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论我国次发达地区的后发性优势
论我国次发达地区的后发性优势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 厉以宁  发布日期:2008/11/20 阅读次数:
  一、对次发达地区后发性优势的理解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性优势。而在同一个国家,与发达地区相比,国内的次发达地区也具有后发性优势。
  具体地说,次发达地区的后发性优势在于:
  第一,次发达地区一般拥有较多的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在某些地区还可能拥有较多的水利资源、林业资源、草场资源、旅游资源。关键在于把资源转化为资本。
  第二,由于次发达地区原来的技术基础薄弱,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最新的技术,实现跳跃式发展,而不像发达地区那样在已有技术设备更新时会担心资产损失。
  第三,次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采纳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汲取它们的教训,在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实现创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新路。同时,次发达地区为了加速自己的发展,对现有不合理体制和阻碍往往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具有加快体制改革的决心,以便通过体制改革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第四,次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外地的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才。只要投资环境好,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
  第五,次发达地区拥有两个大市场,一是国外市场和发达地区市场,另一个是本地的待开发的市场。
  第六,次发达地区鉴于自己已经处于落后的地位,因此产生奋起直追的愿望,为此会动用更多的地方政府力量来加快经济发展。这种压力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动力。
  第七、国与国之间的后发性优势同国内地区之间的后发性优势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这就是:在一国国内,可以通过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安排,通过地区之间的协作和支援,使次发达地区的后发性优势较快地由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总之,只要充分认识了后发性优势,次发达地区就会有足够的信心。国内哪一个次发达地区能够认识到这种后发性优势的存在并加以利用、发挥,那么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加快,并有可能赶上发达地区。
  二、发挥次发达地区后发性优势的条件
  对次发达地区来说,尽管存在后发性优势,但后发性优势在未被利用、发挥时,始终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要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优势,需要若干条件,它们是:
  (一)投资环境。
  次发达地区要吸引外地的投资,应当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状况(如交通运输、动力供应、供水、通讯等)。如果社会不安定,恶势力猖獗、行政效率低下,不兑现承诺,领导人一变动就需要“从头做起”,那就表明投资环境不合适。至于基础设施状况,则需要从动态来考察,因为交通运输、动力供应、供水、通讯等条件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次发达地区只要投资环境适合,外地资本投入了,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就能显现,本地的丰富资源就能被开发出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优质服务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在国内,次发达地区较多,后发性优势对每一个次发达地区都是存在的。如果各个次发达地区的资源都比较丰富,相差不大,那么某一个次发达地区的相对优势之一将是为投资与生产提供较好的服务以及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优质服务的提供可以形成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而且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同优质服务的提供分不开的。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签订合同成本、履行合同成本和信息成本等,这些成本无一不同服务质量的高低有关。
  交易成本的降低中,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少有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服务质量有关。而签订合同成本和履行合同成本则主要与服务质量有关。至于能否提供优质服务,则同地方政府职能是否转换,即地方政府是否已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联系在一起。次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应当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
  (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是吸引外来投资的因素,然而,对投资者来说,劳动力成本低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形之下,劳动力素质更加重要。投资者对某一地区是否值得投资的考虑,通常把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劳动力素质放在首位。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一个地区,只要劳动力素质较高,即便劳动力成本在发展过程中会比过去有所上升,投资者经考虑后,仍然会认为该地区对投资有吸引力。
  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文化水平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只要经过努力,这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此外,如果本地熟练的技术工人数量不足,还可以通过引入外地熟练技工。
  因此,对次发达地区来说,如果劳动力素质能不断上升,那么即使一定时间以后劳动力成本比过去提高了,仍然可以成为投资者愿意投资的地方。
  (四)人均收入上升后更广阔的国内市场。
  次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人均GDP很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很少,所以购买力有限,市场容量有限。但只要经济发展了,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会不断上升,人们的消费会升级,需求也会趋于多样化,这样,市场容量将日益增长。无论对于内资企业还是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说,日益扩大的市场肯定具有吸引力。
  “人均收入上升—市场容量增大—投资增长—人均收入上升”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次发达地区,这一良性循环将表现得很清晰。同时,这一良性循环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真正形成并明显地表现出来。次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如何促使上述良性循环尽可能早一些形成。
  (五)优秀企业的存在。
  还需要指出,对外部投资者(包括境外投资者)来说,一些次发达地区之所以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次发达地区逐渐产生了若干优秀的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将被外部投资者认为是很好的合作伙伴。
  这些优秀企业,有的在经济发展之初就已经是较好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经过改制、重组,再经过一段时期的市场竞争,它们会继续成长。还有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建立的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它们一开始就具有较合适的体制和组织形式,而在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在市场中不断发展。此外,在境外投资者看来,如果要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有必要同中国国内有潜力的企业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这种合作,才能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有更好的前景。
  当前,只要次发达地区有优秀企业,即使不与外地企业合作,仍然可以成为发挥本地区后发性优势的市场主体。因此,对次发达地区来说,培育本地区的优秀企业始终是重要的。
  三、技术的跳跃式前进
  (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道路及其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道路有经验,也有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于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国内的次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最值得重视的经验,就是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既包括在进行工业化时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国家有必要及时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更包括在工业化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对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体制进行调整。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最大教训有两个。一个教训是到工业化后期才较多地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因此在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在某些国家,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也就是说,它们直到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形下才把注意力移到了社会公平问题,从时间上来说晚了许多年。
  另一个教训是,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它们较少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一般也是到工业化后期才把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上,从时间上来说,同样是晚了许多年。
  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次发达地区要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上述教训,不能等到工业化后期才关注和设法解决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它们应当较早地关注社会公平问题,让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实现,同时应当较早地并且较妥善地关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进行而出现的。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环境保护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在工业化过程中绕开重化工阶段呢?能不能不经过重化工阶段而直接进入信息产业阶段呢?小国也许可以这样做,但中国是绕不开重化工阶段的。
  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应当有自己的强大的工业基础,有自己的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工业、机械工业等等,作为工业化完成标志的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正是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之上的。不能设想我们对钢铁、石油化工产品、机器设备的需求要大大依赖进口,而且世界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供给我们如此庞大的需求。这是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的问题。于是提出了“重化工阶段无法绕过,但技术可以跳跃式前进”的命题。次发达地区同样需要考虑这一问题。
  再说,有些次发达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矿或其他矿藏,难道就不能开采,不能利用?如果一律不开采,不利用,次发达地区岂不是只能发展农村牧业?可见,技术跳跃式前进问题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在于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二)技术跳跃式前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技术方面,次发达地区不必同当年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一样,不能亦步亦趋。对次发达地区来说,技术的跳跃式前进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这是因为,一方面,只有采取从现阶段来说是先进的技术,才能使环境污染尽可能减少,尽可能得到控制,并对环境尽早得到治理,并且使资源消耗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这样就可以使本地区的重化工业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使重化工业化的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技术的跳跃式前进将使得新建立的和经过技术改造的重化工业的产品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并相应地建成一批配套的、有助于本地区持续发展的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从而既保障本地区的产品有持续的竞争力,又保障本地区的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不实现技术的跳跃式前进,即使次发达地区投资于重化工业,那里的重化工业也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次发达地区不但不能因重化工业的投资与发展而得到实惠,反而会因此受害,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在资源趋于枯竭时本地区又陷入困境。
  在现阶段,次发达地区的技术跳跃式前进是可行的。理由是:
  第一,在技术发展方面,国内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可以为技术的跳跃式前进提供新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在某些领域内,即使国内的技术水平还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可以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这意味着,事先必须有周到的规划,有充分的论证,并有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而决不能只图发展,等发展以后再考虑环境治理问题。
  第二,阻碍技术跳跃式前进的制度障碍正在通过深化改革来消除。制度障碍主要是:
  1、行业垄断;
  2、资源定价制度的不合理;
  3、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
  4、提供资源的次发达地区受益偏少。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可以预见到,行业垄断将逐渐被打破,民营企业的领域准入问题将会真正得到解决,公平竞争格局将形成,还将迫使企业采取新技术,购进新设备。资源定价制度也将在改革中走向市场化,不利于采用新技术的偏低的资源定价制度将被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所代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则将为企业采用新技术和购进新设备提供资金的保证。至于提供资源的次发达地区的受益比例,也会因改革的深化而趋于合理。这些都表明次发达地区的技术跳跃式前进是可以实现的。
  (三)走循环经济之路。
  与技术跳跃式前进相应的,在当前的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不仅是为了克服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必须走的道路,更是为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必须坚持的政策。
  走循环经济之路,首先要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包括节约资源,寻找可替代品,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等。
  走循环经济之路,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实现清洁生产。
  走循环经济之路,要尽可能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废水、废气、废渣中有可被利用的资源,要设法回收。
  最后,走循环经济之路,还要将实在无法再利用的废物实行无害化处理。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这也是次发达地区发挥后发性优势的必要条件。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