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城乡换新颜乌蒙满眼春——毕节试验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乡换新颜 乌蒙满眼春
——毕节试验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作者:本刊记者 龙 翔  发布日期:2012/12/24 阅读次数:
  “城市变化太大了,修了这么多路,建了这么多高楼!没想到外出打工仅两年多的时间,前段时间回来,差点找不着家门。”家住毕节市七星关区流仓桥办事处大兰村的村民李先生说道。而家住纳雍县王家寨镇的村民老王则告诉记者:“我家娃娃在城里上班,他多次给我做思想工作,劝我搬到城里去,我没有去。现在我们这里建得这么漂亮,和城里没多大区别,我干嘛要去呢!”如果说李先生的话折射出的是城市发展的巨变,那么老王的真情表述则说明城乡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自2002年以来,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城镇化建设目标,着眼两个渠道(统筹城市和乡村),着力三个层面(毕节市中心城市建设、各县县城建设、重点小城镇建设),体现四高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以大手笔加快城市建设,以特色化加强小城镇建设,以精细化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产业园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眸10年,成果振奋人心。2002年,全市城镇化率为13.85%;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28.17%。尤其是2005年以来,城镇化率提高了12.0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缩小了与全省(35.00%)、全国(51.27%)的差距。
  多措并举助推城镇化进程
  创新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为推动城镇化进程,毕节市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由过去单一财政投入方式转变为采取政银合作、政企合作、经营城市、经营土地、项目整合等方式,通过开展招商引资,搭建多种类型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06年至2011年,全市共计投入住房和城乡建设资金约650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城乡建设已完成投资294.59亿元,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补充、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城乡建设投融资格局,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城市建设新路子。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变。近年来,毕节市全力推进城镇道路路网、给排水、道路照明、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老城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城镇功能,拓展了城市空间,改善了城镇环境;先后建成碧阳大道、百里杜鹃大道、草海大道等城市重点道路;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城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48.42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83.75平方公里,增加了35.3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从2002年的175.15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402.73公里,增加了227.5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从2002年的4.06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5.99平方米,增加了1.93平方米;市政路灯从2002年的2193盏增加到2011年的29000盏,亮灯率达98%以上;供水能力从2002年的6.85万吨/日增加到2011年的33.75万吨/日,增加了26.9万吨/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从2002年的51.99%提高到2011年的71.74%;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4.18%;县城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9.87%。
  加快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毕节市进一步加快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宾馆、酒店、农贸市场等的建设力度,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毕节市奥林匹克体育场、毕节学院绣山体育馆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切实方便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
  扎实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城乡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在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自2007年开始实施以来,全市建设任务为49134套,累计完成34047套,完工率达69.29%。其中,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14.82亿元,年内预计完成投资8.6亿元,目前动工项目21个,已完成投资2.73亿元。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自2008年开始实施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648302.58万元,改造农村危房453221户,建筑面积达2809.94万平方米,户均61平方米,受益群众达135.83万人。
  快速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城市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近年来,毕节市围绕创建山水园林城市,进一步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批城市公园、城市景观道路相继建成,各县(区)城市绿地、广场逐步建成,并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城镇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城市绿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城市建设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3.85%(2002年为4.03%),建成区绿地率达到18.6%(2002年为1.98%),已建成公园17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1.12平方米增加至2011年的5.57平方米。
  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五古”保护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2010年以来,毕节市共投入历史文化“五古”保护建设资金10.68亿元。大方县“贵州宣慰府”、慕俄格古城,织金县财神庙、官寨古镇,七星关区天河古城等一批“五古”保护项目相继建设完成,保护和传承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全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彰显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十一五”以来,毕节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通过抓会议动员、发文指导、规划引领、试点示范、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先后组织编制(修编)、评审乡镇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200多个。2008年以来,全市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乡镇达到169个,完成各类投资37.88亿元。以七星关区海子街古镇,大方县雨冲集镇、六龙古镇,黔西县谷里古镇、素朴古镇,金沙县后山古镇,织金县熊家场集镇,纳雍县勺窝集镇、王家寨古镇,威宁自治县秀水集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为代表的一批 “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生态良好”的特色小城(古)镇不断涌现,彰显了毕节小城镇的独特魅力。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指数。2011年,毕节市在343个村庄整治试点的基础上,以黔西北民居改造和建设为切入点,在“一线六翼”七条主要交通干道沿线 200米可视范围内开展“两结合”点建设1125个,完成投资15.7亿元;“两结合”示范村建设37个,完成投资3.16亿元。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已具雏形。今年,在继续推进2011年已启动的37个“两结合”示范村建设工作,完成投资0.63亿元的同时,新启动建设“改治结合”示范村57个,完成投资1.75亿元。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等村庄整治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批“精品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日益突显。
  城镇化进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毕节市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建材、运输、制造、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显现。2011年,全市建筑业生产总值达到46.63亿元,同比增长41.69%,是2002年的4.67倍。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中,建筑业达到39.5亿元,同比增长33.33%,增幅居各行业之首,建筑业对GDP的增长拉动达到了3.16个百分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0%。2002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0多亿元,其中,2011年房地产业完成投资达到80.3亿元,是2002年完成投资的59.5倍。全市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住宅小区由2002年的3个上升至2011年的60多个,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002年的26.96平方米增加至2011年的31.52平方米,城市居民住房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毕节城镇化进程的10年,是奋力拼搏的10年,是追赶跨越的10年。10年的变迁,就是“毕节速度”,彰显了毕节人的精气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步发展”即“并驾齐驱、不甘落后”,作为“四化”同步的一份子,城镇化绝不能拖后腿,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领导班子更深知这一点,他们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胡锦涛主席来毕节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国家、省在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的机遇,加快城镇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城镇经济。按照黔中经济区城镇体系布局和市域内“一带两翼”黔西北城镇群的基本框架,走特色鲜明、节约集约、生态良好,大中小城市、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统筹发展的喀斯特山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将毕节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新兴工业、特色旅游、省际商贸、综合枢纽、生态宜居”区域中心城市。到2016年,全市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2%,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实现后发赶超、在西部超常规崛起。
  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毕节,将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让我们共同期待!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