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百年名校春华秋实(二)——毕节一小摘锦
百年名校 春华秋实(二)
——毕节一小摘锦
作者:李东升  发布日期:2021/4/21 阅读次数:
  [上接2014年第12期]
  校园里的红色星火
  中国革命的思想,大多数是在校园里传播,那是一个进步青年追求革命潮流的时代。
  在毕节一小的校园中,文弱而儒雅的教员、学生中,陈旧的长衫下掩藏着一颗颗滚烫的心,秦天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出生于毕节县城(今七星关区城区)郊区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六七岁时开始帮母亲种菜卖菜,挣钱养家糊口。靠节俭积攒下来的钱,秦天真得以进入私塾读书,之后转入毕节一小,接受新学教育,属一小第15期毕业生。毕业后,秦天真在“中学预备社”补习了半年,考入贵阳的中学,先后就读于贵阳中学和贵阳高中。
  1927年,18岁的秦天真来到贵阳读书,在进步教师的教育和指引下,他阅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因思想进步与学业优异,再加上杰出的演讲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他被推选为贵阳高中学生自治会主席。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用枪炮开始了对东北三省的占领。第二天早上,消息首先在贵阳高中传开。秦天真义愤地决定举行贵阳各校师生抗日救国大会,抗议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的武装入侵。在近万人的集会中,大家公推他主持大会并演讲。
  1933年7月秦天真从贵阳高中毕业后,返回毕节任毕节县立初级中学和毕节一小两校教员,任高一级乙组公民和初四级甲组语文、图画等课程教师。秦先生讲课不但风趣盎然,而且很亲近学生。他还在学生中组建学生自治会,培育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立 “小小图书室”,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广泛吸收,学生们把他当为良师益友。
  革命者总有一根红线串连着——在秦天真的校友中,曾有两个山城毕节最早的革命志士: 林青、缪正元。
  林青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1911年出生于毕节县城中山路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17年3月以李肃如之名就读毕节一小,1924年1月高小毕业, 1926年在重庆加入共青团,1931年在上海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因阅读《中国青年》、《布尔什维克》等进步书籍被告密而被捕,关进英帝国主义的监狱。
  缪正元又名缪伦,1910年出生于毕节县城西郊查家岩(今毕节七中处),属毕节一小第17期毕业生,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在上海转接组织关系参加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进步人士组织“觉人书店”,在上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33年秋林青、缪正元出狱后,回到毕节,与秦天真等人取得了联系。
  在林青俩回毕节前,秦天真、徐健生等一批到省城求学的进步青年,也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秦天真利用在毕节中学里当教员的有利身份,与进步青年教师邱在先一起,积极做知名人士、毕节中学校长李仲群等人的工作,向追求进步的师生灌输新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开展关于十月革命和苏联文学的讨论研究。校友徐健生也经常从贵阳回毕节,与进步师生和爱国人士一道从事地下活动,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形成了毕节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他们常利用秦天真一小教员这个有利因素,在放学后或节假日,当校园宁静时,时常在一小召开会议,研究革命活动的开展。他们采取以学校为阵地,以进步师生为对象,然后扩大到社会进步青年以至广大群众的方法,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结合当时形势,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大家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革命道理,广泛吸引了毕节中小学的部分学生、进步教师和思想进步的青年200多人参加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进步团体“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
  在“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成员中,毕节一小除秦天真外,还有教员宁起枷、肖绍斋等,他们不但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参与者,而且还是骨干力量和领导者。他们和“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的其他成员一起,用绘画、演讲、话剧、歌声向劳苦大众宣传抗日救亡,宣传革命道理,让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毕节劳苦大众看到了生存的希望,为迎接红军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这些活动,林青、缪正元也等于对秦天真进行了严格的组织考察,经两人商量后,决定吸收秦天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月,林青、缪正元为秦天真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其后,三人成立了由林青担任支部书记、缪正元和秦天真为委员的中共贵州地下党较早的支部——毕节支部。
  校园里的红军足迹
  百花山,因为自然地貌和景色而获得一个美丽的名字;百花山,因为是红色根据地的心脏而又获得了“三省红都”称号。
  毕节一小,因为在百花山上,不仅浸染红色,而且见证、参与了那段历史……
  1936年初,贺龙、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战略转移中挺进毕节。2月9日,在中共毕节地下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的配合下,红二、六军团在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中进入毕节县城。随后,中共川滇黔省委、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入了与毕节一小仅一墙之隔的福音堂,领导与指挥红色根据地的创建与战斗,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等首长也入住到这里。
  百花山热闹起来了,毕节一小热闹起来了,百花山上“风卷红旗如画”、“风景这边独好”。
  在这里,相继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毕节中心县委”、“中华苏维埃毕节县革命委员会”、“毕节县抗日大同盟”,一小教员肖绍斋当选为大同盟会长,刘竹君出任毕节县抗日大同盟秘书。
  在这里,一队队红军战士、一个个工作队接受了任务,奔赴战斗前线,奔赴各地宣传、发动和组织民众,开展红色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那时正值学校寒假,毕节一小空闲下来的教室,除一部分警卫部队寄驻外,更多的则成了红二、六军团后勤物资仓库。红军在战斗中缴获和打土豪、没收反动资本家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到一小临时仓库,又从这里分发到各战斗部队。县城许多贫苦的穷人,还在这里排队领到了红军分发的粮食、盐巴、衣物等。
  百花山有一条小路蜿蜒通往毕节二小(女校),一批批布匹从毕节一小运到了当时设在这里的红军被服加工厂,经加工后制成的军衣、子弹袋、绑腿带等,又从二小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一小后勤仓库,再分发到红二、六军团指战员手中。
  红军的活动,遍及毕节一小的各个角落。毕节一小,深深留下了红军的脚印。由于三省红色政权指挥中心驻在百花山,所以当时县城的老百姓自豪地称它为“三省红都”。紧靠这红色中心的毕节一小,因为见证和承载过红军的活动,所以在战斗的岁月里,更多地受到红色历史的浸润与熏陶。
  鼓舞民众的抗日演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毕节一小师生群情激愤,踊跃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为唤起民众勿忘国耻,为每日振奋民众的抗日激情,持久地支援前方抗日,全校师生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宣传中。学校组织的“晨呼队”尤为感人,队员们不管是暴雨如注的早上,还是雪花飞舞的清晨,每日都会在人们起床前,排着整齐的队伍出现在各条街道上,用泣血的呼声,高呼“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军民合作,驱逐日寇!”“要种族不灭,惟抗战到底!”等口号。“晨呼队”这种拳拳报国、杜鹃泣血的呼唤,极大地震撼了人心,有力地宣传了抗日,动员了民众。
  毕节一小,当时成了毕节县城宣传中国共产党主张、宣传抗日的重要阵地。 
  1938年秋天,著名教育家黄齐生、谢孝思商议,决定从昆明出发,沿正紧张施工的川滇公路,到达成都陈筑山老友之处,作一趟横跨云贵川三省的长途之行。
  那时川滇公路尚未修筑完工,交通不便,两人带了黄齐生孙子黄晓庄,乘坐滑竿,一路晓行夜宿,在所经过的城镇,都要停下来作抗日演讲宣传,俨然是一支流动的抗日救亡宣传小分队。
  经过一路艰辛,他们来到了毕节,住在邱家花园邱在陵家里,受到毕节中学校长李仲群、毕节一小校长刘安甫和教师秦天真等人的热忱欢迎。下榻后,几人就国家抗战形势进行推心置腹的长谈。李仲群、刘安甫等在与黄齐生三人的交谈中,听到了有关延安抗日的不少新情况,一致认为机会难得,便诚恳地邀请两位先生给城区学校师生及民众进行演讲,以便振奋毕节民众的抗日精神。
  第二天早晨八时过,城区一小、二小和县中三校的师生,还有闻讯赶来的民众,静静地列队等候他们的到来。当黄齐生先生一行步入毕节一小校园时,师生们尊敬地行注目礼欢迎。当一小校长刘安甫介绍了自己的两位老师后,黄齐生先生开始了题为《延安见闻和平民政府》的演说。他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在延安期间,耳闻目睹共产党积极抗战的许多英勇事迹,绘声绘色地述说了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等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中取得的胜利,细数了共产党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的许多成功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述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作的努力。
  黄先生还结合学校的教育方式,讲述了陶行知先生开办的晓庄师范勤工俭学的情况,以激励学生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立自强精神,早日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有用之材。
  谢孝思接着在演讲中历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日寇对平民百姓的血腥屠杀,其罪恶目的是要把中华民族推向灭亡的地狱。日寇如此惨无人道,中华民族的子孙应挺起腰杆,坚决抗日。
  整个演说历时近4个小时。在两位先生激昂的演讲过程中,天空飘起了毛毛雨,冷风嗖嗖,但全体师生与民众,凝神静听,秩序井然,群情激愤。
  演说结束时,黄晓庄带领大家唱《大刀进行曲》,又教三所学校互相“拉歌”,一时间,在文庙古老的庭院中,抗日歌声此起彼伏,响彻了校园,响彻了整条街道,响彻了山城毕节……
  演说后的第二天清晨,黄、谢两位先生谢绝了大家的挽留,起程前往四川,李仲群、刘安甫、秦天真、邹纯之等人将三位尊贵的客人送至城东花牌坊,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群星璀璨  人才辈出
  毕节一小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漫长的岁月里,学生和教员中不仅走出了不少坚强的革命志士,而且涌现出不少社会各界英才,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
  贵州教育变革家杨绂章 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毕节县城百花山杨家公馆的第二代主人杨宗灏的长子,是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毕节文化教育界的领袖人物。
  松山书院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是毕节历史上唯一延续下来的书院。杨绂章因为执教于此,再也没有参加过会试。而他的二弟同士则于光绪三年(1877年)入了进士。杨绂章于讲学之暇,亦延师在公馆家塾教授公馆及至亲子女。故公馆子女,无论男女,皆文采出众。此外,他还潜心研究今文经学,多有著述,为地方经学名家。
  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氏担任松山书院山长、主讲席,“献出院东地皮,扩建斋舍、东西两考房,上下两层,可容生员八十人”。每月捐出束倏(指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若干,以奖励学业优异的生员。他还编写了《制艺浅说》一书印发给生员以指导习作和应试。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节首设劝学所,杨绂章被任为总董,当时力办新学的重要人士有其同辈李芹雍和当年松山学子葛勉之、邱全叔、周素园、刘超凡、宁益之、余达父、刘藜青等人,常聚于杨绂章住所共论教育,并各自身体力行。清末民初毕节教育的兴盛,与这批志士仁人的卓越贡献密不可分。
  民国伊始,杨绂章卸任,赋闲在家,时有对晚辈的课讲。
  民国二年,杨绂章、杨同士兄弟出资创办毕节私立淑范学校于百花山,由杨同士夫人周氏任校董,留日回家学生杨和林女士任校长,与一小在毕节形成“模范”、“淑范”男女公私两校“龙飞凤舞”之势。
  杨先生提出了“立教以存心,立品为本,以储经济、达时务为用”的教育思想,主张办教育要矢志不移、专心致志,要把品行的养成作为本体,并通过教育积累知识能力,顺应时代社会的需要,学以致用。
  自“毕节县求是学堂”易名后,杨先生已年近花甲,即赋闲在家教授子侄。其子梧林、桂林,侄子梓林及侄女和林均学有所成,社会成就较大。
  杨绂章是毕节县旧学与新学的过渡人物,他淡泊功名利禄,毕生为毕节教育花费精力和钱财,爱学生如子,德高望重。1917年7月28日(民国六年),这位贵州西部最著名的教育家,毕节学界拥戴的文章泰斗与世长辞,享年68岁。
  杨绂章作为毕节学界领军人物,精通诗律词章,当时文人们称他的诗有盛唐之风,后来诗歌被选编成集,名为《留真集》。
  中国著名版画家王树艺 出生于毕节县城七道坎(今古道路)王家龙门,毕节县城著名书法家王芸生之子,生于1916年,属毕节一小第20期毕业生,毕业后考入毕节县立初级中学第二期。1936年到1988年从事革命木刻创作活动52年,作品颇丰,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酒店之夜》、《无家可归》、《狱中记实》(八幅)、《老人》、《飞渡乌江》、《清水江畔》、《群山让路》、《入市喜盈盈》、《传播火种》等,有二十多幅作品分别被法国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81年贵州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树艺木刻选集》。
  王树艺因长期进行党的地下工作,曾两次遭国民党逮捕入狱,解放前任过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监事会监事,参与组织过多次大型革命木刻展览。
  解放后,王树艺历任中共贵阳市委宣传部科长兼贵阳市文化局局长,省文联秘书长、党组副书记、代理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版画》双月刊编委,《贵州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等职,是贵州省美术界德高望重的人物。
  中国著名科学家刘叔仪 原名刘世勇,1918年12月生于毕节县城平街(今双井路)一个书香门第,是毕节第一位赴日本官费留学生,清末毕节教育界知名人士刘宗杰(超凡)之三子。
  刘叔仪在毕节一小读书时,就养成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善于思索的习惯。1932年1月毕业,属毕节一小第21期毕业生。1943年,他毕业于西迁到四川省乐山县的武汉大学矿冶系,得贵州商界首富毕节人刘熙乙资助,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1949年6月获克利夫兰凯斯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之后在费城瓦斯莫斯大学结构研究室任副研究员,受命主持了美国著名的“自由号”战列舰舰体断裂事故的技术分析。
  1950年9月,刘叔仪和姜圣阶、周世勋等科学家一道,冲破美国政府重重阻挠,飞越太平洋,假道日本、菲律宾、香港,回到了刚解放的新中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和赞扬。
  1951年,年仅32岁的刘叔仪和华罗庚、苏步青、钱伟长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四位研究生导师。他当年培养的研究生,如今已是大学教授、系主任、学部委员或担当着国家重要职务。 
  中国的第一班轧钢专业毕业生,是刘教授亲自到鞍钢培养出来的。刘叔仪先后在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中国科技大学等校任教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国家一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刘教授通过跨学科研究,在国际科学界对比利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列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被誉为“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科学论断,并从1978年起,连续在世界性科学刊物上撰文,用状态空间的矢场理论建立状态场论基础,证出了5个新定律,并建立了耦合律,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热力学状态场论。
  刘教授在学术上的主要著作有《热力学与化学热力学》、《热力学状态场论》、《金属位错不可逆过程热动力学理论》、《断裂力学J积分理论》等,还创办并主编跨学科刊物《物理化学力学进展》(PPCM)。
  地质学家邓峰林 原名德定,毕节县(今七星关区)鸭池新店子人,生于1923年,1932年1月毕业,属毕节一小第21期毕业生,后进入毕节县立初级中学。
  1946年,邓峰林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留校工作;1948年,受党组织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工会部派遣,回到家乡,以弘毅中学(毕节一中前身)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团结一些进步师生,为迎接解放做了许多有力工作;1953年调任贵州省工业厅地质勘探队技术员;1954年蒙冤被打成“反革命”劳改;1962年获彻底平反后,历任省地质局实验室鉴定组长、副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并被选为省科协常委,省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邓峰林1963年研究D—C动物群,提出建立贵州南部“者王组”地层,被列入1980年国际石炭纪会议(美国)地层对比表。1971年发现的织金磷矿和金沙重稀土,被选为国家科技管理成果。《贵州环境地质与环境保护区规划和环境危害元素的分布》被选入国家科技管理成果奖,也被评为国家首届省区环境地质专文。他所采集的三桥龙化石被中国博物馆命为“邓氏三桥龙”。他一生发表科学论文20多篇,他还建议建立独立的环境学,这是科学研究领域上一个重大的扩展。
  1985年,为开发梵净山,他在铜仁江口县野外采集中跌石致残,治疗中发现肺癌,于1988年8月20日逝世,享年65岁。
  中国著名国画家李昌中 生于1928年,毕节县(今七星关区)海子街人,一至五年级在毕节一小就读;1942年7月毕业,属毕节一小第29期毕业生,后考入贵州省立毕节师范学校初中科。
  1948年,李昌中进入贵州省立艺术馆附设艺术专修班,1950年转入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主攻国画,1953年毕业后,在贵州省文化厅和省文联从事美术组织和国画创作,1980年调入贵州省国画院,现在是贵州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贵州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宇宙摇篮”计划执行工作委员会主席,出版有《李昌中山水画册》。
  李昌中的《乌江》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贵州厅,1992年6月,李鹏总理把他的《摇篮春晖》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主席巴西总统费尔南多•科洛尔。他的很多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英国皇家文化教育委员会、北京图书馆等处收藏。
  李昌中曾发起并主持贵州省“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国画义卖,集资百万元捐献修复长城活动。还建立了“贵州省长城国画创作奖励基金”。他倡议了规模宏大的“宇宙摇篮”计划,用中国画在全世界进行巨额集资,为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优化人类生存环境作贡献。
  李昌中创作的巨型国画《温馨的家园》长10米、宽3米,是献给1997年香港回归的一份厚礼。
  文艺宣传活动家申万胜 生于1946年,金沙县禹谟人。1964年毕业于毕节师范学校,8月被分配到毕节一小任教。 
  申万胜在校任教时勤奋好学,1967年在学校参军到昆明军区被视为军中才子,1985年任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90年任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政委、少将军衔,后辗转任职在总政文化部和山东、河南部队任军副政委,1999年4月调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被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副主席。问世作品有《申万胜〈红楼梦〉诗词书法集》、《南美纪行》等。
  实业家杨梓林 字子南,杨家公馆第二代主人杨宗灏之十二孙,进士杨汝偕(字同士)的第三子;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父亲外官寓所,被父送回公馆读家塾。与栋林、桂林、梧林众兄同就学于伯父慎斋所创设的毕节县求是学堂(毕节一小前身)读新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由县官考选荐,进入省城参加选派留日本中学生的官方考试。杨梓林与行八兄樨林共同考入附生名,行七兄梧林入增生名,堂兄桂林入监生名,兄弟四人获准官费留学日本,是学堂第一批清朝毕业生,也是学堂第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学生。梓林在兄弟中年龄最小,仅15岁。第二年春,毕节县内首批留学官费、私费学生一行9人东渡日本就读中学,官费生有杨氏4兄弟和刘宗杰(超凡)、私费生有余若泉、宋世谦和杨和林。
  杨梓林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先后被任命为河北工业学院院长等职务。1911年与实业巨擘范旭东合作,在天津塘沽创办中国第一家精盐工厂——久大精盐工厂,成立久大公司,杨梓林任秘书长,主持工厂管理,与中国第一流化学家侯德榜同为范旭东左右手。其后,任久大公司驻沪办事处主任,抗日战争爆发,久大内迁四川,任成都办事处主任。抗战胜利后返上海,1950年病逝,享年61岁。
  杨梓林元配周氏早逝,继室李氏乃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李端棻的孙女,又是梁启超的侄女。
  企业家孙振宇 生于1945年,原住毕节县城百花路9号龙门,1957年毕业于毕节一小,兄弟姐妹7人都毕业于毕节一小。孙振宇原任重庆卷烟厂厂长兼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重庆(重烟)红岩足球队董事长,重庆市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代表,重庆(直辖市)人大代表,美国南加州华侨同乡会高级顾问,曾受到中央领导人李瑞环、万里、吴邦国、李铁映、丁关根、罗干的亲切接见。(作者单位:毕节市作家协会)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