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以全方位开放促新一轮发展
以全方位开放促新一轮发展
作者:毕节地区招商局 罗绍松 刘奇林  发布日期:2021/4/21 阅读次数:
  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的毕节试验区成立,在毕节试验区工作会上,胡锦涛特别强调了毕节试验区建设“要全方位开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意识”。20年来,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为试验区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发展经验。面对新的形势和条件,重温胡锦涛同志20年前对毕节试验区所作的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精神推进毕节试验区发展的战略意义,更加深刻认识到地委、行署“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作为第一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工作举措”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走出去、引进来,提升试验区对外知名度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加速和提升,都给毕节试验区带来了机遇和条件。为了进入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轨道,融入成渝经济发展圈,拉动毕节试验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加大了全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007年,在珠三角、长三角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广州、福州、温州、上海等地举办了大规模的宣传推介毕节的招商引资活动,向沿海城市的上千家知名企业介绍了毕节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同时,还邀请近百名国内外企业家来毕节考察投资,组织了全国120多位青年企业家走进毕节试验区考察。
  2008年5月,毕节试验区首届投资洽谈会隆重召开,来自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重庆、浙江等省市的216名企业家应邀参加会议。随后,各县市也积极以节会招商的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相继成功举办了威宁草海国际观鸟节、威宁南方马铃薯之乡文化节、百里杜鹃旅游节、赫章樱桃节、织金溶洞文化节。通过办节办会这种“引进来”的招商方式,进一步树立了毕节试验区开放、发展的良好形象。6月15日,在广东省举行的全国粤商大会暨“广东省企业100强”发布会上,我区被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广东省企业家协会、《南方企业家》杂志社、南方企业家投资财团委员会、广东省企业联合会高级顾问专家委员会等五家机构评选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
  2008年10月,地委、行署的主要领导分别带队赴中西部部分地区、珠三角地区开展经贸考察,并在重庆洲际酒店和广东省珠岛宾馆分别举办了贵州省毕节地区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的两次推介会共邀请了630余位企业代表参加,推出投资项目104个,涉及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中药材等领域。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带动战略,毕节试验区开放、发展的良好形象得到充分展示,对外知名度迅速提升。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一系列扩大开放、宣传推介毕节试验区活动的举办,毕节已成为投资开发的热土。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由2006年的33.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6.3亿元,增长67.94%,增幅居全省各地州市之首,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仅地区举办活动的层面,签约投资项目100个,签约资金达到600多亿元,元月至10月份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7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挪威海德鲁也入驻我区投资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推进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发挥试验区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扩大对外开放,必须从毕节试验区的区情实际出发。毕节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经济建设时期的一个成功范例。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这一政治优势,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首要优势,其次是资源优势和即将形成的区位优势,构成了试验区全方位开放的支撑体系。
  毕节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先后到毕节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的就有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61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并由26位全国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等组成了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为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把脉。近两年来,试验区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新闻媒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6年初,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山与海》为题,推出了毕节试验区专题报道。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接受记者集体采访纵论“毕节试验”,并建议:毕节应成为国家推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纳入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战略蓝图。贵州省委、省政府已确定要将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贵州推动科学发展的试验田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毕节试验区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强劲。全区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达32种,主要以煤、磷、硫铁、铅锌、大理石、钾矿等,其中煤炭上表可采储量占贵州省的48%以上,达到257亿吨,且大部分为优质无烟煤,预测煤炭资源总储量为759.1亿吨;硫铁矿矿石远景储量132亿吨;磷矿、铁矿探明储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重稀土矿金属储量144万吨,居全国第二。其他铅锌、硅石等均属大型矿床,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区内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总流量128.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21.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1万千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各类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烤烟产量占贵州省的40%以上,中药材、竹荪等名扬省内外,使毕节获得“竹荪之乡”、“天然药园”等美誉。美丽的自然风光,招揽着八方游客。流金溢彩的织金洞、群芳竞艳的百里杜鹃、浪绿波碧且珍禽云集的威宁草海、高峡平湖—支嘎阿鲁、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奢香墓等等,可谓洞天湖地、花海鹤乡,令人陶醉。夜郎文明、水西文化魅力四射;贵州省较早的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毕节创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毕节地区红色文化经典,彰显着生生不息的发展张力。
  便利交通将引领毕节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西南出海辅助通道的贵毕高等级公路和大纳公路使毕节地区通江达海,内昆铁路威宁段已建成通车,全区基本实现了县市通油路、乡村通公路。毕节机场可望2010年建成通航,成都经毕节至贵阳快速铁路铁二院正在作路网规划。已经开工建设的“隆黄”铁路和全省“两横两纵四联线”中穿越毕节的“厦蓉”、“杭瑞”高速公路贯穿毕节。全区的交通将逐步形成以毕节市为中心,沟通南北、连贯东西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1小时到达各县城、2小时到达周边地市的“交通圈”。交通建设划时代的变化,必将使毕节试验区成为西部省区通达沿海发达省区的重要通道、东西南北经济的重要枢纽和物流中心,并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展圈和成渝中西部发展圈共同作用的结合部,成为生产力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成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三、产业提升,循环发展,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
  作为一个资源大区,要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提升现有产业水平,走循环发展道路。循环发展,就是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根本,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煤炭、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循环组合为突破口,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要使企业、产业间形成横向共生、纵向耦合、资源共享的产业链,形成以煤炭、电力、煤磷化工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为先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产力布局基本合理,增长方式明显转变,区域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
  结合地方实际,首先要大力发展区内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围绕煤炭、磷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以大中型煤矿为主体,以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小型矿井为补充的电煤基地、优质工业原料基地。以毕节市新型能源、织金县煤磷化工建设为重点,发展合成氨、煤制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烃等甲醇下游产品、煤制油、高浓度磷复肥等煤磷化工产品,通过产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循环经济型磷化工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同时,依托丰富的铁、锌、镁等资源,优化冶金工业产品结构、技术和组织结构,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做强冶金工业。结合区内火电厂、煤化工及磷化工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煤渣、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物,发展水泥、石膏板等建材产业,变废为宝,实现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要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按照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内各地资源及交通等条件,统筹规划一批工业区、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鼓励相关产业向规划区集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重点在毕节市、大方县建设以“毕节鸭池工业园区”、“毕节甘家桥工业园区”、“大方六龙工业园区”、“大方电厂”为主体的生态工业群落,构建煤—电—煤化工—建材产业链,打造毕节新型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在织金、纳雍建设以“织金能源建材园区”、“织金煤化工园区”、“织金磷化工园区”、“纳雍电厂”为主体的生态工业群落,构建煤—电—煤化工—建材产业链,打造织金煤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在威宁、赫章建设以“赫章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威宁煤焦化工基地”为主体的生态工业群落,构建煤—焦化—金属冶炼、煤—焦化—精细煤化工产业链,打造威(宁)赫(章)煤焦化工及金属冶炼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在金沙、黔西建设以“金沙生态工业园区”、“黔西高新技术开发区”,“金沙电厂”、“黔西电厂”为主体的生态工业群落,构建煤—电—硅—电子产品、煤—电的化工产业链,打造金沙黔西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另外,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依法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在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积极推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和全过程实行污染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形成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环境污染小的循环工业链。
  通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有重点打造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益,使区内形成煤、电、尿素、甲醇、煤制油、磷复肥、水泥、石膏建材、焦炭、焦炉煤气、生铁及生铁铸造件、硅铁合金、钼铁合金、合成氨、单晶硅、太阳能硅电池等产品,不断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新型工业化体系。
  四、调整农业,主攻工业,扩张城市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工业化的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我区的农村和农业经济的现实情况看,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集中精力,采取外引内联等一系列措施,培育马铃薯产业、有机绿茶产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生态畜牧业产业等,走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把加快农村经济与工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业工业一体化,夯实农业这个基础。要抓住此次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历史机遇,用好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好政策,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为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经济强区需要在发展工业上做文章,就是要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本着“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培育煤化工产业链功能区、锌铁产业功能区、马铃薯产业化功能区,建设黔西大方毕节经济带、“双池”经济长廊,构建毕节新型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织纳煤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威赫煤焦化工集群及金属冶炼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金黔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积极解决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的问题,充分利用园区筑巢引凤,引导产业集聚,使园区真正成为企业落户入驻的有效平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来加快人口集聚,增强城市的产业支撑。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进而使工业园区成为城市的副中心,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中央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我区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通过尽快规划城市新格局,打通城市主干道,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拓宽城市空间,使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性转变,城市与工业发展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五、抓好大企业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007年以来,地委、行署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区先后引进了一批大项目。据统计,引进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项目就达113个。推进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建设,将成为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要认真落实好地委、行署招商引资“项目保姆”责任制。对投资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严格实行领导联系制度,根据项目的行业、产业类型在地直相关部门中配置一名县级干部与项目承接县市区分管领导共同为“项目保姆”责任人,使每个项目都有领导具体联系,负责对相关行业、产业的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联系协调、督促落实。同时,积极实行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推进工作调度制,及时调度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生产情况,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督促检查力度,不断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在抓好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在全区培育100户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集团)5户以上,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重点企业15户以上。通过 “百户亿元”企业工程的实施,形成试验区工业化集群体系,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发展。
  通过抓好“百户亿元”工程大企业(集团)的培育发展,带动全区面上各类经济实体、产业的发展。当前,要抓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抓住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积极实施农村“万户工程”,用好中央、地方的相关扶农助农资金,每年集中力量培育一万户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各类农村工商业户、加工业户等专业大户。结合区内农村实际,发掘县市、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强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通过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推进,带动农村“万户工程”的开展,使全区城乡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活力,农业产业结构有新的变化,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