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一份礼物,一个朋友
一份礼物,一个朋友
作者:刘峻杰  发布日期:2012/9/21 阅读次数:
  或许因为我自幼喜爱文学的缘故,抑或我曾经有新闻工作的经历,多少年来我对杂志情有独钟。少年时喜欢看杂志,青年时向往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杂志上,进入了中年我开始创办自己的杂志,正是有着这份深深的情愫,以至于每每经过报刊亭都会停下脚步抚摸那一份份精美的新刊,发现新刊的创刊号也定当收藏。五年前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毕节试验区》创刊号,毕节试验区有了自己的杂志正是我梦寐以求之事。当时我爱不释手,情不自禁地捧在手里认真阅读。从此,她就成了我的新朋友,通过她,让我及时了解毕节的发展变化,通过她,让我知道老朋友们新的工作成绩,她为我与毕节之间搭起了一座感情的桥梁,在我对毕节深厚的感情中又注入了新的内容。从此,《毕节试验区》走进了我的生活。
  8年前(2004年),我受中组部的委派,来到之前我不曾听说过名字的贵州省毕节地区,挂任行署副专员。那时我才发现,毕节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地区,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俗话说“在哪儿说哪儿”,看到毕节的贫困状况,让我开始思考毕节的出路问题。那年4月,我参加了接待民主党派专家顾问组的工作,才知道了毕节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才知道民主党派帮扶毕节是在参与试验区建设,这使我似乎发现了“新大陆”,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决定对她做些研究。那时候,在正式出版物中,找不到一篇介绍毕节试验区的文章,相关资料甚少,甚至连互联网上也找不到试验区的相关信息,我只有通过与民主党派的老同志和地委政研室吴愿学主任的多次交流才使我对试验区的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当时,我已深深感到,试验区是毕节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挖掘她,必然对毕节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于是乎,我一边呼吁毕节发展要打试验区这张政治牌,一边开始了我在毕节试验区理论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在2005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踏上毕节的土地,与时任毕节地委书记的赵友良作了重要谈话,总书记说,“当年搞毕节试验区,就是要为岩溶地区找到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来!”这使我对试验区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毕节试验区“小试验、大方向”的政治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于是把我对试验区研究的心得撰写成了一篇论文《毕节试验区—一个多党合作的新模式》,当时我们毕节没有一个可以发表的平台,经过几个月的寻找,最后,只好发表在我们农工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前进论坛》当年第5期和《贵州统一战线》第7期上。那时候我就想甚至也提出过,毕节多么需要一份自己的杂志呀!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成熟更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但在两年之后,中央电视台准备拍摄《走进毕节》大型文献纪录片时,制片主任对我说:“接到拍摄任务后寻找资料时,才发现能找的资料很少,你这篇文章对我们拍摄这部片子实在太重要了!”试想,如果我们早就有这样一本试验区杂志,对宣传毕节,树立良好的试验区形象将会有多么重要!
  《毕节试验区》杂志为我与毕节之间搭起了一架感情的桥梁,我离开毕节时说过,“两年毕节人,一生毕节情。”出于对毕节深厚感情和对杂志的喜爱,我与《毕节试验区》杂志也建立了良好的读者及作者的关系,5年来,我为杂志社写过大约5篇文章(含本篇),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是我为《毕节试验区》而写的专稿,可以说,只要是《毕节试验区》杂志的约稿,再忙我也会按时交稿。李霓主编也因此成为了我神交的朋友,她的那份真诚与执著,以及对专业的追求都是我所敬佩的品格。传媒界有个说法,“上帝爱你,一定会送给你一份杂志(办)!上帝要惩罚一个人,也会给他一份杂志!”办杂志的个中苦辣可想而知!《毕节试验区》杂志经过5年磨砺,有如“邻家小女初长成”,已经成为展现毕节试验区形象的窗口,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已经在全国党刊中脱颖而出,这是十分不易的,它能有今天的成绩当然是杂志社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与李霓主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在此,我向《毕节试验区》杂志的李霓主编和全体同志表示真诚的敬意!我还知道李霓主编有个愿望,就是把《毕节试验区》办成全国知名的刊物,办成有公开刊号的刊物,她做了努力,我们大家都为此而努力,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毕节试验区》杂志成长5周年了,在此,我们祝愿她,在试验区这片热土之上,一定能够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作者系农工党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曾挂任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