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走社区”随感
“走社区”随感
作者:本刊记者 杨 超  发布日期:2012/9/21 阅读次数:
  生活是如此的纷繁,有时似飘似渺,难把难握,有时又似乎具形具体,可触可摸。
  “学雷锋•走转改•构筑精神高地”媒体行动开展已近半年。半年来,我与另一位同事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百花社区看望走访了几位老人,有残疾人、空巢老人,也有无人照料的孤寡老人,接触他们,了解他们,使人感慨良多!
  温情带着希望在贫寒中破雾而出
  从古道路的一条巷子转进去,进入一间低矮窄小的房屋,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房屋窄得多站个人就连身子都转不了,满墙的雨渍是雨天留下的印痕,隐隐还带有些青苔的颜色,打不开的窗户让屋内又暗又潮。屋内的衣物铺盖虽然陈旧却干干净净,使得这个家看起来虽然贫寒却不衰败,特别是屋内摆放的那台电脑,让这个家有了标准的现代气息。
  主人黄代仲60多岁,是外地人,小时候随着父母逃荒到毕节。黄代仲的苦难不只是失去了像其他孩子那样快乐的童年,他还因为生病失去了双目,成为盲人。无法想象父母在孩子失去了原本明亮的双目后的感受,但从此之后再没有要其他孩子,而是悉心照料这个双目失明的孩子,养长大,给他娶媳妇生了一个双眼明亮的小女孩,我能感受得出为人父母的那种慈爱。后来黄代仲的父亲去世,直至他渐渐老去,母亲才在几年前逝去。
  在妻子也去世后,幼小的女儿承担起了家的重担。这时时间已经跨入了新世纪,社会给了黄代仲父女很多关爱: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年节的慰问、残疾人扶助……虽然生活艰难,但乐观的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乐观。在这种乐观中,女儿读完小学上了中学,中专毕业后又考入了毕节市一家医院当了护士。
  在与黄代仲的交谈中,我感受到:虽然黄代仲自己尚需别人照顾,但在他看来,有了女儿,他就要像当初父母照顾自己那样去照顾女儿。
  在另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和同事买了些东西去看望黄代仲。黄代仲没在,就他女儿在家。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她羞涩的笑了笑说父亲和朋友出去了。那一刹那,我似乎明白了许多:美丽原来并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装着、高雅的气质和宽敞明亮的楼房,她应该是蕴含着纯真、善良,更多的存在于这种也许原本就不需要引起别人关注的寻常人家的温情之中。于黄代仲而言,也许他永远不能用眼睛看女儿的美丽,但是通过这种温情,他能感受。
  社区干部告诉我们,得到政府的帮助,黄代仲得到一套廉租房,房屋已经分好了,估计不多久,他们父女就能住上新房子了。
  祝福老黄和他的女儿在新的生活中更加坚强,幸福快乐!
  孝,平淡而沉重的话题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孝的认识,《论语》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以孝悌作为个人修养之本,作为社会稳定之基,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为有识之士认识。在哺育后代、繁衍物种上,人类与一切生物相比,并没有更多的特别之处。人类真正高于其他物种的地方,是人类懂得孝老。
  在“走社区”的过程中,我们看望了几个“空巢老人”,但其实他们并非真正的空巢,他们都是因为没有与子女一起居住,于是就“空巢”了。有两位老人独自居住,子女经常去看望;有一位老人儿子去世后孙子们没去照料,95岁了居然自己生火做饭……
  老实说,看了之后我心情非常沉重。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社会礼崩乐坏,大乱将至,当时有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不知书者竟然被推举为秀才——黑白颠倒;让父亲在一边自己居住者竟然还被推举为孝廉——是非混淆。可见,在传统“孝”的观念中,“父别居”是典型的不孝。到今日,社会是在发展,但一些基本的道德和人品修养还是应该讲究的,如若不知孝老,何以教育子女?又何以立身处世、取信于人?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关爱关爱老人吧,从自己的父母做起。唯有在这种平凡与琐碎的关爱中,方能凝练出族群与人类的博爱与善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立于世,我们的民族又怎么能立于世?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