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奋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毕节市在“九个方面”闯出新路子综述
奋力推进毕节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
——毕节市在“九个方面”闯出新路子综述
作者:本刊记者 孔维军  发布日期:2014/6/24 阅读次数:
毕节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毕节市小微企业第二创业园内挂牌成立(本刊记者 龙 翔 摄)
毕节试验区生态工业的先锋——长泰源节能建材(本刊记者 龙 翔 摄)
  2011年5月21日,在毕节试验区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以下简称“5•21”会议),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要求毕节试验区在“九个方面”闯出新路子,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三年来,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围绕“强区升位、跨越发展”总目标,推进“双领先”(改革领先、发展领先)、实现新跨越,深化“毕节试验”、创新“毕节模式”,不负众望,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机制、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坚持同心同行、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等“九个方面”闯出新路子,奋力推进毕节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试验区。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闯出新路子
  “5•21”会议召开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发展目标,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在喀斯特地区率先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模式。
  “5•21”会议后,我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同步、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同步、着力推进旅游业提升与服务业拓展同步,积极探索“534”的工作机制,为推动毕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全市GDP为1041.93亿元,突破1000亿元大关,比2010年净增441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5.7%,人均GDP达15953元,净增4658元。在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同时,我市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0.7∶43.2∶36.1调整为2013年的18.8∶43.2∶38,初步实现了农业从粮食为主向粮经并重转变、工业从煤电烟为主向多元化发展转变、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三个转变”,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的局面。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高端战略取向,瞄准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全面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二次创业”,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推进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相协调。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逐步形成以煤电化、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以烤烟、油菜、茶叶、中药材、草地畜牧业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体系,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试验区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格局。
  二是树立跨越发展理念,保证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相一致。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编制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并得到国务院批复实施,明确了毕节今后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使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与此同时,加大《规划》的项目化、实物化落实,争取到国家16个部委出台了支持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化政策,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得以实施,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改革创新和先行先试相促进。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投融资、农村综改、医药卫生体制、教育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同时,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职责,积极探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做到转型促进发展,发展倒逼转型,不断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活力。
  四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两条底线。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审视、谋划和推动,坚决淘汰铁、锌、焦炭等落后产能,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型。
  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闯出新路子
  三年来,我市按照“两大基地驱动、十二园区发力、标准厂房支撑、突出优势发展”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闯出民营经济发展新路子的要求,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以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和提升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为载体,出台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协调服务,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实力日益增强、社会贡献更加突出,逐步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推动民营经济跨越发展是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我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我市制定配套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扶持力度;加快园区建设,夯实发展平台;坚持筑巢引凤,推动全民创业;坚持引大扶微,膨胀经济总量;积极引导协调,拓宽融资平台;搭建网络平台,推进高效互通,始终坚持民营资本“非禁即入”,扩大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壮大发展现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未来潜力产业,为毕节试验区民营经济跨越发展闯出新路子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在探索民营经济跨越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扩大投资的重要主体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不仅为试验区经济快速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还活跃了城乡经济,方便了人民群众,成为吸纳城乡下岗职工的重要途径,极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城乡居民收入。
  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行动计划、着力提高占比,实施升级工程、推动发展创新,加快融资上市、拓宽融资平台,搭建平台建设、发挥聚合效应,强化网络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完善相关政策、强化创新保障,加强考核激励、确保健康发展,快速提升民营经济占比,进一步探索试验区民营经济跨越发展新路子。
  在“三化同步”方面闯出新路子
  三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抢抓历史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导,强化督查考核,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工作,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围绕“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的总目标,大力弘扬“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新阶段试验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把握机遇,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积极稳妥推进“三化同步”工作,开辟了毕节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新阵地。
  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三化”相互带动、相互促进,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新型工业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工业化来带动,特色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载体。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大力发扬试验区精神,突出工业化主导、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强化农业化基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城镇化带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改革创新,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三化同步”工作。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市探索了推进“三化同步”的一些经验,即只有做到“三个坚持”和“六个务必”,才能更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三化同步”工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个坚持”,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探索进取;坚持合理分工、合作共事。“六个务必”,即务必坚持加强领导、增大投入;务必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可持续发展;务必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务必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务必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城镇特色。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按照“两大基地驱动、十二园区发力、标准厂房支撑、突出优势发展”的总体要求,继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特色产业,迅速集聚新兴产业,以毕节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贵州省(毕节)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示范区和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为龙头,加快其他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培育,突出绿色循环发展,努力开创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山区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规划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项目管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个关键,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园区建设为主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动力,以提升科技水平为举措,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一步推动特色城镇化进程,抢抓国家和省大力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契机,根据国家、省对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定位,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原则,按照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布局和市域内“一带两翼”黔西北城镇群的基本框架,走特色鲜明、节约集约、生态良好,大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统筹发展的毕节喀斯特山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将毕节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新兴工业、特色旅游、省际商贸、综合枢纽、生态宜居”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后发赶超、在西部超常规崛起的目标。
  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方面闯出新路子
  三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采取“六坚持五推进一增强”(始终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始终坚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工作;始终坚持健全教育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始终坚持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争取各方支持帮扶,大力增强发展外部助力,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改革发展)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五个新突破”(创业就业工作实现新突破、社会保险工作实现新突破、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实现新突破、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的显著成效,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其主要经验一是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必须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三年来,我市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毕节实际,在创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注入了强大动力。二是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夯实基础,强基固本。三年来,我市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大力加强公共就业、社会保险、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等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奠定了基础。三是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新一轮改革发展,必须外助内动,形成合力。三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大跑部赴省进京力度,大力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等进一步加大对毕节试验区的支持和帮扶,出台了一系列差别化政策,为在实现全覆盖的民生保障机制上闯出一条新路子提供了重要保障。
  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全力推进就业创业体系改革、社会保险体系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实现民生保障全覆盖。
  在加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闯出新路子
  为加快扶贫开发改革试验工作,努力打造喀斯特贫困山区扶贫开发新模式,在有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上闯出一条新路子,我市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大力构建“三大机制”、创新“五种模式”,强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战略,改革试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年来,全市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整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突出从扶贫战略、方针、对象、目标方面推动扶贫方式转变;把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和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两个重要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短期脱贫与长远发展“三个结合”;促使产业帮扶、政策帮扶、社会帮扶、智力帮扶“四项措施”同步推进,不断完善试验区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新机制,在有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上基本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6.6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54元增加到2013年的5645元,年均增长18.95%,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了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07个乡镇减贫摘帽(1个扶贫开发改革试验试点县威宁自治县实现减贫摘帽,26个试点乡镇中20个经市考评实现减贫摘帽)。
  取得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其主要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同步小康”的扶贫攻坚目标不动摇,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统筹推进;二是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的扶贫攻坚思路不动摇,突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三化同步’”全面发展;三是坚持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扶贫攻坚内容不动摇,突出“产业扶贫、转移培训、整村推进”三位一体;四是坚持“同心共建”的扶贫攻坚特色不动摇,突出“党政重视、党派帮扶、多方支持”合力攻坚;五是坚持扶贫攻坚机制创新不动摇,突出“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到村到户”紧密结合。以赫章县海雀村精准扶贫经验为样本,推进以“十子机制”为重点的精准扶贫工作“四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建档立卡、挂牌公示”等措施,实行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帮扶,确保了贫困户如期脱贫。
  毕节市属于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是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5个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3个乡(镇)被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规模达166.58万人。全市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致贫因素复杂仍然是我市开发扶贫面临的最大矛盾。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和国办函〔2013〕35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实现《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5年)》目标,进一步在提高扶贫攻坚支撑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在贫困对象发展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进一步在实施精准扶贫上下功夫,进一步在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在扶贫攻坚考核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举全市之力打好扶贫脱贫攻坚战。
  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改革试验方面闯出新路子
  2011年5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出台了《关于毕节试验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改革试验的实施方案》,提出毕节试验区人口控制工作“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改革试验作为推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九条新路子之一。面对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市在广泛深入调研,充分吸纳一线经验的基础上,将“诚信”纳入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主要内容,探索出了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机制。通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基本实现了基层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了人口计生重点难点工作实现突破,促进了人口计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体现出典型示范效应。
  毕节市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施治,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推进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
  当前,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正在全省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极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建立部门之间执行政策协调统一机制;紧紧抓住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此项工作作为国际合作项目拓展研究的有利契机,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进行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体系;进一步做好分类管理,突出双向承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承诺监督,解决守信和失信监督的合理性,建立由群众和民生监督小组组成的社会监督机制,通过政务、村务公开栏,对双方的履约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闯出新路子
  “5•21”会议召开以来,我市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生态修复机制,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促进民生林业快速发展;探索森林保护机制,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污染源治理,提升环境质量;严格环保准入,加强源头控制;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减少环境违法行为发生。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市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兴林富民进一步显现、生态建设模式不断创新、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环境保护基层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闯出新路子。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构建生态制度体系;狠抓重点工程实施,构建生态修复体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构建生态保护体系;大力发展民生林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提高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着力抓好环境污染防治。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好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努力在生态与民生林业上闯出新路子,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方面闯出新路子
  “5•21”会议以来,我市按照“在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方面闯出新路子”的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着力实施“引金入毕”工程,着力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着力延伸县域金融服务网络,着力探索实施林权抵押贷款,着力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着力探索农业风险分摊机制,着力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着力开展诚信农民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改革试验,各类涉农贷款实现较快增长、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新突破、率先实现村镇银行县(区)全覆盖、民间金融逐步得到规范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扩大、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探索出金融体制改革的“四位一体”新路子和“政企联办、风险共担”的“金沙模式”。强力推进农村信用社股权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加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步伐,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网点的覆盖面,拓展政策性银行支农领域,初步构建了一个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新型农村金融“四位一体”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政企联办、风险共担”的“金沙模式”。
  探索出信用担保机制改革的“三结合”新路子和“五位一体”的林权抵押融资模式。着力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建立政策性引导型担保基金,制定支持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的激励政策,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缓解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难及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相结合、依法经营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农村信用担保新机制,以及“林权直接抵押、担保公司担保、农户联保、政府信用、企业资产抵押”的“五位一体”林权抵押融资模式。
  探索出诚信建设的“三信一体化”新路子和“二三四”的诚信农民建设新模式。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企业带动、金融推动、农民行动”的诚信建设工作思路,切实加强诚信政府运行体系、诚信教育运行体系、诚信企业运行体系、诚信金融运行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诚信激励机制、诚信环境保障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诚信农民创建考评机制,初步探索出“征信、授信、用信”一体化的诚信农民建设新路子,以及“二优先、三跟进、四落实”的“诚信农民建设模式”。
  下一步,我市将认真总结前期农村金融改革经验,积极申报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争取更大力度、更宽领域的政策支持,力争将毕节打造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改革的示范区和先行区。
  在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毕节经验”方面闯出新路子
  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是助推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多党合作、同心共建,外聚合力、内激动力,在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毕节经验”方面勇闯新路,为推动试验区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年来,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同心工程”成效显著,成功打造了一批 “同心”精品品牌项目,党外人士培养锻炼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扩大了统一战线政治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发挥了统一战线优势凝心聚力助推发展,发挥了统一战线独特优势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实践证明,多党合作、同心共建,是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完善常态化联络联系机制,是不断汇聚支持合力、激发内生动力的保障。
  在下一步工作中,毕节市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推进多党合作运行机制创新,继续探索试验区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努力聚合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各种资源要素,推动试验区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经验。
  一是进一步凝聚力量推动试验区科学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机制常态化、规范化,凝聚统一战线的力量办大事,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办实事,借助统一战线的智慧解难事,不断拓展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和拓展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口帮扶县(区)机制、联络联系机制、三级联动机制、内外协作机制、统一战线干部挂职锻炼机制、东部10省市帮扶机制,不断丰富发展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毕节经验”,凝聚各方力量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快建设多党合作示范区进程。积极探索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参与毕节试验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经验。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准则,保证多党合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帮助各民主党派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立足毕节多党合作的历史资源和多党合作共建的丰富实践,推动建立中央统战部毕节试验区党外干部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12〕4号文件精神,为多党合作事业奠定坚实基础,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把毕节试验区打造为全国多党合作标志性平台。
  三是进一步强化统一战线自身建设。统一战线成员在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积极参政议政,着眼于有利开展工作延伸基层组织建设,着眼于提高帮扶成效创新服务发展方式,讲政治、讲团结、讲奉献,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统一战线将坚持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引导,通过在试验区建立党外干部培训基地、打造统一战线帮扶重要品牌、完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丰富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功能等探索实践,进一步增强统一战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筑牢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