比一天多。
  我也有过多次可以调动和改行的机会,可是,新闻职业给予我的许多欣慰和感动让我留在了这个岗位上。
  良 知
  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还要始终怀着一份真情,倾听百姓呼声,为弱者呼吁。如果没有这种来自于内心的真情和良知,是难以做好新闻工作的。
  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来,我的一些报道因为触及到某些人的利益,甚至揭露了对方的黑幕,多次遭到跟踪、威胁、恐吓,但是正义和责任始终在支撑着我的良知。为了给广大群众提供好的新闻作品,我长期深入到最基层去挖掘、采访、报道,一次次难忘的采访故事,一个个难忘的采访对象,回想起来,不时会有淡淡的慰藉。
  毕节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贫困,老百姓的生活困难也相对突出一些。作为记者,得尽力去呼吁,去帮助,我总会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联系香港、河北、湖南、浙江、贵阳、遵义等地的好心人士为边远山区的学校和贫困学生捐款捐物。先后帮助大方县聚河小学、大石小学,七星关区青场镇新沟小学、初都小学,撒拉溪镇北山小学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帮助数百名贫困学生受到各种捐赠和资助。一些身患重病的贫困群众和学生,因为我的报道得到了及时救治,甚至挽留了生命。毕节市鸭池镇女孩张霞患上可怕的白血病后,家里为了给她治疗,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不少债,女孩只得辍学回到家里。此事经我报道后,2008年2月3日,时任毕节行署专员的秦如培冒雪来到张霞家看望慰问,并要求有关部门全力救助,后来张霞的病不仅得到了系统治疗,成功完成了骨髓移植,而且还顺利完成学业。
  每年高考,总会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因无法筹集到学费而发愁。只要了解到这些学生的情况,我都会及时深入到他们的学校和家里进行采访,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四处呼吁社会上的好心人为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募集学费,有时还会亲自把捐款送到他们家里。如今,曾被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的史禹铭,被香港理工大学录取的胡沙龙、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的李勇、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的王正银、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的王正敏,被中山大学录取的尹贵……一个个曾经得到社会关爱的贫困学生已完成大学学业,找到了不错的就业岗位,他们用知识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每逢元旦节或春节,每收到曾经帮助过的那些贫困学生发来的节日祝福,一种职业自豪感会在心里荡漾。
  新闻工作是一项只能用执着、责任和良知才能做好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辛苦、却不被很多人理解的苦涩职业。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来,我的确无数次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各方无形的约束无奈,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困惑,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和苦涩,长时间不能照顾亲人的愧疚,可是,当社会正能量一次次通过自己的新闻作品得到弘扬,当身边的一件件社会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重视解决,当一个个困难群体和贫困孩子通过自己的呼吁得到帮助,所有的不被理解,所有的艰辛似乎都化为了云烟。前面的路会是怎样,我们不能预测,但是,既然选择了,我会走下去,风雨兼程!(作者系七星关广播电视台台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