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 卫生健康 >> 爱心在这里闪光
爱心在这里闪光
作者:本刊记者 杨 超 实习记者 龙 翔  发布日期:2009/3/20 阅读次数:
  “爱心”曾经被这所小学用以冠名。位于织金城北的这所曾经连“私立”都算不上的居无定所的小学风雨中一路走来,在校生规模从1995年建校之初的125人发展到现在的近1400人,“爱心”是她迅速成长的力量之源和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在这里,“爱心”来源于73岁的老校长谢臻嵩、68岁的副校长谌洪芬以及建校之初还是小姑娘并且一直坚守到现在的没有真正教师名分的十多名教师,正是在他们无私的付出中,大量农民工子女、贫困学童、孤残儿童、失学辍学孩子找到了成长历程中应有的温暖……
  如今,在织金县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有了自己新的教学大楼,爱心小学也被正式更名为织金七小。校名变了,办学条件变了,没有变的,是爱心。
  与利益的较量中,爱心胜出
  爱心与利益难于相融,利益的角逐中难有爱心闪现,而爱心的奉献中如果参杂了利益的驱动,就会显得卑下⋯⋯
  织金,这是一个山水灵动的县城,在群山环抱中,一条小河穿城而过,山的伟岸坚毅、水的温顺柔美,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组合——山山水水呈现出质朴与秀气,透露着活力与生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也正是在这段时期,织金县城人口迅速增多。农民工的涌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他们的子女进不了县城的学校读书,许多农民工的孩子辍学在家,游荡街头。
  1995年,周齐全、李德生等一些退休老同志看到这种情况后,积极奔走,多方努力,于当年8月办起了一所小学,取名为实验小学。
  万事开头难,新成立的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学校没有教室,通过多方协调,借得县烟酒公司库房作为教室;没有课桌凳,就七拼八凑到处找;没有教师,就聘用了十多名教师来上课。学校一开始只有100多名学生,老师们的工资全靠学校自筹,一个月只有几十元钱。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离家较远,这点钱除了车费和早餐费就所剩无几了,但凭着对贫困学生们的一片爱心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与激情,老师们坚守下来了。
  但在建校之初,最困难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在办学方向上的分歧。建校之初,学校的筹建创办者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想把学校建成纯粹意义上的私立学校。毕竟国家的投入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增长,这种情况下,有社会资金投入,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既然要有社会资金投入,就应按照私立学校的运作规则,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保证学校能够有长远的发展,使更多的孩子能有机会入学读书。另一种意见认为,办学的初衷是因为看到有许多农民工子女不能入学读书,而这部分人本身就是弱势群体,赚谁的钱也不能赚他们的血汗钱呐。更何况,许多贫困孩子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你收学杂费他就读不起了,不收吧,以利益驱动为主的私立学校怎么办得下去?
  由于倡议创办学校的许多退休老同志自己未从事过教育工作,就请刚退休的织金四中校长谢臻嵩来任校长。谢臻嵩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旗帜鲜明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要自己任校长,学校就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只能办成一所爱心学校。
  在与利益的较量中,爱心最后胜出,一些办学理念与此不同的人退出,谢臻嵩、谌洪芬等14名老师成为了支撑学校继续运转的支柱力量。后来,学校干脆更名为“爱心小学”,并逐渐从建校之初的仅125名学生发展到现在有25个班近1400名学生。
  2005年,在了解到学校的一些情况后,织金县领导和县教育部门负责人到学校现场办公,解决学校教学大楼的建设问题。2006年底,在城北边缘的星秀村人影山脚,新的教学大楼落成,12月15日,爱心小学迁入新大楼,并正式更名为“织金县第七小学”,学校逐渐纳入公办学校的管理范围。
  爱心的可贵,不仅见于平凡与琐碎,还在于长期的坚守
  也许,你有较强的实力,能捐个3、5千万资助社会公益事业,这当然是很有爱心,并且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也许你力量很弱小,只能给贫困的孩子几角钱让他买个小馒头吃,这依然是爱心,依然应得到社会的尊重。爱心是一种态度,不以奉献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正如一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心小学”,多么美好的名字!“爱心小学”,她是如此的名至实归……
  “面对全体弱势群体,不排斥弱智残疾儿童,为他们奉献一片爱心。”这是学校的办学宗旨。“爱心小学”(即现织金七小)从成立之日起,爱心在这里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农民工子女、贫困家庭的孩子、残疾儿童、孤儿以及因调皮捣蛋从其它学校流失出来的孩子,刚开始能收书学费的时候,学校都是以最低的标准来收取。即便是如此,也仍然有许多孩子交不起书学费,学校就免收了,给他们借来课本让他们能进校读书。由于学校的收费既低且少,老师们的工资一直都非常低,而且在假期中学生放假,老师们没有上课,工资就没有了。但老师们没有计较这些,还自己掏钱为家境贫困的孩子买作业本和笔,让孩子们能安心学习。老师们还用自己节约下来的钱添置课桌凳,尽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其他像给孩子们送油送肉、送衣送被,带孩子们到家里吃饭等,就是家常便饭了。
  “这里的学生家庭贫困,基础大多都很差,教起来非常吃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根本就上不好课,更不要说长期坚持。”对于工作的难度,老师们有足够的认识。学校还请来了一些退休的老教师,这些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使年轻教师不仅能正常应对教学,而且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很多调皮的学生经过教育后有很大提高,并以较好的成绩考入初中。
  有一位姓熊的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他与奶奶住在一起,因贪玩不爱学习从其它学校流失,在社会上游荡。在听说爱心小学招收贫困家庭的孩子后,80多岁的奶奶把他送来了。刚来学校的时候,他还戴着两个大耳环。在学校老师们耐心细致的教育下,这名学生改掉了坏毛病,学习成绩很快提高,并在2008升入了初中。
  有一个家住该县龙场镇姓韩的孩子家境非常贫困,父亲把他带进城里,父亲每天外出拾废品,卖得钱后就买酒喝,无家可归的孩子跟伯母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看到孩子无学可上,伯母既着急难过又无可奈何,听人说有个学校可以收贫困家庭的孩子,伯母急忙把孩子送来。在学校,孩子感受到了在家里没有的温暖——老师们有的送被子、床单,有的送油送肉。过年了,老校长谢臻嵩还送去了腊肉。住棚屋的还有其他拾废品的孩子,老校长说:“肉也不多,煮了大家一起吃吧。”面对学校和老师们的关爱,这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非常努力。“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
  在织金城北的城乡结合地带有一姓林的人家,父母违法锒铛入狱,三兄妹成天在街头游荡。残疾的爷爷看到孩子们无人照看,没有学上,就把孩子们送到爱心小学。学校接收了三兄妹,不仅没有收取书学费,还给他们找来课本、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如今三兄妹中的两个哥哥已经升入了中学。
  在爱心小学,老师们保留着一个很好的传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家访和搞社会调查,寻找在社会上游荡的贫困失学儿童,劝说他们到学校读书。在老师们的帮助下,许多孩子进入了教室,读书、识字,学到了文化知识,有的已经升入了中学。
  在一次家访过程中,学校的老师了解到:在绮陌乡的一个村寨里有一户姓叶的人家,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三个小男孩的父亲长年生病。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了,由于家境贫困,三个孩子没法去读书。新学期开学了,学校老师上门去作动员,全免书学费,让三个孩子到学校读书。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6岁,还在读学前班。13岁的哥哥带着两个弟弟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找了个住处,还给别人家租了地种菜卖。“他们在新翻的地里撒上萝卜菜籽,萝卜菜长得快,也不用怎么打理,待菜长大些就拔去卖……有时在街上遇到他们三兄弟用小推车拖着菜叫卖,老大在前面拉,两个弟弟在后面推。遇到下雨天就是泥一身水一身的,看着都心疼!”老师们尽力去帮助这三个孩子,给他们送新书包、衣服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提起这些,老校长谢臻嵩感慨地说:“很多孩子其实并没有认识到学习对他们自己会有多重要,他们几乎只是因为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才来读书的。”
  是啊,在爱心的感召下,调皮捣蛋的孩子改掉了坏毛病,成绩落后的学生会努力用功。连残疾儿童、聋哑儿童、智障儿童也被家长送来了,学校没有拒绝这些孩子,经过耐心的教育,他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还有已外出打工,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又回来读书的十七、八岁的大姑娘……
  爱心小学的办学情况渐渐在社会上传开,社会各界被学校的爱心所感动,纷纷加入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来。县建筑一公司有3人捐资为学校1000多名学生一人买了一套服装;县新华书店送来了办公用品;县检察院送来了办公桌椅、绿化树,还派干警来给学生们上法制课……
  爱心,也需要呵护
  爱心,就是在别人有需要时伸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手。奉献爱心不为获得回报,不为获得别人尊重。但我们依然敬重爱心善举,这种敬重,几乎就是源自于人的本能。
  爱心小学如今已更名为织金七小,原先爱心小学的老师们全部都留校任教。但老师们的身份比较难定——既不是聘用,也不是代课,更不是公办。身份难定,工资也就没有任何的来源——原先叫爱心小学时,学校可以收取一些学杂费,虽然少,但总能付给些工资。现在纳入公办学校的管理轨道,不能收取学杂费,由财政统一拨给公生经费,按规定,公生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办公费用,不能用于开支教师工资,这些老师们的工资就没有任何着落了。老师们原先的工资收入还不及公办教师的一半,这点钱不要说养家,连养自己都困难——许多老师还靠父母资助零花钱呢——现在连这点收入都没有了着落。在1995年爱心小学(当时还叫实验小学)成立之初,高卫中还只是个20出头的女孩子,她从织金县职业中学幼师班毕业后进入了爱心小学,这一待就是14年。这十多年中,学校的学生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工作量也越来越大,高卫中和其他老师一样,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家要备课、批改作业,还要抽其它时间去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生们的基础差,情况复杂,我们老师又少,上完课大家都要留在学校,维持秩序,化解矛盾,保证学生们的安全。”以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么多年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老师们的确是很尽心尽力的。繁重的工作之下,不要说做其他的事情了,就连谈恋爱的时间也都难挤出,高卫中至今连家都没有成,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已经退休,他们都认为我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很支持。我们工资少,每个月父母都要给零花钱。”
  和高卫中老师一样,学校的许多老师也都是在父母或家庭的支持下从事这份工作的。“虽然我们收入很低,但看到这些家境贫困的孩子们能有个地方快快乐乐的读书、成长,自己也就感到很幸福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