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 卫生健康 >> 打造“中国版乡村银行”的农民——纳雍养猪大户刘兴光“放母还崽”演绎扶贫帮困的故事
打造“中国版乡村银行”的农民
——纳雍养猪大户刘兴光“放母还崽”演绎扶贫帮困的故事
作者:纳雍县新闻信息中心 谢彦春  发布日期:2009/1/6 阅读次数:
  为壮大养殖规模,曾经到银行贷款而无抵押的农民刘兴光,无奈之下,只得靠民间高利贷融资发展。当养猪场圈舍面积达700多平方米,生猪存栏400多头,年收入超过40万后,在经历众多磨砺的刘兴光眼里和心里“不能一枝独秀,要让万紫千红”。于是,刘兴光在深山闭锁的乡村以“放母还崽”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在当地,得到刘兴光支助的贫困群众和贫困党员称刘兴光是打造“中国版乡村银行的第一农民”。
  处境艰难 立志脱贫
  刘兴光是家住贵州省100个贫困乡之一的纳雍县锅圈岩乡马场村村民。出生于70年代的他跟众多同龄人一样,在深山闭锁的贫困山村,勉强读完初中后就被迫回家成亲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山里人家,户户一样,都缺吃少穿,大家固守着贫穷的家园,生病了无钱医治,缺粮了无力相互救济,处境艰难。
  看着这一穷二白的现状,不甘贫穷落后的刘兴光在苦苦挣扎着,他平日里省吃俭用,毅然跑到县城上了自费卫校,想学成以后为村民医治疾病。
  1993年从卫校毕业后,他回乡做了村卫生员。从群众看病的情况来看,他进一步了解乡村普通百姓的辛酸,村子里的人生病,实在支撑不住才吃药打针,吃药打针还支付不了医药费。
  看着群众这样艰难,开始时刘兴光还慷慨解囊,但读书欠下的债务却永远在头上压着,再这样他是坚持不下去的。刘兴光想,在村子里自己算是文化人,得想办法帮大家脱贫致富。然而,在连公路都不通的深山中,村民守着的几亩薄田瘦土长不出黄金,这又从何下手和大伙一起去突围贫穷呢?几经分析和思索,杨兴光觉得只有选择养殖业才适合于当地百姓的发展。
  历尽万阻千难 闯出富路一条
  养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在这穷乡僻壤,以往村民养猪都只是为了过年,要走养猪致富的道路,得认真细致地计议。心中设计好养殖方案后,刘兴光把想法告诉村民们,可没有哪个人同意他的方案,就连他的家人也极力反对。大家提出一连串疑问:首先是无法筹集养殖成本,还有喂出的猪卖给谁呢?
  由于不通公路,猪贩子上门买猪就是狠杀价,要么不能成交,即使成交了算下喂养成本还要倒折本。
  希望变成了泡影。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刘兴光还是放不下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他利用闲暇时间去学酿酒技术。刘兴光想,在邻近乡镇,不是有很多人家烤酒喂猪十分成功吗?通过说服家人,2003年他开始酿酒,并试着喂养10多头母猪。
  他的试验成功了,虽然靠烤酒喂猪收益不大,但总算撞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信贷手续繁多 高利贷融资折本
  2004年,马摆到马场村近10公里的公路畅通了,这无疑为刘兴光的养殖带来了天大的便利,此时的他就敢放胆养殖了。通过到大型养猪场学习,在初步掌握一套商品猪养殖技术后,他准备着手选用良种,扩大养殖规模。手头没有发展资金,他就找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然而,信用社贷款手续繁多,还要有资产作为抵押。由于没有什么家底抵押,他只好徘徊于银行的大门之外,望而却步。但是,壮大发展的念头驱使着他,在亲戚朋友的指点和帮助下,他采取民间高利贷融资的渠道,筹集了几万元高利贷资金大修圈舍,并到贵阳购进32头种母猪和2头种公猪。
  然而,他的养殖在刚成规模的时候,全国生猪价格大跌,圈舍里已经可以出栏的150多头生猪销售不出去。为了打开销售渠道,他上水城、下贵阳寻找市场,百余头生猪不仅得以顺利出栏,还让他结识了外面一些生猪收购商。
  虽然这批出栏的生猪找到了销路,也多少赚了点钱,但民间融资的高利贷却让他折了本,曾经经历几番周折的刘兴光差点跌下而爬不起来。
  实行“放母还崽” 打造“乡村银行”
  刘兴光始终没有放弃养殖脱贫之路。2006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回升,当年他就赚了20余万。刘兴光“发”了,成了村民眼中的财神,然而,在经历着众多磨砺的刘兴光眼里和心里“一枝独秀不是春”。经过多年打拼的他有着养殖技术,找到销售渠道,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现在完全可以伸出援手帮助村民发展了。
  在当地,由于贫困面较深,一些人家没有养殖成本,为照顾贫困村民和贫困党员,刘兴光采取“放母还崽”的方式帮助无钱购买种猪的人家发展,同时,还以赊购方法提供饲料给众多养殖户。
  2008年3月至今,刘兴光以“放母还崽”的方式就放出去200多头母猪,帮助160多户贫困户和贫困党员发展养殖业。
  马场村9组的杨明高,一家6口,一年难有半年粮。杨明高人老实、无技能,出门打工不仅找不到钱,还要欠路费债。2008年3月,杨明高从刘兴光家领走一头母猪,当年6月就下了12个猪崽,8月出售仔猪,一共卖得7000多元钱。杨明高一家十分感激,卖了猪崽后到刘兴光家还饲料款时,杨明高动情地说:“是你救了我们一家,是你给了我们一条赚钱的出路!你就是我们贫困户的‘乡村银行’”
  年逾花甲的贫困老党员杨正合,家庭情况跟杨明高家相似,今年,也在刘兴光家领走了两头母猪,同样也先赊购饲料。刘兴光照顾的像杨明高、杨正合等家庭经济困难的人家还有很多,他始终奉行着“不能一枝独秀,要让万紫千红”的理念。
  “曾经都在一个穷窝里生长,一人找钱不叫富,大家赚钱才叫富。” 村民们经常在议论着刘兴光说的话,并在检验着他的言行,看着刘兴光的举动,大家感到佩服,对他肃然起敬。
  富裕了的刘兴光买来了运输的货车,哪家有出栏生猪他都会帮助运出去销售,使得养殖户每头生猪能多赚200多元,为此,他还得罪了当地上门杀价的猪贩子。
  为使畜牧养殖业的“小生产”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发展,刘兴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于2007年8月依法注册登记成立了纳雍县首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锅圈岩乡青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到现在,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160多个,“合抱之力”让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楼] 网友 一纳雍在外打工的大学生,于2009/5/6 12:41:27发表:
好样的!继续加油!!!!!!!!
[2楼] 网友李辉,于2009/5/26 16:28:41发表:
这样的创业真了不起? 我想养殖,怎样联系刘兴光?
[3楼] 网友他儿子,于2010/1/29 14:00:59发表:
爸,你是我们的榜样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