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 卫生健康 >> 让雷锋精神的旗帜在乌蒙大地飘扬——记“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活动成绩突出先进集体”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
让雷锋精神的旗帜在乌蒙大地飘扬
——记“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活动成绩突出先进集体”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
作者:本刊记者 孙晓疆  发布日期:2013/6/5 阅读次数:
消防官兵为威宁自治县受灾群众送水
  毕节位于黔西北乌蒙山区,是自然和地质灾害多发区。作为抢险救灾的主力军,近年来,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灾主力军和先锋队的职能优势,积极开展“红水桶”、“红背篓”爱民服务攻坚行动,让雷锋旗帜高高飘扬在乌蒙山区百姓心中。
  近日,公安部传来喜讯,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学雷锋活动成绩突出先进集体”,受到了公安部的通报表扬。
  抗凝:情暖乌蒙
  2011年1月,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遭遇严重凝冻天气,10余个偏远乡镇交通完全中断,约20万人被冰雪围困,米、油、煤、药等日常生活物资告急。
  灾害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迅速行动,立即从全市调集20余名精兵强将组成毕节消防部队“红背篓”爱民服务攻坚队,赶赴威宁县部分受灾严重的乡镇抢险救灾。同时,75名消防官兵组成的突击队也赶赴威宁,大家兵分两路,一路负责为缺水严重的老百姓送水,确保老百姓有水喝;一路通过撒盐融冰、铲冰除雪,全面疏通威宁县各重要交通要道,确保老百姓生活必须物资的顺利运送。
  1月26日雪夜,75名消防官兵忙碌的身影已出现在威宁抗凝救灾中心,直到1月27日凌晨3时他们才得以休息。1月27日早上6时,天还未亮,他们又早早起床,继续送水慰民、铲冰除雪、疏散交通、护送燃煤、走贫访困。在连续战斗12个小时后,消防官兵们已送水160吨,惠及群众4万余人次。
  1月27日,在结冰严重的道路上,在零下6摄氏度的低温下,消防队员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撒盐、除冰、铲雪。在他们的努力下,道路于当日17时许打通。随后,他们又迅速投入到护送燃煤及生活物资的战斗中去。
  “同志们,坚持下去,加速前进。”1月27日下午,20名“两红”(红水桶、红背篼)攻坚队员背负着相当于自身体重三分之二的救灾物资,前往他们的第一个攻坚目标——受灾最为严重的威宁县雪山镇斗母村。消防队员们在被冰雪覆盖、难以站立行走的山路上艰难攀爬20公里,历时4小时,终于将米、油、煤等生活物资全部运送至斗母村并分发给村民。
  抗旱:情不“干涸”
  2011年6月,黔西县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灾情如荼,民生就是命令。50名党员官兵、10台消防车组成的“红水桶”抗旱救灾攻坚队临危受命,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立即驰援灾区。在历时3个月的抗旱救灾战斗中,“红水桶”抗旱救灾攻坚队官兵不畏艰险、不分昼夜地奔赴在乡镇、村寨、学校,对散居、独居的困难群众,他们翻山越岭、肩挑背扛帮其将水送到家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雷锋战士”。
  2012年5月,威宁县经受着一场持续多日的干旱考验,水库见底、土地龟裂、水井枯竭、小溪断流……面对严峻的干旱,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迅速从全市消防部队抽调50名精兵强将、5辆水罐车组成“红水桶”抗旱救灾突击队,奔赴威宁县开展抗旱救灾工作。他们肩挑“红水桶”,翻山越岭送甘泉。从5月22日至30日,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红水桶”抗旱救灾突击队总计行程9000余公里,为灾区送水近4000吨,惠及群众3.5万余人,浇灌田地3000余亩,为大旱灾区缓解了“燃眉之急”,谱写了一曲军民连心共抗旱灾的英雄壮歌。
  灭火:保护民安
  2013年1月16日下午,织金外环路登高楼处一民房起火,大量浓烟直冲天空,火势非常大,有4名小孩被困,情况十分紧急。
  毕节公安消防织金大队接警后,立即出动3台消防车、14名官兵赶赴现场。起火的民房自东向西并排四栋三层,火势很大,随时可能发生垮塌,被困人员具体位置不明,只能从楼顶进入搜救。在群众的指引下,消防队员在顶楼一搭建房内找到了4名被困人员,并将其迅速转移,就在消防队员成功转移最后1名被困人员后,搭建房突然发生垮塌,搜救任务有惊无险,圆满完成。经过消防官兵们几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明火终于被成功扑灭。
  2月16日晚,赫章县平山林场发生山火,由于长时间不下雨,天干物燥,火势蔓延迅速,着火面积已接近60亩,如再不进行控制将威胁到平山近2900亩的森林,情况十分危急。
  毕节公安消防赫章大队官兵接警后迅速出动,携带专业装备紧急赶往现场。大队官兵到达起火地点后,只见山下火势蔓延近200米,且有6个着火区域,大火借着风势还在继续向四周猛烈地蔓延。“火魔”借着风势越发猖狂,给灭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和困难,官兵们很多脚受了伤,手划破了口子,然而他们依旧奋不顾身,一心只想着尽快灭火。经过近7小时的连续奋战后,他们终于将大火彻底扑灭。
  抗震:情系灾区
  “谢谢你们帮我把屋里的现金、户口本、字据等都弄了出来!”在一栋垮塌的房屋现场,一名妇女泪流满面地紧紧拉着消防队员的手不放。2012年9月7日,威宁县与云南省彝良县交界处发生了5.7级地震,地震造成威宁县云贵、石门等10个乡镇和赫章县财神、德卓等6个乡镇受灾,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6580户、13252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8亿元。
  灾情就是命令,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在第一时间出动60名官兵、6台救援车、1条搜救犬兵分三路赶赴威宁县地震灾区开展救援,他们帮助倒塌房屋灾民搜索和搬运贵重物资;搭建救援帐篷,配合民政部门安置灾民;迅速进行搜索救援;配合工程队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调集大吨位水罐消防车确保安置灾民生活用水。同时,支队“两红”爱民服务攻坚队在抗震救灾阵地组织开展“红水桶、红背篓”惠民保平安实践活动,用背篓把米、油、盐等生活必须物资运送到一些交通不便、山高路远的受灾群众家里。期间,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共出动官兵720人次,转移安置受灾群众80人,搭建帐篷130顶,排查危房85户,疏散群众160余人,搜寻到现金5000余元,帮助灾民搬运、转移贵重物资1000余件,调运并分发棉被100床;“两红”爱民攻坚队共送水28吨、走访127户、送米9100余斤、送面条1800余斤,开展灾民安置点防火巡查15次,发放消防宣传资料250余份,处置多起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在乌蒙之巅,那一抹橘红色让困境中的人们感到踏实,看到希望。受救助的村民们自发编了“红背篓,黄衣裳。及时雨,送粮忙。解民忧,美名扬……”的歌谣,在灾区广为传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新闻媒体都第一时间对该支队作了深度报道,省委书记赵克志和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也对其予以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毕节市公安消防支队不论是在灾情现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始终发扬着雷锋精神,他们在开展各种抢险救灾的同时,积极组织“两红”爱民服务队员深入到偏远乡村对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认真开展党建扶贫和“阳光种子”行动,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解决困难,对贫困群众解囊相助。他们“亲民、爱民、护民、为民”的形象,深深铭刻于乌蒙山区百姓心中!他们用实际行动在乌蒙山区竖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雷锋旗帜!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