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磅礴乌蒙唱跨越——毕节试验区建立26年来“三大主题”建设成就纪实
磅礴乌蒙唱跨越
——毕节试验区建立26年来“三大主题”建设成就纪实
作者:本刊记者 程 红  发布日期:2014/6/24 阅读次数:
今日海雀村(颜昌文 摄)
绿树掩映中的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
市人口计生委、大方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联合开展“双诚信双承诺”计生宣传(本刊记者 刘广琴 摄)
  初夏时节,毕节试验区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26年过去,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喀斯特地区,如今到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据、一幅幅改革发展的画面,述说着毕节试验区的巨大变化,描绘着毕节试验区的美好未来,坚定着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
  26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建设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当前,全市上下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热潮,唱响了一曲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乐章。
  开发扶贫: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
  从1987年到2013年,农村贫困人口从345万人(236元贫困标准)减少到151.66万人(2300元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从65.4%下降到21.9%,实现1个重点县48个重点乡镇减贫摘帽。
  数字的背后,是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决战贫困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
  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26年前的毕节,深深陷进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泥潭。
  “赫章县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11户农家,家家断炊。……安美珍老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海雀村曾是毕节地区贫穷的缩影。
  1987年,全区8个县有5个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高达345万,文盲半文盲人口占50%,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2.7%,人们用“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来形容当时毕节的生态和经济状况。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做地皮磨。”这首歌谣曾是海雀村贫穷的真实写照。
  1988年6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这给海雀村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海雀村民与全市人民一起,向贫困发起了攻坚战。
  26年后的海雀村,完成了奇迹般的蝶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猛增到5460元,森林覆盖率从5%飙升至70.4%,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不足107公斤增加到318公斤,贫困人口从730人下降到178人,人口出生率从22‰下降到1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3‰下降到2‰。
  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的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的扶贫。
  曾被戏称为“年年都会遇到难关”的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南关村,26年前,这里人多地少,因为过度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种粮产量很低、常常青黄不接,百姓十分贫困。毕节试验区建立以后,村民引水下山,改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以发展柑橘为主的水果生产。2000年,全村完全摆脱贫困。2004年,南关村进入七星关区50个经济强村行列,并从此更名为橙满园村。
  橙满园村只是毕节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毕节试验区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乌骡坝连着佘家坝,寡妇听说都害怕。”这是对26年前黔西县乌骡坝调侃而真实的写照。10年前,这里人均粮食仅21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80%的农户住着茅草房。
  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帮扶下,乌骡坝社区先后投入对口帮扶资金近200万元,整合配套资金共2078万元,用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村庄整治、产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1260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5709元,年均增长28.63%。
  201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一事一议”办法,以实施农村连户路和院坝硬化为抓手,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乌骡坝布依寨,已成为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色田园,“小桥流水布依寨,桃花园里新农村”,贴切地描述了布依村寨的绰约风姿;渐成规模的蔬菜种植,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日益殷实;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好地方。
  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核心是把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消费型扶贫转变为生产发展型扶贫,重点在于形成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手段,实现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社会格局。
  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葡萄,逐步走上发展致富的路子。穿村而过的3公里柏油路,全部被葡萄长廊所覆盖,农家小院、房前屋后都是葡萄架,辉映着造型别致的黔西北民居。站立村头,头顶蓝天白云,身依绿树流水,让人流连忘返。
  跳出扶贫看扶贫,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减贫脱贫有了支撑。
  毕节市大力推动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毕节“边缘化”难题。目前,毕节飞雄机场已开通7条航线;铁路通车里程23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74.82公里,杭瑞路遵义至毕节段、黔西至织金、毕节至威宁等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里程从5759公里增加到2.83万公里;毕节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建设;电视综合覆盖786.57万人,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为99.54万户,全市城镇化率达31.67%。
  产业扶贫,使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通过发展工业壮大扶贫经济实力,在巩固煤炭、电力、“两烟”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汽车制造、能矿设备、煤磷化工、电子信息、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201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73.06亿元,建成产业园区78.5平方公里、标准厂房792万平方米。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深入推进“3321”、“十带百园”等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工程,全力打造优质烟叶、马铃薯、核桃、反季节蔬菜、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高山茶叶、精品苹果、特色杂粮“九大基地”,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3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28.01万吨。
  威宁自治县是毕节试验区西大门,长期以来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发展滞后,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县。2009年末,全县人均GDP为4677元,处于贵州省第81位,在原扶贫标准以下的人口有24.37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22%,高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被国务院列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
  集团帮扶让威宁县走出了贫困的泥淖,改变了贫困的面貌。5年来,威宁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试点工作成效突出,形成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积累了“解放思想、增强信心,综合施策、重点突破,集团帮扶、整体推进,激发内力、狠抓落实”的“威宁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新一轮扶贫攻坚时期,我市除金沙以外的所有县(区)均被列为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片区县。精准扶贫,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新要求。
  “贫困的人家在哪里?细看细问‘瞄靶子’,瞄得精细又准确,找准对象好下米。贫困的原因在哪里?分类分别‘梳辫子’,梳得精细又准确,因人施策胸有底……”海雀村的帮扶干部用通俗易懂的《十子歌》,生动诠释了“精准”之义。
  按照精准扶贫的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等“六个到村到户”要求,毕节试验区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四法”和“十子”机制,加快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引导群众就近创业就业,让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着力解决现有151.66万人的脱贫致富问题,建设创新扶贫示范区。
  数据显示,26年来,毕节试验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76.3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9851元,增加了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6元增加到5645元,增加了18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1.98%。
  在赤水河畔的橙满园村,在小桥流水的布依村寨,在草海湖畔的阳光之城,毕节试验区人民用响亮的歌喉唱响了一曲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之歌。
  生态建设: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由于粮食紧缺,陡坡开荒严重,1987年,毕节试验区垦殖指数高达46.4%,森林覆盖率仅14.94%,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2.7%、侵蚀模数高达4927吨/平方公里,裸石山地达230多万亩。
  26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并重,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初步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地貌,让降水量丰富的毕节水资源十分匮乏。过度垦殖又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26年来,毕节市统筹实施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和立体生态农业等工程,探索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位于七星关区长春堡镇的阳鹊沟,在实施退耕还林之前,这里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有雨是涝灾,无雨是旱灾。地质结构疏松,经常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经过几年的治理,阳鹊沟片区退耕还林后各种苗木长势良好,植被逐步恢复,与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退耕还林工程连成一片,形成10多公里的绿色屏障,初步显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放眼望去,满目苍翠。
  市林业局与农委、畜牧水产局协调绿肥种和草种给工程区退耕农户种植,实施林草结合、草畜配套,每年种草面积达3000亩。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阳鹊沟片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态效益逐步凸显,农民收入有效增加。
  村民张祥勋指着山上的绿树说:“退耕还林政策好,自己家退耕后有3亩林子,林下可以养猪、养鸡、养羊,而且现在还可以间伐,总体收入不错。”
  阳鹊沟仅仅是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26年来,通过积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全市石漠化总面积从2005年的652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4.3%)下降到2011年的5980平方公里,减少了546平方公里,年均缩减率为1.7%。
  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原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自然村寨,到处是荒芜沉寂的景象。昔日的荒山沟,如今成了一个“山披绿、人致富”的生态样板,森林覆盖率从18.6%提高到68.5%。
  过去,穿岩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老百姓为了生活,大量毁林毁草开荒,垦殖率高达9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业生态平衡失调。每逢雨季,当地老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安全受到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当时,全村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艰难境地。
  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大方县委、县政府决定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穿岩村作为生态建设示范村,开展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全村共实施退耕还林4432.3亩,涉及退耕农户434户。
  退耕还林后,大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发展,积极组织退耕农户参加技术培训,全村向广州、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输出劳动力,鼓励和支持退耕农户发展豆制品加工、搞生态旅游饮食业,种草养畜,发展畜牧业。目前,全村森林覆盖率从41.7%提高到68.5%,增加26.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06元增加到5428元,增加4222元;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
  通过这些年的石漠化治理,穿岩村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服务业迅速兴起,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改造后的黔西北特色民居星星点点坐落在山间田坡,映出别样的山村风光。
  “退耕还林,把荒山变绿林,生态环境改善了,引导群众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穿岩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军说,“现在大家的心里都有这样的认识,树木就是宝,要想富裕,生态建设必须搞。”
  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核心是把生态恢复与建设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使万事万物之间在发展上保持平衡,不能因为某一方的发展而使另一方遭到破坏,重点是坚持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以经济建设的理念推进生态建设,使生态建设获得经济和生态两个效益,确保生态建设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顺利推进。
  “坡下流淌赤水河,半坡人家没水喝;久晴人畜皆口渴,多雨薄土滑下坡;一年生产半年粮,吃了救济望红苕;姑娘长大朝外跑,三十汉子没老婆。”这首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歌谣,成为昔日橙满园村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的真实写照。
  20多年前的橙满园村,山上被砍得光秃秃,下雨时泥土滚滚流,拦都拦不住。穷则思变,村民抱着逃荒乞讨的狠心,抛弃种了多年的玉米,在地里种上政府无偿提供的柑橘苗,跟着技术员,拿起剪刀,学剪枝、嫁接,挖水沟、砌堡坎。
  现在的橙满园村,四季常青,四季有果,走出了“地越种越瘦,人越过越穷”的怪圈,年收入10万元以上就有32户。目前,全村有生态林3817亩,种植柑橘3580亩,桃、李、梨、枣共4500亩,水果年收入2500万元,林下还种植蔬菜800亩,全村森林覆盖率95.80%。这里的山绿了,水清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
  “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毕节试验区探索出这套“五子登科”的经验,充分发挥群众创造性,极大改善了恶劣的生态条件,不仅在试验区深入人心,也让群众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毕节试验区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结合的生态建设之路,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经验,使森林覆盖率每年上升一个以上百分点,开辟了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的生态现代化路径,在建设生态文明上作出了示范。
  这条路径,关键是创新林业经营实体,广泛开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生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试验,开创“生态补偿”等成功模式,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业经济,促进靠山养山与靠山吃山的有机结合,促进资源开发的合理利用,促进环境保护,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布局农业,发展工业,建设城镇。
  近年来,赫章县倾力打造“百里核桃长廊”,沿城关—财神—朱明—可乐—辅处—双坪等乡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规划建设核桃基地精品示范带30万亩,预计投资1.5亿元。目前,已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初建标准化核桃基地30万亩,已挂果和初挂果9万亩,为实现全县200万亩核桃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毕节试验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海雀村在老支书文朝荣的带领下,彻底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创造了吃上“林业饭”的奇迹。
  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海雀村一片荒山,森林覆盖率只有5%。为了鼓励全村群众种树,文朝荣带头扎进荒山沟壑,渴了就喝山旮旯里的水,饿了就吃冷洋芋,在条件极其艰苦、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一天接着一天干,一年接着一年干,通过20多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全村1.34万亩荒山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4%,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通过整合林业、扶贫、畜牧、移民等项目和资金,毕节试验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高山生态有机茶、中药材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试验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强区”的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致力把百里杜鹃建设成为集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休闲观光、避暑度假、森林游憩、保健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保护经济型国家级森林公园。
  通过几年的努力,百里杜鹃先后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最负国际盛名景区、贵州省十大影响力景区、贵州省十大魅力景区、贵州省十佳旅游景区和最值得驻华大使向国际推荐的世界最大天然杜鹃花园等称号,国际国内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品牌效应正在凸显,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国家林业局先后将毕节命名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石漠化防治示范区”、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将金沙、织金、纳雍三县列入“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毕节试验区已经建成百里杜鹃、毕节、赫章夜郎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威宁县锁黄仓、纳雍县大平箐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数据显示,26年来,全市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774.6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长到44.06%、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2487.72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同步增长。
  在林茂粮丰的海雀村寨,在郁郁葱葱的穿岩林海,在姹紫嫣红的百里杜鹃,毕节试验区人民用优美的身姿演绎了一段生态建设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之舞。
  人口控制:从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的转变
  人口计生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事”。
  “杨八郎”的故事在毕节试验区很有名。当年毕节县海子街镇思源村(现七星关区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村民杨德才50多岁,生养8个儿子,人送外号“杨八郎”。全家20多口人,面黄肌瘦,蜗居在仅有30多平方米的茅草棚里。
  1986年5月13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村里调研,给“杨八郎”留下500块钱,勉励他勤劳致富。走出杨家草棚,胡锦涛面色凝重地对随行的同志说:一定要把人口数量控制下来。后来,胡锦涛同志又二访、三访思源村。
  如今,“杨八郎”已经不再住杈杈房,早已住进宽敞明亮的黔西北民居。
  和全国计生工作的转变一样,毕节试验区从单纯的行政命令处罚逐渐向利益引导转变。毕节试验区始终注重缓解人口压力与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机统一,坚持致力于人口控量提质与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探索外部机制与内控机制有效结合的方式,变“他律”为“自律”,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制约机制,开展了金沙县“人地挂钩”、织金县“计划生育‘村为主’并延伸到‘组为主’”、大方县“双诚信双承诺”等改革试验,推进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1989年,金沙县的计生试点乡桃园乡(现为金沙县柳塘镇桃元社区)开始实行“人地挂钩”政策。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新增人口不增地,死亡人口不减地,娶不增,嫁不减;超生的收回承包地;同时强力制止垦荒。
  这项经济措施对遏制人口增长起到了有效作用,也受到大多数农户的拥护。桃园乡的经验曾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介绍和推广。随后,扶贫资金、农村低保、民政救济等种种措施都和计生工作挂上钩,多个利益杠杆一起撬动广大农户的传统生育观念。
  2011年6月,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诚信计生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后,我市大胆探索,将“诚信”纳入了人口计生服务管理。
  大方县作为毕节试验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改革试验试点县,率先启动了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该县首先从提高计生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入手,开展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
  在人口计生工作管理中,大方县尊重和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和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以构建诚信计生为主要抓手,大力创新管理服务,推行以村为主的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机制,助推“双降”目标实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机制在全市全面实行,各县(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完善人口计生以村为主的“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机制,探索出人口计生管理的新路子,实现了新时期的人口计生突围。
  我市推行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以来,群众生育观念明显转变,计划生育意识明显增强,既有效推进了人口计生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又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和谐村居建设,实现了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从“刚性”向“柔性”、从“少数人管多数人”到“多数人管少数人”的根本性转变,初步探索出一条“村(居)诚信、群众守信、村(居)与群众互信”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新路子,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有益探索。
  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不仅能有效助推全市“双降”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创新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这一探索实践所呈现的创新品牌已远远超出了人口计生工作范畴,对整个社会管理创新都具有积极的探索性、开创性和示范性意义。
  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面推行“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机制,目标人群签约率为97.66%,违约责任兑现率为97.93%,既有效推进了人口计生工作在基层的落实,又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推进和谐村居建设,实现了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根本转变,丰富了村(居)民自治的内涵,实现了群众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升华。
  穿岩村的“农家乐”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诚信计生”提供了一个政企合一的发展平台。道路两旁的电杆和树干上,近百块宣传诚信计生的灯箱,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态与人口的和谐,在这里呈现出一番新景象。
  黔西县水西街道办事处水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喻朝芬说:“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的核心要放在‘诚信’两个字上。”在开展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中,水西社区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社区诚信、群众守信的原则,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群众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工作。
  黔西县太来乡芭蕉村开展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以来,全村无一例早婚早育现象发生,无一例政策外生育,群众婚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新格局。
  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为破解基层人口计生管理难题探索了新路径,为发动群众推动“双降”激发了新动力,为推动部门实施综合治理创造了新机制,为培养和提升社会诚信道德意识构建了新载体,为加强基层计生管理工作注入了新活力。2013年5月10日,全省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推进会在黔西县召开,我市“双诚信双承诺”人口计生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开展好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全面小康是目标。为加快计生家庭圆梦小康进程,我市提高奖扶标准,拓展覆盖范围,建立具有毕节特色的奖励扶持、育才保障、关怀救助、创业带富、帮促扶贫“五项工程”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毕节试验区的“人口控制”,核心是把人口问题统筹推进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重点是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动力。
  26年来,毕节试验区“两基”攻坚顺利完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干部教育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创建了具有试验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毕节学院(现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毕节地委党校升级,全市各县级党校成为地委党校的分校,且办成干部综合培训中心,各型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东西”联合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兴未艾,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本”。
  数据显示,26年来,毕节试验区人口出生率从27.41‰下降到12.56‰,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下降到6.16‰,累计少出生人口165万。教育“两基”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7.4年。
  在开放转型的五彩金沙,在人文荟萃的古城织金,在幸福和谐的水西社区,毕节试验区人民用浓重的笔墨书写了一篇从人口压力向人力资源转变的传奇。
  在乌蒙大地的青山绿水间,850多万毕节儿女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将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唱得更加铿锵、更加雄壮、更加豪迈。
  在磅礴乌蒙的碧云蓝天下,850多万毕节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不辱使命、勇闯新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共同谱写毕节试验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宏伟篇章!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