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重温总书记教诲办好《毕节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庆祝第十一个记者节
重温总书记教诲 办好《毕节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庆祝第十一个记者节
作者:杨超/文 孔维军/图  发布日期:2010/11/16 阅读次数:
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地处毕节市城乡结合部,胡锦涛同志分别于1986年、1988年和1996年三次亲临该村视察。目前,该村是省、地、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是国家科技部的联系点,多次被省委、地委、市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图为在该村农家书屋内,村民们从新出刊的《毕节试验区》杂志上触摸毕节试验区发展的脉动。(本刊记者 龙 翔 摄)
  11月7日,在第十一个中国记者节到来前夕,毕节试验区杂志社邀请原毕节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刘衍奎为杂志社全体人员讲述毕节试验区建立前后参与采访胡锦涛同志视察毕节的一些亲身经历以及胡锦涛同志对试验区发展、试验区人民摆脱贫困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使杂志社全体采编人员对毕节试验区建立和发展的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了作为毕节试验区新闻工作者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老总编刘衍奎曾多次随行采访胡锦涛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毕节的视察活动,他以自己珍藏的大量珍贵图片为主线介绍了几次随行采访胡锦涛同志在毕节的视察活动,使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关心、关注和殷切期望。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胡锦涛同志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毕节曾经是一个偏远、欠发达的喀斯特贫困山区,面临着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近3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了毕节地区乃至贵州省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亲自倡导在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历届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进行了全面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努力,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试验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500.01亿元,21年增长21.4倍;财政收入达91.34亿元,2年增长3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9元,21年增长13.75倍。
  对于毕节的发展,胡锦涛同志一直非常关心,他曾多次到毕节调研和视察工作。2009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又多次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试验区建设和发展寄予厚望。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毕节有史以来的发展进程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她开启了毕节恢宏壮丽的发展篇章,使乌蒙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是历史赋予毕节试验区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胡锦涛同志在毕节试验区成立之初就指出:“只要我们敢于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逐步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新路子。”建设毕节试验区,不仅使毕节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同时也是在探索贫困地区发展之路。
  宣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成就,宣传毕节试验区的试验和经验,这是中共毕节地委机关刊《毕节试验区》(月刊)杂志肩负的重任。自2007年9月创刊以来,经过3年多的发展,如今,《毕节试验区》在区内外读者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已成为宣传毕节试验区的一个重要阵地。
  杂志社采编人员纷纷表示:办好《毕节试验区》,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宣传和研究试验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为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为毕节试验区更好地发挥“作示范、探路子”的作用做出更大贡献,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1楼] 网友我,于2010/11/26 23:10:22发表: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还会再招聘采编人员吗?
[2楼] 网友流行风,于2010/11/26 23:31:36发表:
当然还会再招。如果想当记者,就请关注“试验区之窗”网站。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