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园地 >> “下岗腊肉”的绚烂舞台——一对下岗夫妇的创业之路
“下岗腊肉”的绚烂舞台
——一对下岗夫妇的创业之路
作者:本刊记者 龙 翔  发布日期:2013/1/30 阅读次数:
  题 记
  一对下岗夫妻,在人生低谷时敢于面对现实、挑战现实,再次获得属于自己的另一片蔚蓝天空,他们的创业精神令人敬佩。尤其是左云武的那句淡定的话—“无论下岗还是在职,还是要敢闯肯干”时时在感动着记者,使记者不禁想起了习近平同志所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左云武夫妻俩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就是“干”出来的。所以相信,他们将来收获的还会更多、更多。



  再次相遇左云武夫妇,同样是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郭家湾——“下岗腊肉”销售点。略有不同的是,第一次是顾客身份,而这次是记者身份。 刚进门,左云武便喜悦地说:“昨天,就卖了3万多块钱的腊肉。再过几天生意会更好,每年都是这样。”见此情景,记者以为左云武是很健谈的人,于是直奔采访主题,请他谈谈创业经历,没想到这下他变得紧张起来。其实,采访前记者已通过朋友了解到左云武及“下岗腊肉”的一些情况,知道他还建起了厂房。想到这,记者觉得采访有了切入口,便说先去厂房看看吧,左云武痛快地答应了。他开着车,与记者一路谈着,显得放松了,于是,记者了解到“下岗腊肉”背后的许多感人故事。 左云武原在毕节地区毛纺厂工作,妻子王顺荣原在毕节地区麻纺厂工作,夫妻俩曾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捧着铁饭碗。然而猝不及防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1991年,左云武下岗了。1995年,王顺荣也下岗了。夫妻俩相继下岗,一家人的生活没了着落,夫妻俩四目相对,愁云密布。
  回忆初下岗时,左云武又陷入难过之中:“下岗后,连买青菜做酸菜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生计,左云武首先向朋友借钱做起了蔬菜生意,可是赚不到钱。祸不单行的是,父亲病重转院到贵阳,左云武向朋友借了路费到贵阳看望父亲。见儿子来看望自己,老人高兴地问儿子蔬菜生意的情况,见父亲病危,左云武只好用善意的谎言回答父亲。晚上待左云武熟睡后,父亲翻遍了他的所有衣兜,发现里面空空。左云武要回毕节了,临走时父亲从医药费里挤出500元钱硬塞给他,左云武拿着这钱,眼泪不住地流了下来。“想起这些,我觉得真的很愧对父亲。”左云武说。
  500元,沉甸甸的分量。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崇高的爱,也是一位父亲寄予儿子的希望。一定要对得起父亲,一定要对得起家人,左云武一次次默默地告诫自己。可是做什么呢?夫妻俩又一次陷入沉思。后来,见别人卖卤肉很赚钱,夫妻俩便做起了卤肉生意。左云武请人焊制了堆放卤肉的架子并购买了一些调味品后,父亲给的500元就只剩下27元了。左云武将这27元钱买了个黑毛猪猪头,希望之火又一次被点燃。但是由于没有经验,这个猪头,左云武打理了三天才弄干净。然而让夫妻俩喜出望外的是,卤肉刚摆上柜台,一会儿工夫就卖个精光,换回87元,这一次净赚60元。
  第二天,左云武夫妻俩买了3个猪头,第三天买了4个……就这样,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左云武发现了更大的商机,也使他的人生从此华丽转身。那是2002年秋的一天,一个顾客来买卤肉,言谈间流露出毕节人更喜欢吃腊肉,尤其是上班族想吃腊肉没时间和场地操作,这让左云武眼前一亮,便决定改行做腊肉生意。这年冬天,左云武夫妻俩的腊肉果真供不应求。左云武知道,一个品牌能否长期占领市场,质量是关键,于是从选肉、拔毛、烧刮、清洗、腌制、熏烤等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由于做工精细,色香俱全的腊肉使顾客纷纷慕名而来。第二年,左云武做了1万多公斤腊肉,许多顾客由于没有买到肉,还生气地走了。2005年,左云武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聘请了9名下岗工人帮忙。这年2月,当时《毕节日报》的一位记者来买肉,赞不绝口,以《“下岗腊肉”香飘正月》为题进行了报道,后又以《“下岗腊肉”:引领他们升华人生》为题进行了追踪,夫妻俩倍受鼓舞,干脆就给自己的产品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下岗腊肉”,随后还进行了商标注册。
  随着生意的越做越红火,2009年,左云武投资近30万元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千溪乡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厂房,更新了切片机、打肉机、熏肉机等设备,还带动了当地4个村民就业。左云武告诉记者,在厂里上班的杂工,每月都能领取1800元的薪酬,而且还供应一日三餐。
  如今,左云武的“下岗腊肉”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打小闹,名声也不仅仅局限在当年的郭家湾,可以说在毕节甚至在贵州都很有名气。如今的“下岗腊肉”系列产品已经发展为腊舌、腊排、腊尾、腊肠、腊鸭、腊鱼、火腿、牛干巴等30多个品种。前不久左云武在贵阳住旅馆时,登记的服务员看到左云武的身份证后,激动地问:“你就是‘下岗腊肉’的老板?”很多顾客还将“下岗腊肉”系列产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北京、上海等地的朋友。位于城区的金海大酒店、夜郎王宫等酒店成了左云武的忠实合作伙伴,“下岗腊肉”也成了这些店里的特色菜之一。如今,在七星关区城区,“下岗腊肉”代销点发展到4个,左云武共聘请工人21名。
  采访即将结束时,左云武的电话铃声响了,他赶紧靠边停车接电话。左云武在电话这头说:“实在不好意思,不是搞忘记了,是肉不够分,希望理解。等这批(肉)搞好后一定给你留住,一定!”左云武挂了电话后,没等记者问他,他就说一个顾客前段时间预订的肉没有达到预定量,现在又打电话催了。记者问他创业成功的宝典是什么,他淡定地说:“无论下岗还是在职,还是要敢闯肯干。”
  左云武夫妻俩的下岗,对于他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人生的拐点,但用左云武的话来说,这一“拐”,还“拐”对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