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用心绘出夕阳红——毕节市老龄事业发展综述
用心绘出夕阳红
——毕节市老龄事业发展综述
作者:本刊记者 刘广琴  发布日期:2014/10/31 阅读次数:
  10月11日,在七星关区人民公园,市老龄委、市老年学学会、七星关区老龄委联合举办毕节市2014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敬老文化”文艺演出暨诗歌朗诵活动,300余名老年人参加表演,通过军乐、舞蹈、合唱、诗歌朗诵等方式,讴歌试验区文化的大繁荣、唱响试验区发展的主旋律。
  据统计,2013年底,毕节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96.1万,分别占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14.7%和11.1%。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文艺活动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个其乐融融的幸福港湾,为和谐毕节美丽画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全市老龄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有关意见精神,以实现老龄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贯彻落实老龄政策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为目标,以加强党政领导为保障,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强化老龄宣传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全市老龄工作新局面。
  多个“首次”助推老龄工作上台阶
  翻开毕节市老龄事业近三年来的发展篇章,可以看到多个“首次”的字样,这意味着这一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2012年,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了《毕节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适应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要求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这是毕节市党委、政府针对老龄工作下发的首个综合性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老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12年末,省老龄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毕节试验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四加一优化”的战略部署,加大毕节试验区老龄事业的帮扶力度,省老龄办对毕节的关心和支持力度空前。为扎实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2013年3月下旬,市老龄办成立了《意见》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省老龄办关于进一步支持毕节试验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全面分解给市老龄委成员单位和各县(区)老龄办。
  随着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毕节试验区老龄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省老龄办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每年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10个以上的老年协会补助项目,“十二五”期间帮助毕节试验区打造5个基层老年协会全省示范点;协调有关部门,“十二五”期间帮助毕节试验区争取1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立项;帮助七星关区落实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项目。老龄办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国办函〔2013〕35号文件精神,大力发扬“争拼挤”的精神,加大“跑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协调省老龄办,得到国家、省发改部门的大力支持,七星关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得到110万元的补助经费。积极协调省老龄办,争取为老服务设施补助,七星关区市东办事处双城社区、七星关区市西办事处金桂社区分别得到10万元和5万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补助。积极争取省老龄办的支持,获得12个农村幸福院32万元的项目补助资金。得到省老龄办的大力支持,分两批上报了195个农村幸福院补助项目,预计每个项目补助3万元。建设老龄工作项目库,将371个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1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431个农村老年协会项目入库管理。获批项目和落地资金达到历史之最。
  为确保老龄事业健康稳定发展,2013年,市政府决定将老龄工作有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同年,市实绩考核办印发《毕节市县区2013年度增比进位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的通知》,首次将居家养老服务、星级老年协会创建、高龄补贴三项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老龄事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为老服务人员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认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增强做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2013年8月,市老龄办举办了首次全市养老服务培训会,来自基层的为老服务人员共110余人参加了培训。黔灵女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和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局)、市老龄办相关科室负责人作了业务培训辅导。
  老龄工作网络服务体系
  绘就晚年幸福图景

  努力改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条件、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是全市老龄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我市围绕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以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转变作风、创新思路、务实工作,出台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等一系列普惠政策,举办老年节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构筑了老龄工作网络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在“惠民措施”上下功夫,着力构筑老年幸福网。2013年我市首次将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补贴纳入政府规划,按照相关文件要求,2013年7月1日前,各县(区)要全部建立9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贴制度,今年10月1日前要全部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贴制度,这项制度全部实施后,将有10万老年人享受到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全市累计发放的资金将超过6000万元。加大向上协调和向下指导的工作力度,帮助七星关区积极争创“贵州长寿之乡”,“贵州长寿之乡”的品牌效应将对七星关区的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老有所养”上下功夫,着力构筑生活保障网。2012年,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印发毕节市2012年民生实事的通知》,将启动建设1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纳入民生实事。我市通过扎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空巢老人关爱行动、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老年人社会救助工作及举办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培训会等,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
  在“老有所医”上下功夫,着力构筑健康安全网。进一步修订完善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和办法,住院救助比例均提高到50%以上,其中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重点救助。同时,在农村“五保”、精神病患者和上世纪六十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等对象中开展医疗救助费用即时结算的“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对60周岁以上的低收入老年人,参保金由政府解决,住院起付标准减半。住院报销比例在2012年基础上调高了10-15个百分点,对老年人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惠,全市范围内70岁以上老年人住院报销比例上调10个百分点,百岁老人住院报销实行100%报销。
  在“老有所学”上下功夫,着力构筑终身教育网。2013年,全市完成新建老年大学68所的任务。在全市开展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创建和评估活动,推荐金沙县老年大学、黔西县老年大学作为我市首批参加创建活动的示范学校。充分利用组织部门的远程教育资源,组织老年人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全市现有老年大学学员1.5万余人。
  在“老有所乐”上下功夫,着力构筑夕阳开心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老龄部门的各项社会活动,大力开展老年人各项文体娱乐活动,努力让广大老年人跳起来、唱起来、乐起来,安享晚年。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老龄委主任文松波,副市长、市老龄委副主任李玉平在会上多次强调基层老年协会的建设: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老年人要广泛参与,真正把基层老年协会办成“政府放心、群众开心、社会贴心”的“老年人之家”。
  同时,在“老有所为”上下功夫,着力构筑银龄行动网;在“老有所依”上下功夫,着力构筑老年维权网。全方位构筑老龄工作网络服务体系,为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提供保障。
  创建活动促试验区工作结硕果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为老服务,推动落实老年优待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经党中央批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决定,从2011年起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为老服务”为主题的社会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年为一个周期。
  按照全国老龄委和省老龄委的有关要求,我市的创建活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12年3月29日,全市老龄工作会议在毕节大酒店召开,会上,市老龄办专门就“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进行了安排。2012年4月初,市老龄委下发了《毕节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的通知》,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初步尝试按照筹备策划、动员宣传、自查申报、初步评审、终审评定、命名表彰、跟踪督查七个阶段开展工作,并成立了以民政局、工会、团委、妇联和老龄办副县级以上领导为成员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老龄办。
  2012年9月底,各申报创建单位开展自查和自评工作。2012年底,县(区)“ 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基本结束。据统计,全市9个县(区)共评选58个单位和窗口为县级“敬老文明号”。2013年2月至3月,市老龄办分赴七星关区、纳雍县等县(区)对部分申报市级“敬老文明号”的单位进行初步调研和审查。通过集中评选和广泛征求意见,共评选42家单位和窗口为市级“敬老文明号”。2013年,市老龄办对各县(区)申报省级“敬老文明号”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共向省老龄办推荐上报了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七星关区何官屯镇敬老院等8个“敬老文明号”候选单位。
  2013年7月,省老龄办在贵阳召开“四个十佳”暨“敬老文明号”表彰大会,共命名表彰100个为老服务单位为全省“敬老文明号”,我市12个单位被评为全省“敬老文明号”。2013年10月19日,全国老龄办在北京市石景山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举行全国第一届“敬老文明号”授牌仪式,贵州省30个集体获此殊荣,我市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七星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方县人民医院、七星关区何官屯镇敬老院榜上有名,获奖集体数居全省第二。
  “敬老文明号”的创建为毕节和谐画卷增添了靓丽的色彩,“长寿之乡”的创建极大地提升了毕节的知名度、美誉度,并在招商引资中发挥品牌效应。
  七星关区地处川、滇、黔三省交汇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纯朴,在历史上曾是历代郡、府、路、司、卫、道、署的所在地。如今,七星关区已成为毕节试验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信息中心。
  七星关区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山清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2.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45.96%。经检测,七星关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活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GB/T5750-2005标准,最适宜生态疗养、避暑度假,享有“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之美称。
  七星关区总人口152万,现有60岁以上人口16.82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1%,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2.19万人,占1.43%;100岁以上老人有64位。根据人口数据分析,七星关区长寿现象具有持续性。2013年12月,七星关区获“贵州长寿之乡”称号。
  今年10月13日,新加坡国际健康产业园项目签约入驻毕节,并在毕节经济开发区正式启动建设。新加坡国际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古焕庆认为,毕节生物资源丰富,山水风光优美,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又是“贵州长寿之乡”,非常适合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双方合作具有不竭的动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希望双方以项目签约为起点,积极稳妥地迈出合作步伐,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将项目打造成一个具有毕节试验区特色、中国一流的健康产业基地。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