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住在雨过天青的朝代——北大中文系张鸣老师印象
住在雨过天青的朝代
——北大中文系张鸣老师印象
作者:聂 萌  发布日期:2009/2/4 阅读次数:
子 册 摄
  张鸣,1954年生于毕节,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学术成果《宋诗选》问世。
  总是一袭中式布衫,总是一脸亲切微笑,总是一身潇洒闲适,总是一心专注投入,这位被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誉为“最有名士气质”的张鸣老师,是我们毕节人对北大最美的祝福。
  新景的开启
  第一次听说张鸣老师,是从我们班一个爱写诗词的女孩那里。她是张老师的铁杆粉丝,从本科就倾慕他的才华,研究生阶段离开了中文系,还常常回去听张老师的课,现在则一心准备考他的博士。每次一提到张老师,她立马就沉浸在无比美好的回忆之中。“张鸣爷爷直接改变了我对宋诗的态度。”她说,“听他的‘宋诗专题研究’,我惊叹北大竟然有这样风度的老师!第一堂课下来,我们全体同学都从对唐诗的偏好转向了对宋诗的兴趣。他说宋朝宛如一个‘雨过天青的瓷器’,那么雅致的一个朝代孕育出来的诗,自然也是纯粹而清新。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在他的带领下渐渐走进那个散发着浓浓书卷气的朝代。”她从来不说“张鸣老师”,总说“张鸣爷爷”,正如另一位中文系的同学在回忆张老师的文章里所写的,“老师的称谓似乎已不能容纳我对张老师的深深敬意,所以另选佳词以表之。”无论是他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夫子”,还是她心目中不可取代的“爷爷”,都充分表达了张鸣老师在他们心里沉甸甸的份量。
  张鸣老师用他的真心为北大多少热爱文学的孩子打开了通向宋朝的门,为北大的宋朝文学研究领域准备了多少未来的力量。尽管他并不张扬,然而“润物细无声”,他的心血活生生地流动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世界里,陪伴着他们善感多思的青春年华。
  温馨的港湾
  张鸣老师其实并不算老,不过头发却已经花白,乍看的确比较像“爷爷”,但是他的精神状态之好,远远超过“健康”之形容,乃是满溢着从磅礴的东坡气象汲取来的力量,又继续在学子心里强烈地回荡,难怪有学生用“老夫聊发少年狂”来形容他。
  他是真爱苏轼,能读到“快活”,并“期待”着和学生分享。这样以书为乐又愿与人同乐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视若至宝呢?他把学生视为知音,而知音之礼遇更加激发起学生的求学好问之心。在北大这样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地方,我们遭遇更多的是批评和否定,张老师这样温暖的分享仿佛春风拂面,让我们在学术的世界里得见相扶相契的美好图景。
  “夫子分析诗歌的细节之美,从细腻的文学语言中体悟审美的重要灵感。‘天涯沦落俱可念’(《定惠院棠》),一个‘俱’字的分析令我的眼泪当时便夺眶而出;三首次韵诗‘温’字韵脚的剖析,又令我顿生温馨之感。” 中文系的同学如是描述他的课堂。能让一颗心被感动到流泪、又被安慰到温馨的课堂怎不令人向往呢?难怪有人说“张鸣老师是中文系许多学生心中永远的港湾”,他深厚的爱呵护着学生稚嫩而坦诚的心灵。
  心血的教诲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求上交许多课程论文,但是大多都得不到反馈,唯一的结果就是登记在成绩册上的分数。我们理解老师的忙碌,也知道自己写的东西是如此禁不住推敲,不值得老师太倾注精力。可是张鸣老师又一次勇敢地打破了这个惯例。
  凡是修过他课程的同学都会额外地收到一份“大礼”,那就是张老师用红笔在每篇论文里的圈圈点点,以及论文后长则两三百字,短则七八十字的评语,每段评语都是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同时点出具体的不足之处。老师在这片小天地的耕耘让每个同学都感动不已,在新的起点上,他们再次鼓起风帆,向更远的地方启航。
  不仅如此,张鸣老师还特别耐心地在细节处指导学生,从来不把学生视为“生而知之”而“放养”。据中文系的同学说,他的指导竟然细到“注释数字如何摆放、繁简转化时错别字如何避免”,真可谓是诲人不倦了!
  一个有趣的细节展示出张老师有多么热爱教学。他总是“想方设法”延长课堂的时间,没敲铃就宣布“开始”,而该下课了,看着没讲完的问题,总是叹叹气,和同学们商量着再说上五六分钟才作罢。他的课堂,总是能让人吃得饱饱的。
  清冽的酒香
  凡是和张老师有较多接触的学生都知道他喜欢酒,到他家做客是不能不喝酒的,如果搞到好酒,学生马上会想到和张老师分享,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能比和夫子同酌畅谈更大快人心了!
  张老师爱酒,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爱的其实是那份不着不落,不粘不滞的潇洒。而他举手投足之间,带给人的正是这样一份清冽的潇洒。
  中文系的同学说,张老师的口头禅有两个——“好玩”和“呵呵”。这个我赞同,我没有系统地听过张老师的课,但是从零零星星的谈话中,“好玩”和“呵呵”真是不绝于耳。这两个词生动地体现了张老师活泼的性情,哪怕在严肃的学术研究里,他也能发掘出真实的快乐,或者不如按照他自己说的,“我做学术,只是觉得好玩而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张老师的境界至此,难怪能把书读得如痴如醉,又通过慷慨的分享,让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这样一位爱笑的老师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中文系2006年度“最美微笑奖”。
  令张老师陶醉的不止有酒,还有词。“竟然还有人会唱宋词!”有幸聆听过张老师吟唱的同学都会把这件事当作传奇争相转告。据说他从未错过中文系每年的元旦联欢会,每次出席必唱宋词。兴致来的时候,他也在课堂上唱,把下面的学生听得如坠梦幻。
  张老师家住得离学校并不近,但他还是习惯骑自行车往返,用同学们的话说,他骑车的感觉“帅帅地”,清风扬起他花白而柔顺的头发,眉目间荡漾着一份从千年前的宋代照临的光芒。
  我们都知道,他住在那个雨过天青的朝代。
  (本文的写作素材受益于北大中文系陈恒舒同学的回忆文章、哲学系罗 同学的口头介绍以及北大招生网上未署名的《北大课堂印象:张鸣老师“苏轼研究”》一文,特此感谢。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06级研究生。)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