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乌蒙报春花——记全国劳动模范耿陆芬
乌蒙报春花
——记全国劳动模范耿陆芬
作者:王元康  发布日期:2011/2/11 阅读次数:
  在乌蒙山腹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有一个偏僻、边远的小山村,它的名字叫石门乡新龙村。
  这里自从来了一名叫耿陆芬的女人后,却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耿陆芬在改变家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题记

  那是1994年3月,在昆明打工的云南省会泽县鲁纳乡姑娘耿陆芬认识了一位打工的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龙村祖基组青年赵英学。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喜好、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两个年轻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两个年轻人想:在外打工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将来老了怎么办?谁不说俺家乡好,还是回家乡去发展吧!
  1995年9月,夫妻俩从昆明乘车来到了威宁中水镇。由于赵英学的家乡没有客运车辆,两人搭了一辆拉煤的货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了43公里,来到了一个叫野衣梁子的地方就下车了。这里离赵英学的家还有6公里,而且不通公路。夫妻俩走了一个多小时,从野衣梁子一直下到坡底,一幢茅草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赵英学的家。
  面对眼前的一切,耿陆芬惊呆了!
  这是耿陆芬第一次到赵英学的家,吃的是苞谷饭、酸菜汤,日子十分清贫。耿陆芬没想到这里比她的家乡还要偏僻。顿时,耿陆芬仿佛觉得一盆凉水从头淋到脚,浑身凉透了。
  耿陆芬有点后悔了,从昆明来时的那段热情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经过几天激烈的思想斗争,耿陆芬的心情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她想:面对现实,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毕竟是自己的家!只有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才是正确的选择。
  耿陆芬不愧是见过世面的人!她和丈夫起早摸黑,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文化知识,从中汲取营养。她从外地引进了玉米良种,除了种好承包地外,还养了猪、鸡。
  经过几年的打拼,加上夫妻俩打工积攒的钱,2004年2月终于将家里的茅草房翻修成了瓦房。
  祖基实在是太穷了,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水,阻隔了与山外的联系。
  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十分匮乏。耿陆芬认为,要改变山乡的贫穷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素质,特别是一天学堂都没进过的妇女们。2001年2月,耿陆芬办起了妇女识字班,学生小的七八岁,最大的65岁,她用《成人识字课本》、《妇女识字课本》当教材,利用农闲时间教她们认字,她们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常用字,还能写出自己的名字。
  通过学习,妇女们提高了素质,更新了观念,外出方便了,第一批外出打工的妇女就有28名。在她们的带动下,男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走出大山,到上海、昆明、广州、深圳等地务工。2005年以来,全村共组织外出务工人员4000多人次,每人月工资在1400元以上,农民外出务工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收入,改变了家庭的贫困面貌,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耿陆芬以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乡亲们都觉得这个外来的媳妇确实不一般,对她也刮目相看!
  2004年8月,耿陆芬参加威宁县村人口计生主任招聘考试,她以优异的成绩得以录取,担任了新龙村人口计生主任,耿陆芬从此有了施展抱负的平台。耿陆芬凭着一颗爱心,以身作则,把育龄妇女当做自己的亲姐妹,向她们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妇检工作上入手,从源头上抓起。在她包保的两个村民小组,每个季度的妇检率都达100%,实现了零库存管理。
  耿陆芬在抓好计生工作的同时,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为目标,致力于家乡的发展。农民穷,拿不出资金,她多次到县交通运输局、县扶贫办、县总工会等单位送报告、要项目、跑资金,共争取到项目资金87万。为了节约资金,她带领乡亲们义务投工投劳5000多个,把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耿陆芬在祖基15年来,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2005年,祖基通了电,山乡亮起了“夜明珠”,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生活质量提高了!
  2008年10月,一条长7公里的公路终于修到了祖基,沟通了与山外的联系。山里的农产品运出去,山外的物资运进来。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人背马驮的生活,坐车进出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贫穷的山村变了,村民的粮食多了,腰包渐渐地鼓了,村民们笑了……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纷纷返乡。为了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出路,耿陆芬想,祖基海拔低、水源好,气候适宜发展蔬菜种植。她首先在自己的2分地里试种大白菜,产量400多公斤,卖得400多元钱。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村民们都赞同搞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全村筹集资金53800元,报经县民政局批准,石门乡新龙村种养殖协会成立了,大家一致推选耿陆芬为协会主席,乡政府资助6000元作为信息办公经费。为了让种养殖户尽快掌握相关技术,耿陆芬经常组织他们到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收看相关节目,并主动与县、乡远程办联系,下载、刻录相关课件带回村里组织周边农户集中收看。在她的带领下,种养殖户很快掌握了相关技能。各家各户的地里都种上了大蒜、辣椒、白菜、茄子、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共计100多亩,单是2009年,产值就达近百万元,村民邱道宁家种植蔬菜一亩多,收入一万多元。有40余名返乡农民工加入协会共养猪200多头,户均5头以上,有7户养殖黑山羊共400多只,户均50头以上,仅养殖收入就达11.28万元,户均2400元。目前,石门乡新龙村种养殖户协会已发展会员100多名。
  2010年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时,耿陆芬积极到县水利局争取到60口小水窖建设任务。为了缓解旱情,她还买了一台小型抽水机,从50米低的地方抽水帮助群众灌溉土地,保证了春耕生产,减轻了干旱带来的损失。
  耿陆芬用她坚实的信念,挑起了改变新龙村的重任;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新龙村的一片蓝天;用她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了新龙村的贫困面貌。她为村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2005年“三八”妇女节,耿陆芬应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的邀请,到北京制作“三八”特别节目,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2005年,她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2009年6月,新龙村召开党支部大会,一致同意耿陆芬转为中共党员;2010年“五一”前夕,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接受了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2010年6月,她被“公推直选”为新龙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8月,她又被评为“贵州省第二届道德模范”。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耿陆芬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准备争取水利部门的支持,在村里建一个上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动员村民种上反季节蔬菜,喂上百头能繁母猪,下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搞好家禽养殖,栽种特色经果林,发展“农家乐”,把新龙村建成一个美丽的生态文明家园。
  耿陆芬想的还很多很多,要做的也还很多很多。为了新龙村的明天,她将不懈努力,带领新龙村村民早日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这是她的梦想,也是她的追求。
  冬去春又来,报春第一枝。耿陆芬,一朵盛开在乌蒙山区的报春花,栉风沐雨,格外鲜艳。在她的带领下,新龙村必然迎来一个更加姹紫嫣红的春天。(作者单位:威宁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1楼] 网友小王,于2011/9/29 19:33:25发表:
美女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