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牢记使命奋力拼搏——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创新发行工作纪实
牢记使命 奋力拼搏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创新发行工作纪实
作者:  发布日期:2012/9/21 阅读次数:
《毕节试验区》进农家书屋
《毕节试验区》进客车站
《毕节试验区》进军营
  发行网络逐步完善
  宣传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成就,总结毕节试验区的改革经验,是中共毕节市委机关刊——《毕节试验区》从创刊起就肩负的使命。自2007年9月创刊以来,《毕节试验区》因采编严谨、设计大气、印刷精美而倍受读者青睐。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刊作为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桥梁纽带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杂志社把发行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为了增加更多的阅读终端,2010年8月,杂志社成立了第一个发行工作站,抽调3名同志专职负责发行工作,后又根据工作需要增加了2名同志。《毕节试验区》发行工作站成立后,在毕节市区租用了办公场地,开始了发行网络的拓展。
  早在2010年3月,为了更加快捷地把《毕节试验区》送达各县,杂志社从有限的办刊经费中挤出资金购买了一辆轻卡作为宣传发行专用车。发行工作站成立后,各县区城区及30%左右的乡镇实现了由杂志社宣传发行人员直接发送,60%以上的读者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阅读到新出刊的《毕节试验区》。发行工作站的成立,是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创新发行工作方式,提高发行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争取公开发行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目前,发行工作站实行专人负责专线和包片负责的工作模式。共分为3个组开展工作:第一组负责毕节市行政办公中心及相关单位,市区宾馆酒店、报刊亭、银行、车站等的发行工作及大方、黔西、纳雍县城机关单位、宾馆酒店、报刊亭、银行及沿线乡镇的发行任务;第二组负责织金、赫章、威宁三县机关单位、宾馆酒店、报刊亭、银行及沿线乡镇的发行工作;第三组负责金沙县机关单位、宾馆酒店、报刊亭、银行及沿线乡镇和七星关区部分乡镇的发行工作。
  一年来,发行工作站不断优化发行路线,目前共开辟出6条发行专线,分别为:七星关—赫章—威宁、七星关—织金、七星关—大方—黔西、七星关—纳雍、七星关—金沙、七星关—周边乡镇,这6条发行专线构成了8县(区)城区及沿途近80个乡镇在内的《毕节试验区》发行覆盖网络。每期杂志一出刊,发行工作站就立即通知发行员,告知对方杂志即将送达,要求做好当期的发行准备。发行站工作人员每到一个发行点,都要把杂志社对发行工作的最新安排部署向发行员进行传达;对发行员的一些意见、建议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一丝不苟的工作使《毕节试验区》发行覆盖率不断提高。
  在发行工作中,发行站把各县区报刊亭、宾馆酒店都作为发行工作的重点,最大可能地增加有效发行。对于报刊亭,不但给予发行补助,而且实行统一授牌、规范管理,目前全市各县区报刊亭基本做到了统一悬挂杂志社制作的标牌;在各县区较大的宾馆酒店还统一放置了杂志社制作的报刊架,每期摆放20本杂志供顾客阅读。还在七星关区报刊亭开展年终评先选优试点工作,这些都对提升党刊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发行站工作人员每到一地,不是简单地把杂志送到就离开,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认真倾听读者对杂志社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真正做到编读互动、开放办刊。
  通过发行工作中的创新实践,《毕节试验区》的阅读终端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发行工作站成立以来,杂志的发行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为《毕节试验区》这份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内部党刊,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行团队日渐壮大
  2009年的春天,基于进一步提高党刊的舆论引导能力,使《毕节试验区》杂志更充分地发挥地委实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指导全区工作重要舆论阵地的作用,毕节试验区杂志社面向全区开展“关爱同行”送岗活动,为来自纳雍、大方、黔西、织金、金沙、威宁、赫章7个县的下岗女工送去工作岗位——发行员,在市(地)、县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党刊发行团队开始组建。
  为使各地发行员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于这年的3月7日在地区人大培训中心举行首届发行员培训会。培训内容包括:党刊发行工作的意义和纪律,在发行工作中应该注意的礼仪和发行员的职责等。经过培训,发行员们信心十足地开始了工作。她们在这个春天,与《毕节试验区》杂志开始了一个美丽的约会。
  每期《毕节试验区》杂志直发到县里后,各地发行员便积极投入发行工作,确保3天内把各自负责的发送任务完成。在走访中,不少读者这样反映:“你们的发行员很能吃苦,很能战斗,很有责任心。”是的,为了不负杂志肩负的使命,为了兑现那个春天的约定,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她们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成为发行战线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大方县发行员李丽的精神更是感人至深,李丽常常带病坚持工作,此外还积极向杂志社提供新闻线索。其实,毕节试验区杂志社的发行员都很优秀,每个人都在结合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行方法,努力为杂志社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激发发行员的工作激情,杂志社还在有的节日里为各地发行员送去慰问金。有的发行员感慨地说:“杂志社的领导考虑真周到,我们感到很温暖。在这样的单位工作,虽苦也不觉苦。”杂志社还建立了发行员加薪机制,规定在杂志社工作满一年且很好完成杂志社安排工作任务的,从第二年起每年工资增加20元。当前,多数发行员都已加薪。
  在聘用女发行员的基础上,杂志社又聘用了退伍军人、大学生作为发行员,使发行员队伍不断壮大。在对发行员队伍的管理中,杂志社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谱写了管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毕节试验区》进校园:数字“1668”的另一高度
  今年3月,为了更有效地宣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成果,弘扬毕节试验区“同心”文化,杂志社开展了《毕节试验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活动。
  毕节市卫生学校成了《毕节试验区》进校园的第一个试点。自活动启动以来,杂志社安排人员把每期杂志及时送达该校,学校专门下发了文件,安排相关人员组织各班学生进行学习。广大学生阅读了《毕节试验区》后,写下了一篇篇读后感言。收获这1668份《毕节试验区》读后感,使我们满怀感动。
  1130班的赵霜:读了《毕节试验区》感觉受益匪浅,她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让我了解到毕节试验区如火如荼的改革发展。试验区人是善良、勇敢、智慧、乐于奉献和不怕吃苦的,作为毕节试验区的一分子,我决心努力学习,毕业后积极投身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
  1133班的苏利沙:通过学习《毕节试验区》,我了解到毕节的发展变化,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作为毕节市卫生学校的学生,我为自己是试验区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相信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毕节试验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1017班的项显平:没有读《毕节试验区》前,我只了解毕节城市的发展变化很大,读了《毕节试验区》后,我从“明星村镇”栏目里得知,毕节的乡村和城市一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是毕节人,但我敬佩毕节人,敬佩他们在改革发展中敢于争先的精神。
  1130班的汤梅:看完《毕节试验区》杂志,其中一篇题为《我自豪,我拥有了自己的“高地”》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真切感受到,雷锋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有人需要帮助时,他就悄然出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要做新时期的雷锋。
  这就是《毕节试验区》进校园所营造的独特风景。一篇佳作、一句良言,都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数字“1668”的另一高度。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