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百年名校春华秋实(一)——毕节一小摘锦
百年名校 春华秋实(一)
——毕节一小摘锦
作者:李东升  发布日期:2015/1/16 阅读次数:
毕节一小文庙校址前的泮池睿建桥和棂星门石牌坊
  小山居然栋梁园
  毕节市七星关区城区有一座钟灵毓秀的小山,山上有一株古老的槐树,虬根盘错,树冠蔓延余亩,春来槐花盛开时,香气弥漫半个山城,从山下街道仰望,密匝匝一树雪白,故老百姓顺口叫其白花山。后来小山上因有书院,配置数亩花圃,遍植奇花异草,春来繁花似锦、灿若彩霞,与老槐树相映成趣。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向来热心于培植毕节人文景观的知府董朱英,即景改名百花山,此名沿袭至今。
  百花山顶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毕节一小。它的前身是毕节知县李曜创办于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的松山书院(书院是唐宋开始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经历205年后,1901年初冬,在近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教育救国”、“实行新学”,为顺应时代潮流,清政府实施了教育体制上的“废除科举、办新学堂”改良制度。其时松山书院院长杨绂章,适时“报上宪立案就绪”,获准改“松山书院”为“毕节县求是学堂”。“求是学堂”是清朝末期贵州省内第一所官办新式小学堂。学校于1918年从百花山迁入毕节文庙,1939年又迁回百花山。
  历史悠久的毕节一小,因其丰厚的教育底蕴,长期的实践积累,1906年就培育出了考上官费留学日本的杨梧林、杨梓林; 考上私费赴日本留学的杨樨林、杨栋林、杨延林等杰出学子,历史上是黔西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心。
  1919年,“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主权,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公然把中国应收回的德国在山东的不平等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对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北洋军阀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由此导致了青年们反抗卖国丧权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消息传播到毕节,为声援与支持五四运动,争取国家主权完整,毕节一小师生联合了其他学校师生,在县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提灯游行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且举行爱国演讲,号召民众抵制日货。
  1925年3月12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孙中山逝世,毕节县政、军、学、商界在毕节一小举行集会祭奠孙中山先生。毛光翔主祭,各界官绅名流敬送挽联。毕节一小师生承担了祭奠灵堂布置的任务,全部参加悼念这位伟大的近代革命家的活动。通过悼念活动,毕节一小师生接受了孙中山先生革命主义思想精髓,深受其革命理想的熏陶。
  在这些爱国运动、进步思想影响下,1927年冬,李肃如(林青)、秦天真、龙万铨等毕节一小校友趁放假从贵阳回家之机,成立了“毕节留省学生寒假宣传团”,与母校教师刘安甫、邹纯之等人,在邹守仁的“新剧社”(小横街蟾宫大戏院)排练、演出《杀敌同志》等抗日话剧,为后来的进步组织“草原艺术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因为这些活动,后来才有毕节一小校长刘安甫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秘书长,教员刘竹君出任毕节县抗日大同盟秘书,肖绍斋出任毕节县抗日救国大同盟会长的壮举。
  更因为这些活动,毕节一小走出了林青、缪正元、秦天真、徐健生、宁汉戈、宁起枷、周晓山、王树艺等贵州著名共产党员。他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在漫漫长夜里,高举进步的革命旗帜,谱写了一页又一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未完待续](作者单位:毕节市作家协会)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