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张涛:相逢是首歌
张涛:相逢是首歌
作者:本刊记者 龙 翔  发布日期:2012/8/22 阅读次数:
  这个七月,由于孩子读书的原因,张涛离开纳雍到贵阳陪读,张涛不能发行《毕节试验区》了。面对这一结果,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和张涛都有些不舍,杂志社不舍的是张涛在发行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张涛不舍的是毕节试验区杂志社给予的那份关爱与温暖。忆起3年多的发行岁月,张涛恬然一笑说:累并快乐着!
  张涛与《毕节试验区》相遇,是在3年前的春天。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岗职工队伍不断增加。为减轻社会再就业压力,这一年的“三八”节,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下岗女工提供发行员岗位,张涛成为这个岗位中的一员。
  自来到发行岗位,无论严寒酷暑,张涛始终兢兢业业,用心去对待这份工作。第一次发行时的情景,是张涛最难以忘怀的。在某部门,张涛抱着杂志敲门进屋,办公室一同志问她有什么事,张涛说明来意后,这位同志很高兴,连忙接过杂志,可当听说要填写签收单时,这同志态度发生了大转变,拒签拒收。这时,张涛通过耐心解释,这位同志才签收杂志。不熟悉情况是第一次发行时的又一难题。“有些单位、部门,是很难找到的。我经常抱着杂志一边问一边走,一边走一边问,相当考验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张涛说。“但是从第二次发行开始后,这项工作就越来越顺利,没有拒签拒收和找不着人的情况,在发行中我还认识了不少好朋友。”张涛高兴地说。
  张涛是勤奋、善于思考的人。几期杂志发行下来后,张涛发现,一般的发行方式既费时又费力,工作效率不高,于是她重新一遍遍在大脑里梳理每个发行终端的位置,最终创新出了符合实际的发行方法——“网格化发行”。所谓“网格化发行”,就是将发行终端分成几个片区,然后在每个片区找出一个熟悉的点。每期《毕节试验区》送达县城后,张涛就随同杂志社的发行车将杂志寄放在各个点,然后一个点一个点地送,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没总结出这个方法前,每期杂志需要5天时间才能送完,总结出这个方法后,3天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张涛说。
  张涛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一次发行,在送最后一本杂志时,天空下起了雨,张涛撑着雨伞前行,突然一阵大风把她的伞吹折了。修鞋匠罗奶奶看到雨中的张涛,连忙叫她避避雨再走。张涛看看手表,已经是下午5点55分,然后看看手中的杂志,这是送给某部门领导的,如果去晚了,杂志送不出去,就会影响到第二天给杂志社邮寄签收单的时间,就会耽搁杂志社的电话回访工作,想到这些,张涛向罗奶奶摆摆手后小跑前行,最终把杂志送到部门领导的手中。杂志送到了,发行任务完成了,张涛却感冒了。“我虽然感冒,但是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后,始终感到踏实和轻松。”张涛说。
  记者还对这样一段小插曲记忆深刻:上次在纳雍县发行时,看门的保安这样疑问——“你不像是《毕节试验区》的发行员?《毕节试验区》发行员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女同志,人家发行时佩戴有工作证。”这插曲,折射出的无疑是一种肯定,是社会对张涛发行责任心和发行态度的肯定。
  生活中,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带给她的必定是快乐和幸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