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论读书
论读书
作者:  发布日期:2015/4/20 阅读次数:
  对于“读书”,人们通常的态度有三种:一是消遣。抱这种态度的人,读书主要是为了消磨时间。二是炫耀。其读书只是为了博取“饱学”的虚荣。三是充实和提高自己。其读书主要是为了有所领悟、有所明白、有所收获。
  在那些“读书”只是为了消遣,或是为了炫耀的人看来,“读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他们并不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所以不下功夫,只是泛泛读完某一本书而已。但在那些“读书”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人看来,“读书”非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反是一件需要“下苦功”的事。抱有“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态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读书”的目的,一是“充实自己”,就是通过读书,获取间接知识,了解那些自己不曾亲身经历或亲身体验的事情,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二是“明白事理”,就是通过读书,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或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要达到“读书”的目的,尤其要达到“明白事理”的目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怎样读书”就成了一门学问。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做学问”从来都是一个科学的问题,需要诚实、谦逊的态度,需要刻苦钻研的精神,需要下“苦功夫”才能做好。丰功伟绩从不会在轻易即可完成的事情中成就!那些仅把“读书”当成消遣的人,所读之书多为逸闻趣事,甚或庸俗之读物,这样的人,读得越多,越显得庸俗。那些把“读书”当成资本来炫耀的人,虽读书不少,但往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流于浅薄。这两种人都是做不好这门学问的。
  要做好“怎样读书”这门学问,就必须掌握“读书”的要诀。
  “读书”的首要是勤于学习。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二条:一是直接获取知识,即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去认知事物;二是间接获取知识,即通过书本认知自己不能亲身经历、体验的事物。因世间事物林林总总,浩浩如恒河沙数,任谁都不可能去亲身经历、体验所有的事物,因此,任谁都不可能穷尽天下的物理。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读书,读得越多,懂得越多,故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曾国藩语)。人要以有限的生命应对无限的知识,必须勤于学习。勤于学习,并非说要把所有的时间或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而是说要尽可能利用余暇时间坚持学习,持之以恒。毛泽东雄才大略、高山景行,与他的勤奋学习分不开。他一生与书为伴,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坚持每天读书,甚至在生命进入抢救的时候,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勤于学习,也并非说要每天大量阅读。求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好比行万里路,积跬步方能致远。勤于学习,贵在坚持,日积月累,涓滴以成江河。曾国藩的学习方法是:“坚持每天读史10页,终身不间断。”他在《家书》中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每天读史10页,终身不间断”,就凭着这种“勤奋”与“坚持”,曾国藩在军事、政治、文学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但仅仅做到勤于学习是不够的,“读书”必须勤于思考。“读书”主要是为了明白事理,既要知道事物之其然,更要明白事物之其所以然。明白事理,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事物,正确地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知道怎样做事、怎样做人。读书不思考,就不可能明白事理;不明事理者,难以成事,难以做人。生活中常常遇见不明事理的“饱学之士”:有的在与人交谈时,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但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的开口“名家”,闭口“圣人”,其观念意识却陈旧迂腐;有的自认“渊博”,狂妄自大,与人格格不入;有的自视太高,只想做惊天伟业,丝毫不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有的好高骛远,见异思迁,最终一事无成。读书不思考,读得再多也枉然。所以,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就是聪明的人,因为他的头脑里过多地装了别人的东西。”“读书”的要旨——“贵在自得”,即是说,只有从书本中有所启示、有所感悟、有所明白,从而形成自己的独自看法、独到见解,方才叫“读书”。“学而不思则罔”,勤于思考,方能“自得”。
  但做到了勤于思考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不一定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就像话多的人不等于就是善辩的人一样。有人站在核桃树下,仰望着树上的累累果实,突发奇想:“粗壮的核桃树杆结出这么小的核桃,细小的西瓜藤却结出那么大的西瓜。太不合道理!应该颠倒过来:核桃像西瓜那么大,西瓜像核桃那么小。”不善于思考的人往往会像这个突发奇想的人一样,对于事物进行错误的分析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只是一种行为,善于思考却是一种思维的能力。前者容易做到,后者则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培养。培养善于思考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学哲学,尤其是学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研究的范畴之一,就是思维的方法和规律,它将告诉你: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是怎么回事?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怎么回事?怎样去分析研究事物?怎样去处理矛盾和问题?等等,因此,哲学又称为聪明学。“哲”即聪慧之意,在柏拉图的眼里,哲学家是最具智慧的人。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说:“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缺乏哲学的思考,或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或根本就不会看问题,所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领导人》中说:“缺乏哲学思考的人是当不了领导人的。”具有哲学思考的人,才是善于思考的人;善于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聪明智慧的人。
  “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中自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但只有那些真正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人,才能对着书本高喊:“芝麻,开门!”(作者系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