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触摸试验区脉动——村党支部书记眼中的《毕节试验区》(二)
触摸试验区脉动
——村党支部书记眼中的《毕节试验区》(二)
作者:本刊记者 刘广琴  发布日期:2010/6/8 阅读次数:
  黔西县林泉镇大兴村党支部书记 杨守云
  “我们村‘两委’班子立志于把大兴村打造成‘黔西县的后花园,林泉镇的东大门’。” 荣获“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 “毕节地区科普带头人”荣誉称号的支部书记杨守云说起大兴村的未来时信心满怀。
  杨守云爽朗地说:“我的信心来源于大兴村各方面的优越条件。”
  大兴村位于林泉镇东面,距黔西县城6公里,位于野普路和清毕路交接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水、电、路及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发展新区。全村辖4个村民组,394户1412人。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自然林地1500亩,山塘200亩,耕地1220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3310元,是地区级“小康村”,县级“五好村党支部”。
  说到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主办的《毕节试验区》进入每个村的话题时,杨守云高兴地说:“对此举措,我是很欢迎的。《毕节试验区》杂志刊载的内容贴近实际,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基层工作者所作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们有相通的地方。”
  在杨守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时日里,建协会、办基地、抓培训等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协会在他的带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发展迅速。在黔西县协和、花溪、五里、锦星等乡镇发展会员,涉及500多家农户,共栽培韩国黄金梨、丰水梨2000多亩,水蜜桃、皮球桃、大五星枇杷、黑宝石李等800多亩,科普示范基地发展到80亩,并于2008年11月5日注册成立黔西县大兴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各种管理制度和营销网络,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管理和市场经营模式。在果蔬业发展中,采取土地承包转租,以短养长,种养互补,走立体生态农业发展路子。
  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难免有不理解、被埋怨的情况,但杨守云还是很坦然:“这些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难免,要是我退下来的那一天,有人说‘老杨还是做出贡献的’,这就足够了。”
  杨守云说的每句话,就如同他带领村民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
  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党支部书记 彭柱才
  “很高兴能收到地委的机关刊——《毕节试验区》。这本杂志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这对我们村在制定发展目标和规划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占地面积9.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9.9亩,辖12个村民组。该村石漠化较为严重,无任何矿产资源,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辣椒为主。2006年桶井村被地委、行署列为全区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331元。桶井村于2009年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省计生委授予“婚育新风进万家,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先进村”称号,地区行署授予“全区人民调解先进委员会”称号,县关工委授予“三无两有先进村”称号。
  踩着科学发展的鼓点,桶井村以“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建设文明和谐新村”为主题,以“抓新农村建设,抓石漠化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发展渠道”为载体,注重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以林克石”、“以药治石”,在以烤烟、辣椒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药材产业,助推村级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桶井村大湾组是全村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一个组,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大湾组成为了药材种植的一个示范组,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在长期的探索中,桶井村走出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路子。坡地种植经果林,林下种药。药材属于短期产品,见效快,收益高。同时,村里还有17个蔬菜大棚,经过一段时间运行效果来看,村里把蔬菜种植的重点放在了双孢菇上,双孢菇收益可观,且能与村里的养殖业形成循环经济。
  “在《毕节试验区》这本杂志上了解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地委、行署提出的修建‘黔西北民居’,按照这个思路和指示,我们村‘两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着手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不断进行房屋亮化、院坝硬化工作,修建了连户路、文化广场等。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从《毕节试验区》中了解了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这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能通过《毕节试验区》这个宣传平台,让上级领导和村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我们工作的开展。”
  当得知以后每期《毕节试验区》都会如期抵达村支部时,彭柱才很是高兴,并表示会仔细阅读,并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和领会党委、政府的有关精神。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