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且长凌风翮乘春自有期——对发展毕节地区红色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且长凌风翮 乘春自有期
——对发展毕节地区红色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作者:毕节地区社科联  李 虹  发布日期:2021/4/21 阅读次数:
  一、关于文化、红色文化
  文化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从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已客观地存在。经典的解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这种解释所指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的文化,毛泽东称之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从人类社会生产的角度,其内容应指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另一种解释,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内容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成果。近代改良派的先驱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对文化也作了致用主义的解释。他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鲁迅先生也曾于人本主义的角度感叹地说:“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证明:“文化的每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将被证明不是关于人的研究,而是关于文化的研究”。不论何种描述,文化总是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无处不在。
  当我们从观念形态的文化这个确定的意义上来认识文化的概念时,所谓文化就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即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无论这种活动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文化的形成、发生、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化一样,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文化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以及自然界,深深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甚至于人的个性和习惯,与人类活动如影相随。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要素以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构成的活动的有机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经济活动而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天然渊源。世上从来没有单纯的不包括文化因素的经济。无论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任何一种经济形态,如果没有文化内核,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在文化上的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文化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在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来看,它能动地反映并积极地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为经济和政治活动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文化能引导人们认同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制度,促进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在社会变革时期,文化则引导人们认同一定的经济、政治变革目标,促进变革的实现;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来看,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横向可以发挥传播交流作用,纵向可以发挥传承创新作用。从文化与创造文化的主体的关系来看,它可以满足主体精神方面的诸种需求,使主体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增强改造世界的能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活动愈益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人力资本投资。
  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自由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由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世界文化实现交融、提炼、择漉、升华而成的。它在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上产生,同时又以其特殊的方式给予经济、政治、社会以巨大的影响和有力的促进。红色文化的这种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正是既珍惜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概括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铸冶了不屈的灵魂,确立了正确的导向,树立了鲜明的旗帜,对于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构成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精神动力。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保存下来了众多的革命遗迹、旧址、纪念物以及反映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它们是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的内容。红色文化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内容,构成了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在的价值形态,而是指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强大的优势文化产业作支撑,就难以巩固已确定的主导地位。任何观念形态的东西,都有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传播开去。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无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资源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如何让毕节这块土地上的红色经典“复活”,让人们在追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既能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又能将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市场,形成以红色文化为龙头的核心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红色文化不仅是我们党创造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和红色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载体,而且是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点。
  二、红色文化产业对毕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文化产业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们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调节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对“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做了如下规定:文化产业从文化角度讲属上层建筑范畴,其作为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还特别是意识形态范畴;文化产业从产业角度讲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其作为属于生产力及文化力重要内容,还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文化生产活动。这里的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并不局限于单独的艺术生产、艺术产品、艺术消费,而是指能通过市场、通过文化经营,整个地作用于文化经济中各种产业并提升诸产业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文化产业要通过文化劳动而生产文化产品,在当代其中包括科技、信息、知识的劳动而生产文化产品,也包括文化创意的劳动和产品,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作为经营性文化、带有商品性质的那一部分。根据最新研究,目前发达国家的所谓“文化产业”不仅是提供直接满足最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甚至不仅是将文化创意活动“投入”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中,在这些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高附加值收入(通常所谓“创意产业”),而且是通过数字互动技术把非职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吸引到创新和创意活动中来。这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对产业的发展有何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据联合国统计,文化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深陷危机泥沼,美国却趁机占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美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和韩国将文化产业作为本国21世纪的基本方针政策,实现了从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向自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国家综合实力得到飞速提升。
  毕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和实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令人欣慰的是,毕节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着力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途径,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是毕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
  毕节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资源。毕节是一块英雄的土地,这里承载着一段辉煌的红色历史。1934年,中共贵州省较早的地下党支部在毕节成立;1935年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毕节诞生;1936年贵州抗日救国军在毕节组建;1988年,全国第一个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毕节建立。毕节拥有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在这块土地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富矿、金矿。从这个意义上讲,毕节有太多的价值等待我们去发掘,有太多的魅力等待我们去发现,又有太多机会等待我们去把握。相比之下,文化产业应该是毕节融入时代发展潮流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因为文化产业是世界各国的、我国各地起步都还不算太长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毕节还没有被甩得太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文化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的特点,能够产生较强的资本积聚和效益放大效应。一个运作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在短时期内为投资者带来成倍甚至数十倍的回报,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出现,不仅开发了文化的商品价值,也开发了一个新的生产领域和经济领域。作为新的经济高地,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文化观念变化带来愈益强劲的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乃至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绿色文化”带来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现代人文观念带来了观光农业、文化旅游等。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文化的发展实力。所以,在文化资源存量诸领域中,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对毕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无疑是毕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路径之一。
  三、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毕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文化资源多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毕节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文化资源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经济作为最基本的因素,它决定着文化和文化人生存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由于文化活动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而经济便成为以制度为机制的权力关系的一种资本。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尼明确提出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的科学命题。他认为,资本不同类型的可转换性,是构成文化科学体系发展策略的基础,目的在于保证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是克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困扰,使文化资源实现集约化,从而具有普遍经济意义的唯一选择。历史地、唯物地观照作为具有双重性质的文化资源,其物质的层面是无穷无尽的,而精神层面又是无限延伸的。关键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文化生产领域,使其成为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具有创意地开发并利用,规模化地生产并营销,才会在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过程中,实现效益与效应的最佳值阈,使文化产业从经济边缘地带向核心地带渗透。
  (二)关于文化与科技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使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空前的增大,有时甚至模糊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知识、文化与经济的界限,但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分清科技和文化的区别,明确文化不是科技,但可以凭借科技的力量加大和扩展自己的功能,发挥巨大而特殊的作用。比如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电视和网络作为文化的介体和载体,虽然其本身不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审美特征,但却能够有力地扩大和加强先进文化的传输功能,产生与文化相一致的巨大而积极的社会效应。科技不是文化,但可以作为文化的介体和载体,当这种介体和载体与文化的功能相一致时,科技便具有了文化的性质。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知识经济和文化的关系,而且要探寻和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和在结合中发挥作用的联系。
  (三)关于把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的问题。红色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要求高、可持续性强的特点,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毕节要把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面向国内外游客的消费要求,注重旅游类文化产品的开发,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既是毕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又可以辐射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旅游业产业链长的特点,结合一些重大纪念活动和“黄金周”等节日进行宣传,通过红色缅怀、红色经典、红色体验、红色采风等红色主题活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休闲度假、娱乐演艺、节庆会展、体育、工艺品、报刊出版、影视音像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文化产业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双赢格局。
  (四)关于把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与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相结合的问题。毕节地区农业人口比重大,低收入人群数量多,还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与此同时,毕节具有历史文化独特、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文化资源是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毕节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群众参与性强、投资效益快、资金回收周期短的特点,与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试验主题是一致的。因此,扶贫攻坚应把文化生产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面向广阔的农村,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的途径。
  (五)关于造就文化人才的问题。人才和智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既有与其他产业共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更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每一件文化产品的生产,都凝聚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次文化产品消费,都是一次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潜在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焕发人才活力,让人才创造力充分涌流。制定适合于文化人才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和理念引进急需的优秀人才。加大培养文化人才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渠道畅通有效,形成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关系,使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长、提高,使产业在人才的推动下发展壮大。
[1楼] 网友丁桂平,于2010/5/15 19:49:56发表:
谢谢李虹老师的精彩阐述。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