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乌蒙腾飞正当时——毕节试验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综述
乌蒙腾飞正当时
——毕节试验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综述
作者:本刊记者 孙良贵  发布日期:2014/6/24 阅读次数:
2010年8月9日,省委书记栗战书(前排左四),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前排左二)在地委书记秦如培(前排左三,现任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吉勇(前排左一,现任市委书记)等的陪同下,视察力帆时骏二期技改工程。
建设中的毕节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罗仕华 摄)
金沙县高新技术园奥斯科尔电子科技公司生产车间一角(龙 军 摄)
  毕节,这里是一片包容而开放的天地,更是一方值得投资兴业的热土。有这样一组数据显示:
  ——2011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79亿元,同比增长46.62%;增加值194.84亿元,同比增长23.3%;工业投资362亿元,同比增长84.69%。
  ——2012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1.11亿元,同比增长29.26%;增加值259.10亿元,同比增长21.3%;工业投资420.1亿元,同比增长16.04%。
  ——2013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92.99亿元,同比增长25.24%;增加值325.22亿元,同比增长20.1%;工业投资530亿元,同比增长26.2%,完成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三。
  在2014年6月的时间节点上,距2011年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已有三年。三年来,毕节试验区在迈向新型工业化的大道上,牢记使命、承载希冀,攒足底气、增强自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六月,是希望的季节,万物勃发,毕节试验区热火朝天的工业发展场景尤为夺目。日前,记者来到金沙经济开发区,这块3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宽阔笔直的大道纵横交织,车辆往来穿梭不息;铺满青石板的花园式标准厂房整齐排列,车间内数千名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紧张有序;机器轰鸣声、车辆马达声、工人吆喝声响彻工地……
  园区内,建好的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格外醒目。在奥斯科尔公司,工人们在机前忙得不亦乐乎……三年来,金沙县采取以企引企、以资引资、以商招商等形式,引进了深圳奥斯科尔、浙江佳宏、韩国睿动、台湾台一等一批企业,突破了对能矿产业的依赖,成功走出了一条“开放带动、转型发展”的“金沙之路”,成为毕节试验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如今,全市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聚工业之气、造工业之势、成工业之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按照“两大基地驱动、十二园区发力、标准厂房支撑、突出优势发展”的总体要求,狠抓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工业发展呈现布局优化、提速扩量、后劲增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到处激荡着发展工业时不我待的时代新曲。
  换挡提速:“两大基地”驱动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关键。
  国发〔2012〕2号文件和国办函〔2013〕35号文件出台,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及推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差别化政策的相继出台,使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红利,同时也承担着新型工业崛起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的历史重任。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在‘赶、转、改’上下功夫,以改革为动力,抓住政策要红利,坚守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两条底线,突出绿色循环发展,构建山区特色工业体系,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努力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市委书记张吉勇多次强调的话。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041.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6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9.7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373.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5.5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8.87%、43.17%、37.96%;全市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由2010年的362个增加到现在的626个,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1%,贡献率达48%;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0%,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毕节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三年来,毕节试验区在加快工业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改变过去“傻、大、黑、粗”的形象,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新的发展理念,促成了国家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能源化工“落户”毕节,生态工业在试验区起步前行。由此,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相继建立。
  据介绍,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建成标准厂房86万平方米,先后引入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7个,总投资210亿元以上,可创产值500亿元以上。基地建成后,随着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不断壮大,将对打造毕节经济发展升级版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织金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于2011年7月在原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的基础上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是目前贵州省唯一获省政府批复的集煤磷电化一体化开发的大型经济开发区。核心区规划面积92.55平方公里,首期建成面积9.8平方公里,起步期面积3平方公里,采取集煤磷电化一体化开发建设,拟建设煤炭工业、煤化工、磷化工、煤电产业、新型建材、电力建设等六大产业,规划总投资达1666亿元,年均生产总值实现1000亿元以上,年均税收200亿元以上,带动就业5万人以上。
  建园兴业:“十二园区”发力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是增强发展的内生力量。
  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大力发展工业,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强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因此,试验区把抓工业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工作落脚点放在狠抓产业园区建设上。
  毕节经济开发区是2011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重点打造的经济开发区,也是2013年11月科技部批准的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主体。
  在毕节,类似毕节经济开发区这样的产业园区还有11个:七星关黔西北产业园区、毕节试验区大方药品食品产业园区、大方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金沙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织金县产业园区、纳雍县产业园区、威宁经济开发区、赫章县产业园区等,这些园区成为了试验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年来,我市始终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强市升位、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一园多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围绕把产业园区建设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三化同步”的主阵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对外开放的大窗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吸纳就业的强磁区的目标,全面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目前,我市规划建设的12个产业园区已全部纳入《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规划面积35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12个园区全部纳入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其中省级开发区8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511”产业示范园区1个。
  截止到今年4月,全市产业园区累计建成面积70.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12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08亿元,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13亿元,入驻企业530户,建成投产企业317户;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98.8亿元,实现从业人数7.7万人。今年1-4月完成工业投资149.9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7.29亿元,新建成标准厂房17.44万平方米,新增从业人员6924人,实现税收9.77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9个,签约资金66.13亿元,到位资金43.58亿元。
  筑巢引凤:“标准厂房”支撑
  推进新型工业化,招商引资是引擎,标准厂房是支撑。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通过深入调研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是要招大商、引大资,要大力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让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形成招商投资的“洼地效应”;重点是突出标准厂房建设,强化基础建设,突出产城一体联动发展,创新机制全面推进12个产业园区建设。
  通过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采取“统包代建”等模式大力推进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筑巢引凤”,建成全省体量最大的标准厂房,夯实承载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创造了“统包代建”的“盈田模式”。
  据了解,2013年,全市园区完成投资行业调度数为563.89亿元。新建园区面积18.5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厂房250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191个,园区完成工业产值429.6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4亿元。
  在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方面:累计建成标准厂房553万平方米,在建176.93 万平方米。在标准厂房建设中,与重庆盈田集团合作创造了“统包代建”的“盈田模式”:70%的标准厂房由园区管委会按双方约定价格和付款进度回购,30%由承建方投资建设,享有所有权,自主经营,自主招商。目前,全市采取该模式建设标准厂房达151 万平方米。
  在大力推进水、电、路、讯建设方面:三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326.56亿元,建成园区面积70.5平方公里,铺设路网280公里、供电线路114.5公里、供水管网212公里、排水管网190公里、供气管道8公里,宽带、有线电视、通讯等通信设施覆盖率达80%。
  在大力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统筹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毕节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已投入使用,七星关和大方产业园区年底可建成运行,其余均已启动建设。各产业园区还逐步完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一批学校、医院、酒店、商场、体育场和文化室。
  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因地制宜,重点在突出优势发展。
  在贵毕公路两旁,大方县黄泥塘镇和黔西县素朴镇、钟山镇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映入眼帘,这是毕节试验区因地制宜,在市、县两级成功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在全省首先倡导市内各乡镇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吸引外出务工的毕节儿女回乡创业、推动家乡发展的真实写照。
  三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三年倍增计划”,坚持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为民营经济工作的重点。
  目前,毕节市中小微企业第一、第二创业园共入驻企业57户,提供就业岗位2300个,2013年工业产值达8亿元左右。同时,全市规划建设100个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创业园已启动建设53个,入园企业469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完成民间投资658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10亿元,同比增长21.4%,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2%提升到46%,全面完成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
  此外,立足毕节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引进了中石化织金煤化工、贵州锦麟织金精细磷化工、贵州渝富一期大方年产200万吨及二期纳雍年产400万吨煤制清洁燃料、华润大方煤电一体化、新湖集团纳雍煤制工业涤纶丝和赫章煤电冶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围绕龙头企业引企入园,毕节经济开发区以力帆时骏振兴集团为龙头,引进40多家配套企业,逐步形成以载货汽车为主的产业集群;金沙经济开发区以奥斯科尔电子制造项目为龙头,引进24家上下游关联企业入驻,初步形成IT产业集群。围绕高新技术引企入园,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有添钰动力、兴国电动汽车、西凯电池、澳能空气动力、中安永恒安防设备、皇冠新型建材、“地球卫士”石头造纸等高新产业项目落户毕节经济开发区。
  2013年,全市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34个,签约资金1865.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23.55亿元。预计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70亿元,增长22.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8亿元,增长22.4%;完成工业投资630亿元,增长19%;产业园区预计完成投资500亿元、新建成园区面积20平方公里,完成工业产值45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6.7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8.7%,新开工产业项目128个;预计完成民间投资800亿元、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60亿元,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8.4%;轻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以上;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34%,按期完成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75万吨;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60亿元,“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改善……
  乌蒙腾飞正当时。我们深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850万毕节人民将以超常规的胆识和魄力,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挺起脊梁勇往直前。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