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治水水秀治山山青
治水水秀 治山山青
作者: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禄文斌  发布日期:2009/3/20 阅读次数:
  青山绿水在过去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经过30年不懈的努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青山绿水的美好河山已经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治水水秀
  治水首先要治住洪水,在贵州,治洪的关键是治住山洪。治山洪要斩头去尾,上堵下疏,拦洪于山,蓄水于窖,改肥于土,疏通于坝。在治理洪水的措施上,一般只提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这些措施都是对的,但只能减轻洪水危害,不能完全解决洪水下泄问题。如果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灾害在哪里发生就在哪里治水,那是治不好的,祸害照样存在。俗话说:“治水不治源,等于白花钱;治下不治上,等于活上当。”一针见血地说明治洪失败的症结所在。
  八十年代初,我的家乡威宁自治县玉龙乡由于植被破坏严重,一到雨季,山洪暴发,泥沙俱下,势不可挡,把山沟两边的果树、柳树连根拔起,有的被冲走,有的被冲倒。山沟两岸的坡耕地泥石流下滑,泥土被洪水冲走,两岸肥田沃土到处是大裂口,人们被迫搬家。当时,我找当地的书记商量,用谷坊治理的方法,从源头治起。他们3个月时间只用了30万元就治理了上百条山水沟、五条洪沟、两条破沟,沟两边的树长起来了,要搬家的人也不搬了。七十年代末织金县的大戛坝子,山洪暴发,千亩粮田毁于一旦,全部泥土淤积成为一个大沙坝,当时的县委书记调集数千人把坝子的沟渠全部疏通,并在坝子的上游修防洪库,千亩粮田很快又全部恢复,至今30年过去了,坝子安全,庄稼茂盛。实践证明,洪水是可以治住的,关键就是要从源头治起。
  山有山路,水有水路。洪水的形成有它的规律性,可分为三级,也就是三种沟,即山水沟、洪水沟、破沟。这三种沟就是洪水的路,只要把这三种沟治住,洪水也就治住了。
  第一,治住山洪水先要用谷坊。
  山水沟是洪水源头的小水沟,水流量很小,用土克水的办法就可以治住。在坡耕地上面用坡改梯拦水,用土山塘拦山水,不铲草皮灰,不挖排水沟,总之,不让水往下流,在坡上堵住洪水的源头,在山水沟里用石头砌一尺高的谷坊也可堵住。在山水沟里无论是小谷坊还是挖拦洪塘,都要在10到20米的地方挖一个塘或砌一个谷坊,这叫层层拦防,万无一失。
  洪水沟治理,要在洪沟里打谷坊。谷坊高一至两米,墙体厚2.5尺左右。搞这种谷坊要清基,底部深一尺左右,沟边两面墙体要挺进一尺左右。必须要用水泥、沙浆、石块或砖头砌牢固,使洪水冲不动。一般距离100至200米打一道,洪沟不长的只需一两道就可以了,洪沟长的可多打几道。
  破沟治理,要在山坡里面打大型的弓形谷坊。墙高3至4米,墙体厚1至1.5米。清基底部深一尺五左右,沟两边挖进一尺五左右,用水泥、沙浆、石块或砖砌牢固。距离500至1000米左右打一道。实际上这种谷坊就是小型水库。往往洪水多的地方又是缺水多的地方,在接近耕地水库里的水可以用来浇秧苗,用作牲畜饮水。
  第二、蓄洪入窖变害为利。
  拦洪蓄水最好的是水窖,比水库安全又节约钱。要在洪水沟、破沟旁边10米以外适当的地方建水窖,根据水流量的大小来确定水窖容量的多少,一般洪水沟为50至200方,破沟500至2000方。水窖要选择在缓坡地段,要修成圆形状,墙体要用水泥、沙浆、块石或砖砌牢固,再用水泥沙浆糊墙体,一定要保证不漏水。要在引水入窖的沟边建一个沉沙池,减少泥沙进入水窖,还要在引水口处安装上竹篱笆或铁丝网,防止杂物进入水窖。饮用水管可牵到农户家或农田里,农户多的地方可再打子窖或水窖群搞长藤结瓜。岩溶山区的特点是雨天到处洪水泛滥,到冬春天就一滴水都没有,全部从洪沟里和溶洞里流走,有大半年时间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水窖就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水窖引入的水虽然比较混浊,但只要进入水窖一两个月就会澄清,埋在山里头的水密封降氧后没有大肠杆菌,饮用起来很安全。我在毕节地区工作时,当时的水利部长钱正英来毕节检查工作,我请他到毕节县青场区青松村去看那里的水窖。这个村是典型的岩溶山区村,原来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自从修好水窖后,三年多来从未缺过水,而且水窖是各家各户的,管得很好,饮用水安全卫生,群众十分满意。钱部长检查后说:“看来水窖是解决岩溶山区人畜饮水的好办法。”
  第三、要进行耕制改革。
  现在的坡耕地上,还采取直耕、翻耕等耕作方法,在耕地上面挖拦山沟、排洪沟、铲草皮灰,砍掉小灌木林、刺生林。有些地方在搞坡改梯时,不是把山水拦断,而是开口让山水往下流,造成年复一年的泥土被水冲走,形成坡耕地上的慢性病,也给下游造成洪水灾害。这种耕作制度必须改革,要改直耕为横耕,改翻耕为免耕,改挖拦山沟为堵断拦山沟。改变坡耕地上的耕作习惯是一场革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大事来办,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下决心把坡耕地上的慢性病冶好。
  要推广横坡聚垄耕作法,这种方法既解决了直耕又解决了翻耕。具体办法是,在立秋前后把绿肥种在坡耕地的农作物间,等庄稼收完后绿肥就遍地覆盖,像地毯一样铺在坡耕地上面,它既保土,又保持水分,调节气候。到春天要栽种时用营养袋把苗育好,绿肥成熟后,在坡耕地上横坡开沟,深挖一尺到一尺五寸左右,再把绿肥草全部埋进沟里,从两面铲土把沟里绿肥埋好起垄。垄在坡耕地上面突起条条小坎,把营养袋育好的苗规范移栽在垄坎两边,再加上地膜覆盖后既可保水又可保肥。聚垄耕作法既可起到保水防干旱作用,又能防止洪水往坡下流,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第四,工程造成的洪水一定要拦断在坡上。无论是修铁路、公路、开矿山,还是修建房屋都会造成洪水往下流的问题。应确定一个原则:“谁搞工程造成的洪水往下流,谁就负责治理”。凡是有洪水的地方,都必须把洪水拦断在山上,下游才不会洪水泛滥。
  治山山青
  近年来,国家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措施保护生态,取得了显著成效,既减轻洪涝灾害,农民也得到一定实惠。但是许多地方光山秃岭仍然存在,洪涝灾害仍不断危害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绿化造林,治洪治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些地方之所以多年治山山不青,治水水不秀,失败的教训在于,治山治水的方法不科学,管理不严格,资金不足,林权林界不清,以及农民燃料短缺问题没有妥善处理好。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基本要求是: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治水一山成功一山。
  第一、摸清家底,绘制蓝图,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要采用土壤普查的方法,派出专业人员,一个流域一个山系逐个排查,弄清情况,并固定在图纸上。制图要准确无误,要把荒山、林场、封山育林、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地、草场、坡耕地的面积、界线,以及各地州市县界,都要全部查清,建立档案。
  第二、搞好规划,综合治理。
  规划最好是按水系流域进行,如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再分乌江流域、清水江流域、南北盘江流域等。规划要把植树造林面积、治洪面积落实到单位和流域区的地州市县,按任务大小规定三年、五年、十年完成,再把配套资金也随着治理的任务分期落实下去。规划落实任务要把单位落实好——属于国有林场的就以林场为单位落实治洪任务、天然林保护林地由林业部门落实治洪任务,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地由乡镇负责完成治洪任务,牧场就由牧场负责治洪任务,经果林由经果林场负责完成治洪任务,坡耕地上的治洪任务要落实到有关乡镇。
  第三、投资要到位。
  投资要按照“造林一片、成活一片、绿化一片”和“治洪一坡、成功一坡”的要求来筹集资金。资金主要由政府和职能部门出面来筹集,资金筹集的金额要满足治山治水的需要。筹资应多方进行,分期筹集分期使用。筹资的方式有国家绿化造林投资;治洪任务的投资;银行贷款投资政府贴息;企业投资企业承包、企业管理;个人承包或单位、企业承包分为工程承包和经营承包两种。工程承包治理面积、治理任务落实到合同上,就可分期向承包人拨款,可分为工程起动育苗期下拨4 0%的款;育苗移栽期拨2 0%,育林治洪期,只要造林的成活率为95%以上,长到二尺到一米高,洪沟、破沟拦断,就可下拨40%的款;工程任务完成了,经过国家职能部门验收合格,就可交国家职能部门管理。
  经营承包单位或个人可按工程承包的办法拨款补助,达到工程验收合格,就由经营承包单位或个人经营,要在国家管理部门登记领取执照和证书才能合法经营。
  第四、要有育苗基地就地育苗。
  建立育苗基地就地育苗是保证造林绿化成活率高和苗木质量的关键,必须把建立育苗基地当作一件大事来建设好。林业部门要加强对育苗基地的指导,派技术人员帮助搞好基地建设和进行技术培训。
  第五、妥善解决好农民的缺燃料问题。
  有些地方农民缺燃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由于小煤窑被炸封,山上封山育林不准砍柴,既无柴又无煤,还没有沼气,冬天没有取暖的柴火,农民意见比较大。农民没有烧的就会造成山林被砍、乱伐林木,必须妥善解决,在煤矿区要让合法煤矿供应农民过冬煤;无煤区要让工厂加工气化炉,多生产一些一炉能燃两小时以上、装料又方便的炉子供应农民,也可以让农民用电烧水做饭。同时要加快沼气池建设步伐,要动员老百姓种一些薪炭林作燃料补充。总之,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农民燃料问题。
  第六、搞好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主要是岩溶山区毁林毁草开荒等因素造成的,我省石漠化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全部是裸露的石头,看不见泥,也看不见植物。这种地方只有石缝里还剩少量泥土,治理时要用根系发达、穿透性强、再生力强的刺生林和攀缘性强的藤慢植物。石缝里土多一点的地方也可种金银花、花椒等,这些植物长起来以后,只要保护三五年就会把石头复盖掉,时间一长叶子就变成腐质土,水土都可保住。石坡、石坝也可运一些土上去,分散种植桦槁、青杠等耐旱的植物。石漠化严重的地方,雨水都沿着石缝浸透到地下去了,不易形成洪水。第二类是看去石头多,也看不见土,但石头缝里,石头之间还有土,而且土质还好,多为腐质土。这些地方农民还在东一窝西一棵地种上粮食。这类的石漠化治理,首先要退耕,这些地方要种刺生植物,如:花椒、刺梨、红刺莓、岩豆藤、青藤、葛藤等攀缘性强的藤慢植物,土多一点的地段也可种一些白杨、桦槁、青杠等植物。第三类是看去石土参半。多数地方老百姓还在种粮食。这种地方进行治理的第一步是要把洪水拦断在山里头,要进行坡改梯,梯地里能多积一些土,平坦的可以种粮食,不能种粮的要退耕还林。要选当地适合的经果林和根系穿透性强、长得快的林木进行绿化。海拔l800米以上的地方,由于气候寒冷,植物生长慢,加之春旱多、风力大,治理石漠化的难度就要更大一些,一定要寻找当地能生长的植物进行治理。以上三类石漠化治理后都必须封山育林,特别是一二类要严加管理,否则还是治不好。
  第七、对治山治水要严格管理。
  加强规划管理。一旦规划实施以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检查督促。治洪绿化搞得好的地方,要总结经验,让大家学习;搞不好的地方要定出改进措施,工程质量不好的要进行补救,加快工程进度,使规划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加强林权林界管理。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林权林界要搞清楚,插牌定界,落在图纸上,建立档案,同时落在合同上。有些地方往往荒山秃岭不造林谁都不管,一旦造林绿化有收益了,就会有人出来争林权,纠纷四起。牧地和林地界线要搞清楚,否则,你造林他放牧,牲畜一进林地,一啃二踏,使造好的林全部毁光。再就是耕地与林地的界线要搞清楚,否则,你造林他种地,结果也是白费劲。
  加强合同管理。要定期对承包合同进行检查,执行合同好的要表扬鼓励,不兑现合同的要按合同约定进行惩罚,保证造林治洪的合同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造林的成活率、治洪的成功率、资金的兑现率是关键。合同不严格管理,就是一纸空文。
  加强制度管理。对林场和承包单位要建立一系列管理制度。管理主要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职权,只要管理到位,治山水一定会大见成效。一要建立防火、防虫、防病害的制度,要购置一定的药品和设备;二要建立防偷砍、防盗伐的责任制度;三要建立林场,经营承包林场用材林问伐制度;四要建立经果林、经济林还有林副产品的收益分配制度。修建水窖和拦洪后有些河坝就会空出来造林,对这些收益管理要建立制度。
  山清水秀是人们所向往、所期盼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治山山青,治水水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