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毕节试验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纪实
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农村
——毕节试验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纪实
作者:本刊记者 陈泽劲  发布日期:2012/12/24 阅读次数:
大方县八堡乡新开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结合示范点
  安民为安国之本,安居为安民之先。
  地处贵州西北部的毕节,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毕节经济社会发展一度缓慢,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
  这是5年前的毕节农村:2008年,全市农村危房有46.65万户,重度危房占比大,茅草房、土坯房多,分布范围广且危房户脱贫能力弱。这是现在的毕节农村:一个个靓丽村庄、一幢幢别致农房展现在乌蒙大地;广大农民喜迁新居,135.83万人实现“住有所安”,农村繁荣稳定,呈现和和美美的胜景。
  12月2日至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到毕节视察时要求要下大力气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解决好农村危房改造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0月6日至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毕节考察,对毕节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乡村频频引人眼球,农民轮番奏响生活的幸福主旋律。毕节试验区在2008年启动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催生了这样的巨变。

  动真格:吹响德政工程集结号
  过去,毕节试验区群众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劣,农民积累资金能力弱,贫困群众建房艰难。加上毕节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加剧了农村群众的住房困难。
  让住危房的困难群众“住有所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毕节试验区工作的一出“重头戏”。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公平公正、程序透明,经济实用、注重质量”的原则,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重大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来狠抓落实,动真情,动真格,出实招,千方百计帮助解决群众的现实难题,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毕节成为重灾区,农村的住房、道路等受损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雪凝造成的重大灾情。胡锦涛同志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宜尽早将灾区损毁房屋的重建安排部署下去,这有利于安定灾区人心”;“同意在贵州进行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要尽快做出规划,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务求实效。”温家宝总理2008年在贵州视察工作时,专门强调:要把因雪凝灾害造成倒塌、损坏房屋的重建和修复工作与推进农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危房改造工作结合,做好农村危房改造规划,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中央各有关部门对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要给予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及时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当时的地委、行署认真贯彻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根据省的安排,于2008年在黔西县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09年全面铺开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为做好危房改造工作,毕节试验区始终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机构人员、资金保障、责任落实、技术指导到位,并建立筹资、评审、督查督办、考核、问责、奖惩等机制,超前制定规划、摸清底数、规范流程、宣传发动、准备物资、培训人员。举办培训班256期,培训工作人员和技术工匠3.2万余人次,为改造工作取得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毕节试验区大刀阔斧地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这项德政工程,改善人居的集结号在毕节的大地上铿锵有力地吹响,誓让农村旧貌换新颜。

  换新颜:农民幸福指数连攀升
  毕节试验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必须不遗余力地实施好农村危房改造,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住有所好、住有所美。
  改变农村贫困农户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毕节试验区牢牢把握“三大主题”,抓住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着实解民之需、民之急。
  毕节将农村危房改造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村庄整治相结合,按照建设“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要求,配套实施农村的道路、供水、电力、沼气、改厕、改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市659个村开展“五园新村”建设,建设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结合示范村89个,打造“五园新村”、改治结合示范点1125个,35万“危改户”在危房改造中进行了黔西北民居改造,全市实施黔西北民居改造的农户达70万户,拆除危旧房22万户。
  在改善农村危房户住房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和生态畜牧业,拓宽其增收门路。涌现了诸如七星关区野角乡元华村种草养畜示范村、黔西县洪水乡解放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农家乐示范村、威宁自治县草海镇大马城村蔬菜种植示范村等危房改造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富裕农村典型。
  毕节结合市情将农村危房改造与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提高农村群众文明素质和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发挥了农村危房改造的综合效益。
  广大基层干部本着“先行先试、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在危房改造工作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工作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些惠民助民政策的实施,广大群众看在眼里、甜在心头,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提到国家危房改造的好政策时,大方县星宿乡松树村深山组63岁的曹端贵老人指着自家的新房子激动地说:“我的老房子住了28年了,漏得很,想修钱又不够,后来政府补助我7000块钱,我自己又拿了一点,在大家的帮助下,现在住着新房子安逸多了!”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管是公路两旁,还是在山乡郊野,都展现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广大危房群众享受到了实惠。
  统计数字显示,自2008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来,全市共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66.1亿元,共改造农村危房461325户,建筑面积2809.94万平方米,实施“改治结合”示范村89个,受益群众135.83万人。
  如今,漂亮的黔西北民居分布于试验区农村大地,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广大农民告别了破廊倒壁、东倒西歪的土墙房、茅草房,不少特困农户实现了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乔迁之梦”。不仅如此,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还助推了建材、家电、运输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拉动农村消费达194.47亿元,有效地扩大了毕节城乡的消费需求。
  青砖,碧瓦,白墙。记者多次到农村采访,亲身感受到农民、农村的巨变,颇具特色的农居勾勒出毕节一道道优美的乡村风景线。毕节声名鹊起,社会各界把目光投向毕节,纷纷到毕节考察、投资、学习、观光旅游,毕节成了一块热土。
  危房改造这个民生工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好政策圆了农民的新居梦。

  迈实步:借机蓄势建设新农村
  毕节试验区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中,从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从试点、扩大试点到整市推进,坚持实事求是,创新思路,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和丰富的经验,闯出了一条具有毕节试验区特色的农村危房改造新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毕节的干部群众主动作为,树立“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消除农村危房”的新目标已然明确,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
  任务艰巨,但毕节抓住危房改造的对象确定、资金筹管、质量安全3个关键要素,没有懈怠。正是如此,我们在有关的文件中常常看到信心坚定的字眼:危房改造工作要在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农民人居环境、黔西北民居建设、和谐乡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正因为危房改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市政府曾先后4次在全省范围内的相关主题会议上就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
  借机蓄势,迈步前行。全市干部群众抢抓国发2号文件及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结合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以大踏步的态势,着力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毕节试验区着力把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一幢幢和谐民居鳞次栉比,一个个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展露俏丽容颜,正成为毕节试验区的绚丽色彩,农家主人笑谈小康生活的图景迭次展现,流溢出宜居和谐的气象。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