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推动毕节试验区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
推动毕节试验区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
作者:索绍新 高守荣  发布日期:2009/12/12 阅读次数:
  
  防治石漠化是毕节试验区新阶段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试验区建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处理人口、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探索出特色林果、生态畜牧业、农村循环经济、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综合防治石漠化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使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石漠化加剧状况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由于石漠化面积大、程度深,全区石漠化扩展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全区有石漠化面积981.10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652.12万亩,由于陡坡耕种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石漠化土地仍在以每年3至5万亩的速度扩展。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化,群众生活困难,已经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石漠化问题是毕节地区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生态问题。全面推进生态建设,首要任务就是着力治理石漠化,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
  
  从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入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监测结果显示,人为因素是毕节地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全区石漠化土地中,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784万亩,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6%。在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如果继续沿着传统农业的路子走下去,不但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农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也难以进行,有可能造成新的土地石漠化。因此,要有效治理石漠化,必须从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入手,加快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一)调整树种和林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毕节地区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核桃、漆树、茶叶等多种经果林的生长。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应本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高产高效、规模经营、壮大产业的原则,把石漠化治理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经营经果林基地。通过5到10年的发展,使全区特色经果林达到250万亩以上,并形成系列化的深加工体系和产品流通市场。
  (二)合理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和改良退化草地,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毕节地区是一个以山地为主,丘陵、河谷交错分布的高原山区,大部分地方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农业气候明显,有利于牧草生长及畜禽生息繁衍。毕节地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潜力巨大,冬闲田土种草面积广,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很适于粮草套作,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积极探索“林草结合、以草养林,草畜配套、以草养畜,退养并举、以养促退”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把毕节试验区打造成独特的黔西北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强区。
  (三)利用丰富的岩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毕节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在石漠化治理中,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封山育林,发展果园、茶园、药园等,通过美化型植被的恢复,并将其与现有秀美山川河流、特殊岩溶地貌、珍贵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文物遗迹、人文景观等相结合,有效开发森林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达到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使生态旅游产业成为毕节石漠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为主要内容,努力建设美化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实施好十大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完备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一是着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发展天然林资源保护一期工程成果,启动实施二期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任务,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组织体系、管护网络体系、效益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探索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二是着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对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积极探索实施地方退耕还林补偿机制,对陡坡耕地种植特色林果给予适当补助;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三是着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林草植被恢复、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措施,把防治石漠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遏制石漠化,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四是着力实施特色经果林建设工程。把发展特色经果林纳入重点工程建设和管理,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实现地委、行署确定的发展目标。五是草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草海实施综合治理,力争将草海湿地面积恢复到过去最大时的45平方公里。六是着力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重要通乡通村公路两侧和重要河流、水库两岸为重点,实行管造并举,切实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生态走廊。七是着力实施城镇绿化工程。重点抓好城镇周边景观林、水系及道路林网和城镇核心区森林绿地的建设,大力提高城镇绿化率。八是着力实施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程。坚持以村庄庭院、宅旁、道路、河道绿化和护村林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村庄绿化布局,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村庄植被生态体系,实现村庄绿化美化。九是着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巩固提升已建自然保护区等级,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十是着力实施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程。
  
  创新体制和机制,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政府补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国家、省和局部地区多层次补偿相结合,保护当地农民利益,促使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适应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两工”的新形势,全面推进群众投工承诺制,保障生态工程建设的用工需求。针对现行国家土地管理制度与政策弊端,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农民收入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土地使用政策与制度。用于生态建设的土地可以通过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落实经营主体,按照签订的合同,限期进行治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和流转。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建立合法流转机制和后续管理机制,鼓励和发动全社会可利用的资金、技术与人力资源参与生态建设。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继续完善劳动积累工作制度,发动、组织群众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作者单位:毕节地区林业局 毕节地区石漠化治理中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