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在跨越发展中谱写华章——毕节试验区建立22周年回顾与展望
在跨越发展中谱写华章
——毕节试验区建立22 周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中共毕节地委书记 秦如培 中共毕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张吉勇  发布日期:2010/6/27 阅读次数:
  今年是毕节试验区建立22周年。22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有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沿着科学发展之路阔步前进,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当前,毕节试验区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跨越,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试验区“4•14”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成就经验,展望毕节试验区的美好明天,对于推动毕节试验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战略抉择:一个重大决策,两个标志性会议
  一个重大决策,是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重大决策。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地区,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在20世纪80年代,毕节地区由于落后生产方式和贫困生活状况的影响,导致了全区人口、经济和生态之间失衡,陷入“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怪圈。为从根本上解决具有岩溶山区典型性意义的毕节贫困问题,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带领省委一班人,针对贫困落后和生态恶化这两大严重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总揽全局,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审时度势,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构想,并于198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这个重大决策,是毕节发展道路的重大抉择。这个重大决策,指明了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道路,明确了试验区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战略。这个决策的出台和实施,更好地推进了毕节大地上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更好地推动了毕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新转变,促使毕节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两个标志性会议。一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会议——1988年6月8日在毕节召开的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胡锦涛同志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深刻阐释了毕节试验区建立的“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考,明确提出了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改革试验的目标任务,从“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以改革总揽全局,加快改革的步伐,注意智力开发和培养、引进人才,要全方位扩大开放,要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精神”等五个方面,安排部署了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基本政策措施。以这个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为契机,毕节试验区开始了改革试验的伟大实践。二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2009年4月14日中央统战部在京牵头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以下简称“4•14”会议)。“4•14”会议明确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毕节试验区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在这个征程上,毕节试验区要努力成为开发扶贫的排头兵、生态建设的领头雁、人口控制和素质提升的示范区,推动毕节从资源大区向经济强区转变、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从人口大区向人力资源大区转变、从欠开放地区向全方位开放地区转变,把毕节建设成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旅游业基地,最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试验区目标。
  这“一个重大决策和两个标志性会议”,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毕节的实际情况,对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进行了精心部署,极大地促进了毕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毕节试验区的创新实践,极大地加速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步伐,极大地调动了各个方面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积极性。
  
  辉煌成就:一个重要使命,两次历史性跨越
  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赋予毕节试验区的“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重要使命。毕节试验区的建立,不仅要在贵州的扶贫工作上做出示范、取得重点突破,还要为岩溶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子、提供经验。围绕这个重要使命,历经22年的艰苦奋斗,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两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毕节试验区从贫困走向温饱,试验区建立之初的“粮食、人口、生态”恶性循环初步得到遏制,经济社会发展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从时间段上看,就是毕节试验区建立20年取得的改革发展辉煌成就。胡锦涛同志在试验区建立之初就指出,毕节试验区要“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确切地认为,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一是全区粮食增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到少种多收的变化。1987年,粮食产量为103.83万吨,全区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80公斤,全区粮食缺口达上百万吨,不能解决温饱人口为312万人。而到2008年,粮食产量为262.62万吨,全区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全区粮食基本实现了总量的富余。这个历史性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生产发展环境的优化、发展内涵的深化、农业结构的改善。二是全区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排序到“二三一”排序的历史性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7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9.8亿元,产业排序为“一二三”。200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02.98亿元,产业排序为“二三一”。财政收入从1987年的2.0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69.58亿元。毕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地(州、市)中从后列跃居第三。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折射出人民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三是贫困人口从315万人下降到39万人(老口径)的显著变化。通过实施开发式扶贫,转变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的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扶贫成效显著。在25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上升到2008年的2756元。这个巨大变化,同样折射出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巨大成就和农村发展的提速。四是全区人口少出生139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40万人的巨大变化。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生态的压力,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日益融入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五是全区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37.87%。各种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为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生态建设基础支撑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从1987年到2008年,毕节呈现出从水土流失严重到依托良好生态的产业迅速发展的可喜变化。水土流失面积从16000多平方公里下降到8000平方公里,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基础更加扎实。第二次跨越,毕节试验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从时间上看,就是标志性的“4•14”会议。在这个新征程上的第一年,毕节的发展在提速,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试验区的主旋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毕节试验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驶上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500.1亿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7亿元,同比增长50.3%;财政总收入91.34亿元,同比增长31.27%;规模工业增加值111.04亿元,同比增长15%;农业总产值165.06亿元,同比增长6.02%;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0.3%;旅游总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0元,同比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3109元,同比增长12.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
  这“一个重大使命和两次历史性跨越”,验证了毕节试验区决策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是物质上的增量和社会的进步,更是一种发展观念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正是在统筹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取得的;这种转型,不仅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准则,并且已经成为毕节试验区人民集中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成为一种主导城乡发展的主流意识。
  
  重要启示:一个核心理念,两条根本经验
  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毕节试验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把人口、生态、环境、资源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改革试验,围绕群众的具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来制定实施改革试验政策措施,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在具体的实践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成就的同时,又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育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因此,2005年《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曾以《令人神往的美好蓝图》为题,以毕节试验区建设为例,作出“毕节试验区的小试验,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方向”的重要结论。
  两条根本经验。第一条经验是走好试验区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贾庆林同志在“4•14”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认真贯彻中央和贵州省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跳出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 2008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贵州毕节试验区:20年探索科学发展路》为题,并将其纳入“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这个栏目,刊登了毕节试验区20年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程,并配发了“编后”。其“编后”这样评价毕节试验区:“ 毕节人20年的试验,就是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20年来,这个曾长期陷入‘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怪圈,曾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主题,坚持改革试验不停步,探索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毕节试验区的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光明日报》2009年2月19日发表了中共贵州省委、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撰写的《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之路》文章,指出“毕节试验区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积极探索贫困山区的科学发展之路,通过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成功摆脱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的困扰,走出了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创造了贫困山区生存和发展的突出业绩。毕节试验区20年来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创新发展的又一个生动范例,是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探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其他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示范。”前面关于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政策措施和发展成就的论述,加上这些重要报道都说明,毕节试验区坚持走好自己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了制约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第二条经验是坚定试验区特色的发展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内涵十分丰富。毕节试验区在肩负“作示范、探路子”使命的历程中,坚持在深化“三大主题”中推动科学发展,坚持在促进思想解放中谋划改革开放,坚持在引领群众实践中大胆探索试验,坚持在凝聚各方力量中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在弘扬毕节精神中创造一流业绩,与时俱进坚定毕节特色的发展观念,构建了具有试验区特点的发展文化。毕节试验区22年来的开发式扶贫理念,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的理念,“五子登科”综合治理的理念,以开放促开发和以开发促发展的理念,“不怕肥水流入外人田”的理念,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的理念,工作创一流、目标争第一的理念,做毕节试验区人、为试验区添光彩的理念,“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都是试验区特色的发展价值观的鲜活内容。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从试验区建立以来,积极参与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工作,并具体与毕节的各县市结成帮扶对子,创造了多党合作的成功范例。胡锦涛同志2009年4月30日对此作出重要批示:“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20年如一日,积极支持和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统战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十分必要。望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这“一个核心理念和两条根本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包括毕节试验、毕节经验、毕节精神在内的“毕节模式”。“毕节模式”揭示了毕节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毕节试验区探索创新的基本方法,是毕节试验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毕节试验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美好明天:一个宏伟蓝图,两大发展动力
  一个宏伟蓝图,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未来5到10年,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望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14”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断深化和拓展试验区“三大主题”,千方百计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发展、重大民生改善、重大生态工程治理,集中力量建设“三大基地”,大力推动“四个转变”,早日把毕节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试验区。为此,毕节试验区将着力建设三大基地(新型能源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旅游文化基地),发展八大产业(能源煤炭产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建材及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五个一百亿工程(“两烟”、马铃薯、经果林、生态畜牧业、劳务经济)。今后五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绝大多数县市(区)通铁路、毕节机场建成运营,构筑毕节试验区的现代交通体系,解决好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力争形成10个以上50亿元到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把毕节地区打造成西部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到2020年,力争实现生产总值2000亿元,财政收入300亿元,森林覆盖率55%以上,城市化率45%以上,人均GDP和社会事业发展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
  两大发展动力。一个动力是外部帮扶力量的巨大支持。其一,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试验区的对口帮扶更加深入,帮扶措施发生了从智力支持到项目支持的转变、从办实事好事的支持向帮助争取政策支持的转变、从指导性支持向实践性支持转变。中央统战部不仅帮助引进大企业到毕节投资,还积极协调上海、天津统一战线的力量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具体帮助毕节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其二,中央国家部委对毕节试验区的资金项目帮扶力度更大。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毕节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部批准毕节为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科技部批准毕节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土资源部批准毕节为国土资源综合创新改革试点地区,农业部把毕节确定为部长联系点,水利部和贵州省签订了重点扶持对口支援毕节试验区水利建设协议,卫生部拟与贵州省签订帮扶毕节试验区卫生工作跨越式发展协议,国务院扶贫办把威宁自治县确定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国家林业局批准毕节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农发行把毕节列为重点支持地区。“4•14”会议之后一年的时间,国家部委对毕节的项目政策支持达到122项,近期投入涉及资金近320亿元,中长期投入近1200亿元。其三,区外企业到毕节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中石油、中石化、国电、华电、新希望、兖矿、新汶矿、力帆骏马等企业积极进入毕节地区投资开发,快速参与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毕节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黔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工业基地等的开发建设,近期投资400多亿元,中远期投资计划达到1500亿元。另一个发展动力是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建设试验区智慧和力量的凝聚。现在,深入贯彻落实1988年的毕节试验区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4•14”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文件精神和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部署,毕节试验区跨越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毕节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试验区意识,抢抓毕节试验区建设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做毕节试验区人、为试验区添光彩”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强烈,弘扬毕节试验区精神、加快试验区跨越发展步伐的改革试验和探索创新方兴未艾。
  这“一个宏伟蓝图和两大发展动力”,必将引领毕节试验区快速迈向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谱写出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毕节试验区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