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兰风梅骨剑胆琴心——毕节地区诗词楹联界泰斗盛郁文先生人生写真
兰风梅骨 剑胆琴心
——毕节地区诗词楹联界泰斗盛郁文先生人生写真
作者:本刊记者 李 霓  发布日期:2009/5/10 阅读次数:
九旬老人,风骨依然
2000年,盛郁文先生(右)应邀参加凤冈中学60周年校庆,在该校陈列室,他看到了当年自己领导凤中师生罢课的资料记载。
“诗坛伉俪”——盛郁文先生与夫人徐正云女士.gif
  1999年12月,一位老人迎来了自己的80寿辰,老人给自己的生日送上了一份特别的贺礼——与夫人合璧出书,于是一本凝结着两位老人智慧与心血的诗词集——《晚晴居诗词耦钞》诞生;今年4月,这位老人即将迎来自己的90寿辰,他再一次为自己的生日送上了特别的贺礼——把自己与夫人近10年来分别创作的诗词楹联文章结集出版,在即将付梓的《晚晴居诗文集》序中,原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周祖宣写道:“先生‘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人生态度,志存高远、雅洁脱俗的价值取向,笔耕不辍、勤而弥坚的治学精神,日积月累、斐然成章的学术成果,委实令人钦佩。”“晚晴居”为老人寓所,老人采晚唐诗人李商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中的“晚晴”而得名。这位老人就是第五届、六届贵州省政协委员,毕节学院(原毕节教育学院)副教授、毕节地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乌蒙诗刊》主编盛郁文。4月8日,记者来到诞生过无数佳作的“晚晴居”,在春日阳光的爱抚中,老人和夫人徐正云女士坐在溢满书香的客厅里,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携手走过的人生岁月。一位九旬老人不寻常的人生轨迹在记者眼前浮现:投身革命、播撒进步思想的热血青年;历尽坎坷、饱经磨难依然笑对人生的中年智者;淡泊宁静、为民请命、耕耘文化乐土、努力与时代同行的达观老人。在这位老人的人生画卷中,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风骨,从一定意义上说,他堪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
  向往光明
  1920年12月,盛郁文出生在浙江浦江。1940年,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把浙江大学“赶”到了云贵高原上的名城遵义,浙大国文系的学生盛郁文也随校来到了贵州。1942年从浙大毕业后,盛郁文在云贵高原开始了他与传播进步思想相伴的教书育人生涯。
  大学毕业以后,盛郁文先在平越高中(后改为松涛师范)教书,渊博的学识和敬业精神使他很快赢得了学生的喜爱。1945年2月,盛郁文担任了岑巩中学的校长,他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同年11月因拒绝参加伪国庆集会而被反动当局抓捕入狱,在全校师生的强烈抗议下,由浙江同乡出面担保,他才获释。
  1 9 4 6 年2 月,盛郁文担任了凤冈中学校长。在凤冈中学,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他带领学校师生又一次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7年1月,盛郁文组织该校教导主任杨宛平、教师何瑞尧等12人开展“反饥饿”斗争,免授“精神课”(罢课),因此再次被捕入狱。面对白色恐怖,他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凤飞岗落守成难,纵有弦歌不耐弹/斗米须修三月束,轻衣怎度一春寒/谈红渐觉心头暖,反白无畏刀刃残/十路金笺彤管笔,书盟歃血沥胸肝。青年盛郁文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跃然纸上。后来由于一个在重要部门工作的朋友出面担保,盛郁文才重获自由,他在凤冈中学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2000年凤冈中学举行60周年校庆,特别邀请了盛郁文及夫人参加庆典。2000年10月5日的《凤冈报》这样评价盛校长当年领导的罢课:“全校师生在盛郁文校长的带领下,不畏强权,毅然罢课,虽然盛校长被国民党政府抓捕入狱,但凤冈解放运动的烈火却从此越烧越旺。”
  1948年8月,盛郁文担任惠水中学校长,1949年2月,任赫章中学校长。在赫章,他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师生恋”。当时,赫章中学有一个聪慧的15岁女学生,名叫徐正云,是当地清朝贡生徐宝珊的孙女。盛郁文一到赫章,就去拜访当地的文化名人,其中当然包括徐宝珊先生。才华横溢的盛郁文备受徐宝珊的称赞,而年轻校长的形象也从此定格在了门后那一双少女秀美的明眸里。
  富于戏剧色彩的是,上徐正云就读班级国文课的教师突然病了,而且一病数月,由于请不到合适的代课教师,盛校长只好亲自代课,就这样,隔着讲台,他们成了真正的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年轻的心在相互倾慕中慢慢靠近了。
  但是他们的爱情之路却荆棘密布, 由于徐正云家人的坚决反对, 盛郁文被迫离开了赫章中学, 随后任贵阳立人出版社社长; 徐正云也一气之下,离开了祖父,跑到云南昭通去找自己的父亲,但是两颗相爱的心怎能因外力而分开?!这时新中国成立了,毕节地区领导邀请盛郁文到毕节工作, 他答应了,却先辗转到了云南昭通寻找心上人,其痴心终于感动了徐父。两个年轻人一起来到毕节,盛郁文担任了毕节地区文教视导兼机关干部文校教务主任,徐正云在小学教师进修班学习,1951年,他们喜结连理。
  痴心不改
  为了打碎旧世界,盛郁文曾两度入狱,如今新中国成立了,火热的生活吸引着他,他不仅在提高干部文化水平方面大显身手,而且积极参加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等工作。不料,祸从天降,1954年盛郁文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反革命,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徐正云也因为丈夫辩护而被打成了“右派”。
  屈辱中,盛郁文不断地申诉,可是抗争的结果是被加刑一年半。服刑中,盛郁文依旧想不通:为什么置生死于不顾为之奋斗的新社会反而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各种知识。刑满后,作为就业人员被安排在普安铅矿工作。在铅矿,他背过矿砂,在车间当过记录员,后来主要是教书。1979年,被强加在盛郁文身上的不白之冤终于洗清,他得以平反恢复名誉,一家人终于团聚。
  24年的黄金年华在政治迫害中逝去,盛郁文万分惋惜,但他更深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抓紧分分秒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1981年,盛郁文调到毕节教育学院(当时的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后并入毕节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徐正云也调到了毕节郭家湾管理所工作。在教育学院,盛老师讲授《先秦文学》和《古代韵文》,在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使他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也使他的社会知名度与日俱增。1990年1月,盛郁文晋升为副教授。
  在1982年至1992年的10年间,盛郁文担任了贵州省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他非常珍惜这个参政议政的机会,抓住机遇为民请命。1986年4月,在省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他作了《办好地州市一级教育学院之我见》的发言,提出了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和从外引进师资等加速教育学院发展的有益建议。为了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盛郁文经常与夫人一道深入基层调研。他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威宁自治县的石门乡地处云贵两省四个县的交界处,却不通车,当地群众生活十分不便。在1992年召开的省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盛郁文提交了一份要求在该乡修公路的提案,提案受到高度重视,不久,石门乡一条由地县乡共同投资、长为13公里的公路修通。
  耕耘乐土
  1995年,盛老师从毕节教育学院的教学岗位上退下来,这时他已75岁,但是他最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仿佛为了“抢”回被剥夺了的工作时间,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搜集整理文化成果、著书立说、发现和培育文学新人的工作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知识素养,谦逊豁达、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使他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敬重。在毕节地区,诗词创作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诗词之乡”、“诗词校园”的创建方兴未艾,甚至连老农都诗兴大发,确实可喜可贺;然而这种繁荣与盛老师多年来的诲人不倦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是他牵着那些初学创作者的手,翻过一座座山、蹚过一条条河、跨过一道道坎,逐渐领悟到了诗词创作的真谛和快乐。
  1987年,毕节地区老年大学首届招生,慕名请盛老师教授文学课,这样,盛老师和老同志们有了接触。也就是在这一年,随着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一个“振兴中华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的响亮口号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兴起了“诗词热”。在一批热爱诗词创作、富有远见的老同志的倡议和奔走下,1988年,得到了地委、行署的支持,乌蒙诗社成立,1989年,毕节地区诗词楹联学会成立,并决定创办文学季刊——《乌蒙诗刊》。当时还在教育学院执教的盛老师,出任诗社和学会的业务领导,并众望所归,担任《乌蒙诗刊》主编,从此,《乌蒙诗刊》成为盛老师生命的一部分,20年过去了,《乌蒙诗刊》从“呱呱坠地”到已经出刊81期,盛老师始终精心呵护着她,从未稍离。
  《乌蒙诗刊》创刊以后,由于盛老师对初学创作者的精心扶持,来稿很踊跃,但是很多作者连律诗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掌握,稿件中平仄错误很多,改稿很费力。盛老师却坚持认为,只要能提笔进行诗词创作,就应当鼓励,如果能通过修改,使作品刊发,对作者更是莫大的鼓励,因此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修改。有时为了推敲一首诗的用字,盛老师通宵达旦,不眠不休;有时为了调整诗的平仄,他忘了吃饭,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一期杂志就有300多首诗词。盛老师曾饱尝铁窗之苦,身体本来就虚弱,如今又无限制地透支体力,夫人徐正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主动帮盛老师誊抄诗稿、设计版式和校对,这样,盛老师的负荷相对减轻了,两人配合十分默契。从第2期开始,徐老师正式参加了《乌蒙诗刊》的编辑并承担了编务工作。2004年,徐老师当选为乌蒙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为了节约邮寄费,把有限的办刊经费用在刀刃上,每一期杂志印出后,他们夫妇俩都要提着书给城区内的单位、作者及社员送去,由于手提着实在太重,徐老师就准备了一个小背篓,背着书去发。在他们夫妇的精心呵护和诗社同仁的共同努力,在历任地区领导李效敬、禄文斌、姜延虎、周长琦、杨兴举、周祖宣等的支持关心下,《乌蒙诗刊》已经长到了20岁。在中华诗词学会年会上,《乌蒙诗刊》以其较高的质量和品味,被评为贵州诗刊中的第一名。已故北京诗词学会前会长沙地先生称《乌蒙诗刊》为“一流的刊物”,作者和读者群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在“诗友求声”栏目中,我们还可以读到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作品。
  魅力晚晴
  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生命从80岁开始!盛郁文先生晚年的人生是那样的魅力四射,仿佛为了把青年时代被剥夺的工作时间“抢”回来,他争分夺秒,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对生命价值的探寻令人肃然起敬。
  除主编《乌蒙诗刊》外,盛老师还致力于毕节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抢救、搜集、整理及打磨工作。从1995年至今,盛老师已编辑出版了14本图书,第15本——为纪念90寿辰,与夫人合著的《晚晴居诗文集》已经付印,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他毫不为过。
  盛老师虽然不是毕节人,但是他已经把毕节当成了他心灵的故乡。在发掘整理文化遗迹的过程中,盛老师惊喜地发现:毕节虽地处黔西北边陲,但自古不乏文人达士。至明朝初年,彝族领袖奢香年仅18岁就通晓诗文,擅长诗、联,后来代其夫承职宣慰使,积极推广汉文化。明清时代,毕节诗社云集、诗人辈出。1993年起,盛老师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注评晚清黔西北女诗人周婉如遗著,其中引用诗词达404首之多,经盛老师点评的周婉如作品集《吟秋山馆诗钞》1995年底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底,经盛老师勘、编的又一晚清黔西北女诗人陈枕云作品集《滴碎愁心集》出版,该书被称为《吟秋山馆诗钞》的姊妹篇。1996年、1998年由盛老师任副主编和责任编辑的《乌蒙诗词楹联选》第一集、第二集分别推出;2001年,盛老师的个人专著《诗词曲格律例释》出版,这是他几十年研究的成果,对文学爱好者创作和鉴赏诗词大有裨益;2002年,盛老师任贵州省大中专学生诗词大赛毕节赛区组委会副主任兼评委组长,他又与诗词界同仁一起将择优评选出的作品付梓成书,取名《诗苑新秀》(此后又推出了两集);2002年,盛老师任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的《中国对联集成•贵州毕节卷》(上、下卷)出版……
  盛老师始终关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为了推介毕节的旅游资源,在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支持配合下,盛老师牵头,面向全国征集吟咏织金洞的诗词楹联作品,并组织评选出优秀之作,还亲自把关、精心修改,从落选作品中“抢救”出一些诗词,再从此前编辑的《毕节地区风景名胜诗词选》中遴选出一些相关的优秀作品,编辑成了《诗文吟咏织金洞》一书,该书2005年9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到织金洞风景区观光的旅客,对此书爱不释手。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国的游客还把该书带回国内,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进行陈列。
  盛老师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在他与夫人合著的《晚晴居诗文集》中,汶川地震、百年奥运、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等重大事件都有所反映。盛老师是浙江人,在他的诗句中不仅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沉之爱,同样表达了对第二故乡黔西北的缱绻之情,“买棹东归岂是休?杭州不老老黔州”的诗句使我们触摸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在中共毕节地委机关刊物《毕节试验区》创刊一周年之际,老人欣然命笔:“欲把花枝比笔枝,笔酣花艳两相宜。吐虹解语看今日,正是春光烂漫时。”表达了对杂志的祝愿。
  (采访后记:1996年以来,记者已经四次采访盛郁文先生,2003年的采访报道《让心灵的天空更高远》被收入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神州大地毕节人》<续集>一书。每一次采访,记者都深切地感到是一次学习和心灵净化的过程,这一次更是如此。在盛老师的90寿辰就要到来之际,希望这篇报道能成为杂志社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他。在采访过程中毕节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刘衍奎给予记者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1楼] 网友清风,于2009/8/19 16:04:00发表:
知识分子的楷模!
[2楼] 网友华为,于2009/11/19 22:48:59发表:
泰斗,十足的泰斗! 希望老人寿比南山。
[3楼] 网友宋波,于2014/3/14 18:50:47发表:
很感动,我也是毕节人,感谢老师所付出的一切,祝健康长寿!!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