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静谧绽放在乌蒙大地
静谧绽放在乌蒙大地
作者:本刊记者 刘广琴  发布日期:2009/4/17 阅读次数:
因爱我中华而深深地爱着试验区这片土地
到深圳联系帮扶事宜
  陈晓英,1969年毕业于重庆医学院,1973年响应党的“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基层、面向工矿)的号召来到毕节。在乌蒙山区这片土地上,她曾在医院、卫校、卫生局、地区政协等单位工作过,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乌蒙山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试验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9年,她作为毕节最先加入九三学社的七人之一,始终积极主动热心于社务工作。1997年任主委以来,她团结和带领全体社员努力完成九三学社中央、九三学社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并积极投身于毕节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她所带领的支社和个人先后八次获得九三学社中央、九三学社省委的奖励。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近一年的时间了,但那些伤痛,那些感人的记忆仍旧留在人们的心中。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她不离不弃,给灾区人民煮粥、送饼;她发挥医学专长,协助医生救治伤员;用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为灾区人民进行心理疏导。为此,她被九三学社中央表彰为“九三学社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在德阳的那段日子,感动和震撼融入了她的血液里,纵然时光流逝,也难以忘怀。她用亲身经历和感受发表的《我们在一起——5•12在德阳的日子》一文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把青春献给山区
  1973年,从重庆来到乌蒙山区的陈晓英被这片土地的美丽和质朴深深地吸引了,这一来,她便在这里扎下了根。细细数来,已有几十年的光阴,她把青春奉献给了她深爱的这片土地。毕节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乌蒙山区,陈晓英先后在地区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13年、在地区卫校任妇产科教师6年、在地区卫生局任副局长5年、在地区政协工委任副主任10年。在所工作过的部门,她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每一天都是平凡的,迈出的每一步也都是踏踏实实的。”回首过去的日子,陈晓英作了一个很中肯的自我评价。在地区医院,她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认真对待每一次手术。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真诚称赞。作为白衣天使,她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数以千计的新生命在她手中诞生、患者在她手中得以康复,数以百计的危重孕产妇在她手中转危为安,数千例的计划生育手术在她手中万无一失地完成。出色的工作表现使她多次荣获地区“三八红旗手”、贵州省“女能人”等称号。如今,尽管她早已不在医疗岗位上,但很多“老朋友”还是习惯亲切地称她“陈大夫”;在卫校任教期间,她认真备课的作风,教学的生动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在1992年全省15所中等卫校进行“妇产科学”统考中,荣获全省第一名,并多次被评为省、地优秀教师;在地区卫生局,她为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和全区妇女儿童的健康竭尽全力,亲手创建了全省第一家地区级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爱婴医院”。毕节地区成为全省创建“爱婴医院”最多的地区。由于成绩突出,1996年10月,她被评为“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在地区政协工委,陈晓英主要联系智力支边和计划生育工作。她积极主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各民主党派省委以及各县(市)智力支边办联系,努力做好联系、组织、协调、服务等工作,为当地进行人员培训,引进项目、资金,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争取社会各界为支边扶贫点办好事、办实事。同时,发挥从事卫生、计生工作20多年的特长和优势,为加快我区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步伐,为提高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震发生时,她不离不弃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将近一年,说起那段在德阳的日子,陈晓英依旧泪眼朦胧。
  2008年的5月8日,陈晓英和丈夫靳心原终于有空回德阳老家看一看了。她准备先到德阳、彭州,之后到成都、重庆,计划行程近2个月。8日晚上8点到德阳,夜幕降临的德阳市街头,灯火辉煌,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谁也不曾料想,灾难会降临在这片土地上。”陈晓英沉重地说。
  5月12日上午,陈晓英和亲友兴致盎然地游览了德阳市内著名的风景区“东湖山公园”。当天气候十分炎热,下午2时15分左右,还沉浸在公园美景里的她回到家中稍稍休息后,天突然变得昏暗起来,紧随着是从天而降的低沉的轰鸣声,夹杂着如下雨般的哗哗声滚滚而来。“当时还正暗自庆幸在大雨之前回到家。抬头一看,天上并没有下雨,却强烈地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在不停地剧烈摇晃,想要站稳都十分困难。等回过神来,我意识到发生地震了,便大声呼喊‘地震了,快跑!’”当和家人跌跌撞撞跑到院子时,街上已经占满了惊恐不安的人们,有人还在议论楼上的电视机都砸到了地上,鱼缸也倒了,花盆也摔在地上了……此时一阵接着一阵的余震还在持续不断,让人心惊肉跳。突然有人高喊:停电了,水也断了,煤气没有了,电话也打不通了,这在大家已经十分恐惧的心里又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老天爷不要再震了,再震房子就要垮了。”陈晓英不断地默默祈祷。同时,她又在担心震中在哪里,震中的人们损失该有多惨重啊!大约1小时后,有消息传来,地震中心在四川汶川,这让她才稍稍落下的心,又为那里人们的安危悬了起来。惊魂未定的人们开始搬凳子、被子、桌子及生活必需品,纷纷到街对面已经拆迁的一所小学院内搭起帐篷。晚上又闷又热,大家吃着干粮,喝着矿泉水,完全不见往日的欢声笑语。半夜下起了大雨,大风把临时帐篷吹得东摇西晃。帐篷开始漏雨,大家在帐篷内打着伞。“身上的衣服和鞋都湿了,伴着不时一阵阵袭来的余震,大家艰难地熬过了地震后第一个恐怖的漫漫长夜。”陈晓英细述着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你回去吧,贵州安全,不必在这里担惊受怕。”这是在德阳的亲戚和好心人对陈晓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陈晓英一次次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在内心深处,她告诉自己,国难之时,岂能一走了之,危难时刻离开,一辈子都会感到不安。自己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更要和共产党一起并肩作战、抗震救灾,把“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来。
  在募捐点捐款后,陈晓英觉得还应该直接为灾区人民办点实事。看到失去家园的灾区人民饥饿、恐惧的表情,她组织起家人和朋友加入“志愿者”行列,开始了为受灾群众及伤员送饭和做心理疏导的工作。她用两辆系上红丝带的“爱心小车”,装上炒菜、几大锅稀饭和数百个饼子,送到来自绵竹、汉旺、什邡等上千受灾群众集中居住的安置地,送到正在德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伤员手中。见医护人员忙不过来,刚送完饭菜的她成了没穿白大褂的“医生”,在病房里忙开了。父老乡亲端着热腾腾的饭菜,连声说:“好久没吃上这么好吃的饭了,你们真是在做好事善事,在积德啊。”“真是感谢热心的贵州人民……”每每听到这些真诚质朴的话语,陈晓英流下了滚烫的泪水。在医院,头上、手上、脚上、身上缠着绷带的乡亲们,哭着诉说他们痛失亲人、痛失家园的伤悲。这时陈晓英强忍着眼泪告诉他们:“有党中央,有国务院,你们放心,安心养伤。在这场灾难中,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有你们自己的奋力自救,只要我们精神不垮,我们就一定会用我们自己的双手重建美好的家园。”灾民在她一次次的安慰和鼓舞中,渐渐停止了哭泣,开始平静下来思考灾后重建家园的问题。
  时间可以冲淡记忆,时间也可以沉淀记忆。面对这场灾难,亲临一线的陈晓英有着太多的感动和震撼:“总有一种感情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共同面对,总有一种信念让我们坚强向前,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扎根基层,迈出坚实步伐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是革命老区、资源大区,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的由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帮扶的试验区。
  1999年,毕节试验区举行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时,毕节地区八县市中,有七个县市有民主党派中央联系帮扶,而威宁自治县却没有。为了更好地完善对试验区的帮扶工作,为了让九三学社在毕节试验区工作中能有一个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平台,1999年5月,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来毕节参加试验区1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在征得毕节地委同意后,由陈晓英代起草,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黄其兴递交了《中共贵州省毕节地委统战部、贵州省毕节地区智力支边办、九三学社贵州省委直属毕节支社关于请求九三中央、九三省委将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作为智力支边联系点参与试验区工作的报告》。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同年9月17日,九三学社中央科技服务中心以14号文件复函“同意把威宁县作为我社对毕节试验区支边扶贫工作的重点联系县”。自此,毕节试验区的八个县市都有了民主党派中央的帮扶。自2000年以来,九三学社中央、九三学社省委的领导、专家多次到威宁视察、讲学、义诊;九三学社中央出资,为当地修建了十所生态卫生示范厕所;为扩建内昆铁路威宁站,由九三学社中央牵头,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全国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办公室共同致函铁道部,争取了建设资金600余万元;九三学社贵州省委促成威宁县医院与贵阳医学院结为姊妹医院、邀请省直各部门与威宁县委、政府共商发展事宜等等。近年来,九三学社中央、九三学社省委为威宁引进资金、培养人才办了许多实事。2004年11月11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率领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到威宁,与当地党委和政府共商威宁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受到了威宁县委、政府和全县100多万人民的热情欢迎和衷心感谢。说起那些自己参与的工作,陈晓英恬淡地微笑着说:“付出的每一份辛劳都是值得的,取得的工作业绩也是令人欣慰的。”为了充分发挥由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九三学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面广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威宁县的工作,2005年初,陈晓英给九三学社中央写了一封《关于切实发挥参政党作用、大力推进国家级毕节试验区建设、向社中央的三点建议》的信,得到九三学社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在3月收到九三学社中央的复函。复函中表示准备从“以科学发展观协助威宁制定好‘十一五’规划、开展专家咨询、推动威宁草海的治理、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帮助引进项目资金、为威宁的发展牵线搭桥办实事”等方面加大对威宁的帮扶力度。为了落实好九三学社中央“复函”的工作意见,陈晓英亲自带领九三学社社员和地区智力支边办的工作人员深入威宁的九个部门进行调研,并向九三学社中央书面反馈了有价值的调研情况,为九三学社中央到威宁帮扶提前作好了相应的对接工作。同年6月,她陪同时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的洪绂曾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到威宁调研帮扶。“这样的调研帮扶达到了沟通信息、取得共识、加强合作、落实措施的目的。”陈晓英深有体会地说。
  在陈晓英的记忆中,毕节支社与九三学社深圳市委结为帮扶对子的过程同样难以忘怀。为贯彻好、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发挥九三学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为加快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构建和谐毕节出力,2005年8月,陈晓英给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写了《关于申请九三学社贵州省直属毕节支社与九三学社深圳市委结为帮扶对子的报告》,得到了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主委姚志彬和九三学社深圳市委的高度重视。“11月便得到了九三学社深圳市委的复函,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回应。‘穷在深山无人问’变成了‘穷在深山有人问’,这真的是很难得的。”陈晓英感动地说。
  2006年2月下旬,陈晓英前往深圳,就今后的帮扶工作与九三学社深圳市委进行座谈、交流、协商,九三学社深圳市委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座谈会在热烈、诚挚、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取得了共识和实质性成果。对毕节的帮扶工作,双方同意本着“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开展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合作交流。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的模范职业院校,毕节学院可派员到深圳考察、学习、培训。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可以为毕节地、县妇幼保健卫生人员免费提供培训和进修,可以对地、县医疗卫生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可派出相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毕节对新开发区的方案进行审定和论证等等。
  “九三学社毕节支社与九三学社深圳市委帮扶关系的建立,为两地紧紧围绕‘发展’这一要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平台。”陈晓英高兴地说。
  在九三学社毕节支社工作期间,她代表支社向地委主动请缨,要求把大方县六龙镇长坡村和大方县响水乡作为毕节支社的扶贫联系点,为全区脱贫奔小康出一份力。毕节地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脱贫致富。她常常带领社员到各县市调研,并撰写了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在“非典”期间,她组织支社成员编印“防治‘非典’基本知识”、“‘非典’常见问题的解答”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发放“预防‘非典’追求健康”、“非典型肺炎自我防范”等宣传资料500余份,组织社员到城区、农村宣讲。
  正是这种扎根基层、求真务实的精神赢得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由衷的称赞:“我愿意谈一谈关于追求永恒的问题,我们的价值是体现在努力过程当中的,艰苦扎实地工作,总会得到社会和人民的认可。陈晓英同志是与我同龄的人,大家都在‘文革’年代从医学院毕业,都分配在西部的农村工作。我后来考上研究生到了北京,再后来当了院士,现在又当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而陈晓英同志则留在毕节地区,勤勤恳恳地为当地人民服务。我们现在的职务不一样,可能在不少方面和场合还有很大的差别,但我想几十年过去后,人们记得的是什么?如果我不努力,可能大家根本记不得你是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但是我相信毕节的老百姓会记得陈晓英大夫。”这是对陈晓英在基层三十多年默默无闻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最高奖励。也正是这样的肯定和鼓励不断鼓舞着她前进。
[1楼] 网友左朝阳,于2010/10/21 21:39:40发表:
我们毕节的父老乡亲 兄弟姐妹们,为我们美好家园建设加油!相信今后的毕节更加美好!!!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