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关于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 虹  发布日期:2010/12/7 阅读次数:
  [上接2010年第9期]
  
  《联合国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形式。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显示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特性的独创性和多样性中。文化的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新的源泉,它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一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为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应当予以承认和肯定。”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等重要,每一个地区资源禀赋不一,人文背景不一,文化资源具有差异性、特色性、多样性。毕节试验区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资源,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无尽的想像力和较好的市场平台,也为人们了解黔西北文化提供了多维视角。
  毕节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实施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实践,既是毕节试验区文化资源的现代诠释和作为一种活文化的具体印证,也是对毕节文化资源的丰富和发展,深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毕节试验区民族风情艳丽精巧,在黔西北这座风光如画的高原上,居住着56个民族中的38个民族。以奢香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以“滚山珠”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柏格理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及精巧玲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构成了黔西北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资源。史前文化、夜郎文化、高原文化、溶洞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毕节试验区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璀璨绚丽。
  
  文化资源多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挖掘和展示,需要积累和创造,需要个性与特色,需要继承与创新。从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存在诸多矛盾,如:文化发展的紧迫形势与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滞后,甚至存在误区;群众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与文化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经营单位机制不活的矛盾;文化产业对资金的极大需求与社会资本难以进入的矛盾;旅游业文化含量低;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后继乏人等等。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毕节试验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文化一直被认为主要起到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显现,文化产业作为高成长性、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产业和所有产业相比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只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形态,因此,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不仅推动了文化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带动了文化的增长与发展的转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产业升级也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如同文化这个概念具有极强的渗透力一样,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交融性、关联性甚至依赖性都很强。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加盟传统产业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助力传统产业升级的作用应被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作用应成为关注重点。文化产业中创意设计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内在品质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在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文化创意通过现代技术嫁接,与科技创新形成合力,几乎可以融入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的产品和服务都成为一定的文化载体,从而形成新兴的产业门类和文化业态,推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综合国力竞争加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开辟新的就业空间,能够以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品为载体,引领和传播新观念,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自身发展,而且,更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精髓集纳的载体,支撑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建设和传承。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吸纳一切先进民族文化的营养,在博采众长和不断创新中发展具有毕节试验区特色的文化产业,逐步改变我区在全国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
  (二)不断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含量。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对旅游经营者而言,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但是,就其本质而言,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是为了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才进行旅游活动的。就旅游经营者而言,虽然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然而整个经营活动,无论其“形”或“神”,如果失去了文化灵魂,就不可能吸引到旅游者,更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节试验区应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面向国内外游客的消费要求,注重旅游类文化产品的开发,培育毕节试验区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开发和建设“唯我独有”的、代表毕节试验区在社会公众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并容易为人们所记忆和指认的产品,使这个品牌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能包容毕节试验区的文化性格。应以文化为核心,去勾绘旅游业发展的蓝图,以文化为动力,去推动旅游业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通过对旅游资源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提炼,发掘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旅游资源的文化情趣,促进旅游业从粗放的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探险、体验、会展、购物等综合型旅游转变,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形成文化和旅游双赢格局。
  (三)开拓民间工艺美术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毕节试验区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沉重,在发展文化产业时绝不能轻言弃守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尤其是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企业。它们是激发经济活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殊的专业性,生产过程的主观性以及强烈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色彩,中小企业及家庭作坊式生产比较普遍,发展文化产业应当有它们的一席之地。大方是中国著名的漆器之乡,其产品优良的品质、精美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还有地区境内的石雕、蜡染、农民画等都是具有文化和商品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好做强这些传统文化产业,让民间工艺的传承人走上现代社会的前台,更直接地参与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运作过程中,意义重大。应适应市场竞争与发展需要,在培育主体、公平竞争、搞活市场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发展、扶优扶强,引导这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应着眼巩固产业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方式。一是聘请老艺人“传帮带”,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技能大赛进行督导指点。二是委托职业学校办班培养,形成相对固定的人才培训基地。三是产学研结合,建立新型传习基地,使学者的研究、政府引导的作用、最终落实到民间工艺制作者自觉的文化传承意识与文化创造行为层面上。通过提升品牌号召力增值,通过扩充产品线增值,通过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值,让这些毕节试验区特有的五光十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向外界传播,向世人展示毕节文化的庄重典雅、细腻大方和精巧玲珑、绚丽多彩的同时,又能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人的因素。人才和智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既有与其他产业共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更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因为文化产业,尤其是核心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产品作为其存在方式与表现形态的,没有文化产品就没有文化产业。文化的创新,文化的不绝如缕,需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历发扬的底气和自信,需要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和判断能力,需要有对今天消费者品味的精准估价,需要有真正热爱文化,有精益求精的文化追求,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和勇气,需要有自己的品位和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有自己的志向与抱负的人。每一件文化产品的生产,都凝聚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次文化产品消费,都是一次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潜在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焕发人才活力,让人才创造力充分涌流。
  (五)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是文化形态,其次才属于经济,是现代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之一。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文化产业将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参与融入经济活动中。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最佳化。首先要从体制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与文化“两张皮”问题。文化产业要依靠文化的支撑,从文化中吸取营养。文化也需要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创新、繁荣,使经济文化相得益彰。应将市场机制引入文化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其次是增强商品和市场意识。对文化产品,在注意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离不开其产业属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越来越依赖于其产业功能。只有占领市场,才能占领群众。也就是说,一种文化产品如果不能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所选择,那么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就不可能完全实现。因此要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创意、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要来组织生产,用“适销对路”的产品去占领文化市场,引导消费。第三,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对各种文化创意,只要无害就应允许其存在。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交流可以促进创新。应建立跨部门的文化产业推动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包括建立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担保基金,鼓励创新的奖励计划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财政支持政策;制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政策,包括促进投融资与风险分担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加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等;适时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逐步形成财政性投入、政策性投入、社会性投入和自身性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格局,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从经济边缘地带走向核心地带,真正成为毕节试验区的支柱产业。(作者单位:毕节地区社科联)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