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在多彩的窗口聆听试验区铿锵前行的足音
在多彩的窗口聆听试验区铿锵前行的足音
作者:郭孟卓  发布日期:2012/9/21 阅读次数:
  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的,一转眼,离开毕节这块厚重而又充满深情的土地已经3年了。多少次深情回望,多少次梦里相逢,最难抹去的,是在毕节挂职期间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与毕节的同志们两年相处的朝朝暮暮。
  受中央组织部和水利部党组的派遣,2007年7月,正值乌蒙高原的盛夏季节,我从赤日炎炎的京城来到了清凉宜人的毕节,挂职担任毕节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记得当年9月的一天上午,我踏进办公室,就被一本装帧精美的杂志所吸引,封面上除了一张大大的图片外,还有五个红色的大字——毕节试验区。我立刻明白,地委酝酿已久、由地委主管主办的试验区党刊终于诞生了。那时我心里莫名地生出一个念头:我和这本杂志前后脚“落户”毕节试验区,冥冥之中注定我们之间应该有一种不解之缘。
  《毕节试验区》杂志作为宣传毕节、展示毕节的平台和窗口,杂志一开始就办得很鲜活,很有特色,栏目设置得多姿多彩。既有上级领导关注试验区的“特别报道”,又有反映试验区领导重要活动的“特稿”;既有记录试验区建设成就的“试验区之窗”,又有思考和研究工作的“试验区笔谈”;既有通报信息的“党建园地”,又有歌颂试验区先进典型的“社会经纬”;同时,还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出“明星村镇”、“历史•文化”、“美文品读”等栏目,有时结合某个阶段的重要工作,还会推出特刊。那时,《毕节试验区》杂志加深了我对毕节的认识,拓宽了我在毕节的视野,丰富了我对毕节试验区知识的掌握。
  我真正与《毕节试验区》接触、记忆最深的是2008年4月17日,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毕节召开。为了让来自全国的参会代表了解试验区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建设成就和发展展望,特别是展示试验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成效,会议筹备期间,经我协调计划在《毕节试验区》杂志推出一期特刊。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杂志社的编创人员没有丝毫埋怨,默默接过了突然压下的担子,迅速提出了整体策划方案,加班加点采访、创作、组稿,一丝不苟编辑、校对,仅用不到10天的时间,硬是赶在会议代表报到的头天出版了高质量、高水平的特刊,向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献上了一份厚礼。编辑这期特刊的全过程,我自始至终都是见证者。为了办好本期特刊,主编李霓同志既当“指挥官”,又当“战斗员”,对重要文稿亲自“挥刀上阵”,为了写好“卷首语”,她一头扎进资料堆里,苦读两天,“卷首语”成了该期杂志的“点睛之笔”;为了核实文稿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或者是一个事实,他们要咨询有关领导、请教有关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一位编辑曾三次给我打电话商榷一个词,也曾在深夜几次向秘书人员询问和核实一位领导的视察情况。杂志出版了,编辑部的同志们却人人都熬出了“红眼病”,看了着实让人心疼。从这期杂志的编辑上,我看到了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作风、这种精神,让人敬佩,值得学习。也正是始终秉承了这种态度、这种作风、这种精神,才使得《毕节试验区》杂志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全国优秀党刊”、“全国十佳党刊”等殊荣。
  在挂职期将满的时候,我曾向当时地委、行署的领导承诺过,也曾向水利部领导汇报过:我“两年挂职毕节,终身服务毕节”、“两年挂职情、一生毕节人”。挂职期满回到北京后,直至现在,《毕节试验区》杂志作为一只“飞鸿”,始终伴随着我,成为我了解毕节的窗口、关注毕节的平台、服务毕节的参谋,也成了我这个“在京毕节人”联系“家乡”、服务“家乡”的纽带。从杂志刊载的信息中,我了解到:在我离开的这三年里,试验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总值增长到737.41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到181.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830.90亿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5%,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民生水利项目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强力实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从杂志刊载的信息中,我得知:省部共建水利重点扶持对口支援工作的落实程度、全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进度、烟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推进情况都非常的好……从杂志刊载的信息中,我知悉:毕节试验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吹响了“大胆先行先试,奋力强行起飞,提速后发赶超,加快在西部超常规崛起”的嘹亮冲锋号,着力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正在朝着“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毕节”的目标奋勇前进……
  毕节试验区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正是试验区的大发展、大跨越,成就了《毕节试验区》杂志高起点办刊、高品质立刊,在刊物林立、竞争激烈的杂志大森林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毕节试验区》是一个多彩的窗口,因为有了《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入、全景的报道,才使得社会各界从这个窗口里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到了一个不甘落后、蓬勃发展、奋力赶超、蒸蒸日上的毕节试验区,聆听到了试验区奋勇争先、铿锵前行的每一个足音。从这个意义上说,《毕节试验区》杂志和毕节试验区的每一点进步、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曾经的“毕节人”为之欢欣、为之鼓舞、为之兴奋、为之呐喊。
  祝福《毕节试验区》,祝福毕节试验区!(作者系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曾挂任中共毕节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