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 卫生健康 >> 脱贫致富的突围之路——大方县八堡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脱贫致富的突围之路
——大方县八堡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系列报道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作者:本刊记者 李金贵  发布日期:2013/5/2 阅读次数:
村民正在进行核桃育苗培植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大方县八堡乡党委、政府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自然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把八堡乡打造成为毕节经济开发区大食坊的发展定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老百姓从土地中获得更大利益,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全乡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469元增加到2012年的4672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结合八堡乡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八堡乡区位优势,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群众,着力推进八堡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民生产观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提高农村就业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好路子。”八堡乡党委书记余季说,“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老百姓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走产业化种植道路,更新生产观念,让农产品市场化,大力推进八堡乡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民生问题。”
  调结构:与生态建设完美结合
  八堡乡地处赤水河上游,四面环山,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从南至北横贯全乡的有青龙山脉,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4.6%。长期以来,乡党委、政府充分考虑对赤水河水系的保护,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矿产资源、立项上马工业项目,而是为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另辟蹊径,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加大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特色经果林种植力度。2007年以来,全乡完成了荒山造林5200余亩,退耕还林7318.5亩,种植以漆树、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50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70318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超过85%,森林覆盖率提高10%。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八堡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变贫穷落后,实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因此,这要求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和示范工程;要求生产更多的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人民生活富裕。”余季告诉记者。
  八堡乡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和旅游观光配套产业。对上积极争取配套政策,完善措施,以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在中箐、天宝、海龙等村建设家畜、家禽养殖基地,肉牛养殖基地、特禽养殖基地,引导农民规模养殖生态土鸡,着力打造农特产品品牌。结合八堡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及种植习惯,该乡规划发展2000亩蔬菜基地、2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苗木基地、5000亩经果林基地,实施5000亩退耕还林工程。
  促生产:示范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2008年以来,全乡建成了2000亩大小蒜基地,5000亩苗木基地,5000亩有机高粱基地,1000亩杂交玉米制种基地,1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5000亩特色经果林基地,5000亩中药材基地,5个养殖示范小区;相继建成水洞、长兴、海龙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天宝村1000亩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得到继续巩固、长兴村小蒜种植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天宝的养鸭场、海龙的养殖场初见雏形,效益日益凸显;新开村配套产业建成核桃、桃树、苗木种苗等示范基地,培育了400户养殖示范小区,规划完成投资5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蔬菜种植项目区,建成了投资200万元的苗族水花酒厂,实现了农民增收、结构转型。
  在下一步工作中,八堡乡党委、政府将充分利用八堡乡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发展2000亩蔬菜,完成6000亩核桃经果林种植,扶持5000亩中药材基地,鼓励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培育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副产品产值,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八堡再创佳绩。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