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经纬 >> 卫生健康 >> 青山绿水映板桥——金沙县板桥生态科技示范项目喜结硕果
青山绿水映板桥
——金沙县板桥生态科技示范项目喜结硕果
作者:金沙县试验办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金秋时节,果香四溢。8月23日,由金沙县委、县政府主办,金沙县岩孔镇党委、政府及金沙县旅游局承办,金沙县煤炭工业协会、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协办,贵州索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全程策划的2008中国·贵州金沙板桥葡萄文化节在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隆重举行。
  文化节特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正维、贵州大学副校长陶文亮、省物资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本舍等出席。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郭孟卓,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蒋弟元,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肖远福,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金沙县委书记赵牧出席文化节活动。
  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将金沙板桥文化推向全国,推出新景点,宣传新景点,打造一个全新的、特色的、精品的、生态的、人文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
板桥村办公楼
板桥农舍
  “喜看枝头水晶成串,悠然香漫十里长廊”,这是毕节试验区原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教授在考察板桥时的欣然题词。小葡萄做成了大文章,板桥葡萄成了金沙生态农业的一个名片。走近板桥,青山、绿水、红砖、碧瓦、小花池、小洋楼相映成趣,“架上葡萄吊、水面鹅鸭叫、水下鱼儿跳、塘边人欢笑”的立体农业构建了一幅和谐美景。
  板桥村位于金沙县岩孔镇东南2公里,距县城10公里。总面积6.6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组,全村552户,2183人,耕地面积1889亩,林地4000亩,是地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省级生态农业、生态能源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定点村及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典型村。板桥村曾被地委、行署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康村”等荣誉称号。200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板桥村考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板桥村搞庭院种植、立体农业和发展沼气的路子走对了。”立体生态农业、庭院循环经济、特色乡村旅游是板桥三大品牌,板桥村的自我定位是生态板桥、绿色板桥及和谐板桥。
  1987年前的板桥,全村466户,1994人。人均年纯收入240元,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90%以上的农房是土木结构瓦( 茅草) 房,仅2个组通公路,无自来水, 村民无任何家庭副业, 靠纯传统农业耕作, 山林树木大量被砍伐,荒坡被大量开垦, 森林覆盖率仅为2 1 % , 水土流失面积达4 5 %以上, 自然灾害频发,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落后, 人口出生率高达2 8 . 5 ‰ ,计划生育率仅6 8 . 2 % 。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不到75%,15周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为15%,全村经济单一、落后,贫困人口达80%以上,是岩孔镇最穷的村之一。
  自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以来,板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理清发展思路,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流通环境,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板桥为中心的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喀斯特地区坝子农业“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进行了积极探索。
  2 0年来,板桥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三大转变。
  ——开发扶贫成效显著,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板桥村按照主抓基本农田、水利工程、沼气工程、乡村公路和推广机耕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在不放松粮食、油菜籽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葡萄为支柱的庭院果业经济和畜牧养殖加稻田养鱼的立体农业经济,开辟了多条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门路,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已建成通村油路7.5公里,沿线建成葡萄长廊,连户水泥便道2万余米,通组水泥路1.2公里,田间机耕道、生产道纵横交错,维修山塘2口,新修沟渠2000余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240元提高到2007年的4000元,增长了16倍,人均占有粮食由2 5 0公斤提高到5 0 0公斤。农民住房全部改造或新建,水、电、路、通信、闭路电视、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村。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着力打造优美环境。1 9 8 7 年以来,板桥村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的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改善生产力的观念,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着力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把绿化造林、荒山育林,水土保持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来抓。一是停止人为生态破坏,严禁毁林开荒,严禁铲烧草皮土木灰;二是有偿承包山林实行封山育林管理,彻底杜绝乱砍滥伐,偷砍盗伐和山林火灾;三是实施退耕还林、四旁植树,房前屋后大量种植经果林木。经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前的21%上升到2007年的58.4%。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0年来,板桥村把人口与计生工作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位。在全镇首先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人地挂勾政策和村民自治管理,积极寻求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新途径,变“他律”为“自律”,妥善处理人、地关系;建立健全计生优质服务网站,开展计生指导,妇幼保健,出生人口缺陷干预等,努力创造较为宽裕的人口环境。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扎实开展农、科、教三结合。通过20年的努力,人口出生率从28.5‰下降到5‰,符合政策生育率由68.2%上升到100%,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由68.4%上升到100%。
  板桥村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为金沙县城郊农业和坝区农业作示范、探路子为目的,实现从温饱向小康跨越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和提高素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农民增收和造福人民等相结合,从“善抓机遇、思路清晰;立体发展、因地制宜;科技引领、教育夯基;外力协助、自身努力;干群同心、创建和谐”等四个方面践行科学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实事求是、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与时俱进、无私奉献”的板桥人精神。
  ——立体发展、因地制宜,找准致富路子。一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现有专业养牛户4户,户均存栏15头以上;专业养猪户20户,户均存栏30头以上;能繁母猪养殖户40户,家禽专业孵养户4户。二是发展葡萄生产。全村种植了近1000亩葡萄,年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近450万元。三是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着力引导村民“勇敢地走出去,用力气和技术,找外面的钱,发自己的家”。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等立体农业种植养殖模式。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全村“农家乐”已发展了14户,户均年创收4万元以上。2007年板桥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60余万元,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村支柱产业和与外界交往的平台。六是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和种植大户,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承包流转和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部门帮扶、村企合作,夯实基础设施。板桥村的发展得到了民进中央、省、地和金沙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委组织部帮助修建了村办公楼,县农业局扶持建沼气,县畜牧局引导搞立体农业,县水利局用项目支持山塘、沟渠建设、县交通局修建了进村入组路等,通过实行资源整合、捆绑运作、各计其功的运作方式,全村改造茅草房11间,帮助“五保户”和无房户新修住房4间,180户农户房屋进行了美化亮化,33户农户将土院坝改为水泥院坝,修建花池1500平方米,对200户农户实施标准化改厕,扶持养殖大户3户,修建村办公楼800平方米,建“农家书屋”5个,建蔬菜大棚500平方米。同时,以“百企帮百村”为契机,与安洛乡路边煤矿建立长期合作机制。2007年,争取煤矿投入近30余万元资金对板桥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和主导产业培育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群众主体、干群同心,美化人居环境。板桥所取得的成绩,与群众主体作用发挥和上下同心协力联创是分不开的,如在修建村办公楼的问题上,76户农户无偿提供41亩土地并联名签订转让协议,用于修建村办公楼及绿化园区。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通过修公路、建花池、打院坝、砌堡坎、镶边沟、填路面等共建美好家园。板桥村维修村级公路,实现通组公路全部硬化,通户便道90%以上硬化。该村通过有偿承包,加强管理,使150余亩荒山草坡实现退耕并种上经果林,两个山塘恢复蓄水,保证农田灌溉。改建土坯房成砖混结构的平房,外墙贴上明亮的瓷砖,同时引导农户在修建沼气池时改厕改圈。通过改炉改灶,修建鱼池、小花园和房前屋后种植经果林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造板桥人居新环境。
  ——科技引领、教育夯基,提高人口素质。村党支部把新时期农民定位为“懂耕作、会上网、重学用、有技术、善经营、能致富、树新风”,注重培育和打造“三型”农民:通过网络提供的服务平台,培育“学习型”农民。村两委利用村、校远程教育站点、分播点及中心播放户、宣传专栏、村文艺宣传队、图书阅览室等,举办农业适用技术、农村卫生等各类培训班60余期次,培训干部群众3000余人次,营造了党员群众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田间地块的实践探索总结,培育“技术型”农民。村两委利用村葡萄研究会、养殖协会等,大力推行“一户一技能”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市场运行机制,着力培育党员科技示范户和技术能手,全村有80余名农民成为“田专家、土秀才”,他们通过办基地、搞养殖、充当科技二传手,引导一家一户学科技、用科技;三是通过龙头企业与市场对接,培育“流通型”农民。板桥村于2003年成立了村级农村经纪人协会,目前有会员64人,通过与康星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对接和建立了与金沙、遵义、仁怀等市场的信息网络,他们农忙种地、农闲跑市场,把本村的葡萄和蔬菜等农副产品组织进入市场。同时,还引导村民树立“少生孩子、多挣票子、修好房子、买好车子、过好日子、乐一辈子”的观念。村里成立了6支文艺宣传队定期巡回演出,引导村民树立“比收入、比教育、比素质、比美化”的立体化综合竞赛活动,把村民送孩子读书受教育情况作为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准。2006年,板桥村村民万兴茂、郑庭珍的文艺节目走上了中央电视台。
  ——示范带创、打造品牌,培育富村产业。板桥村党支部重视把群众掌握的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成果,通过采取协会介入、能人领创,村企互动、部门共创,整合资源、项目协创,突出效益、基地带创和市场引导、品牌竞创等措施,立足在示范园区抓好点上示范,由点连线形成面,由一家一条路子,联户一个项目,一组一个产业构成,整合了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通过“帮一户农户、教一门技术、引一个新品种、接一份定单、建一块示范地”等措施,培育和打造板桥葡萄、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等品牌,形成了庭院葡萄经济、稻-果-渔立体农业、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农家乐和名优水果等优势主导产业。
  板桥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绿色之路、建生态村庄、抓种养致富,构建纵横交错的“绿色长廊”,造就了一幅美丽的新农村景象。
[1楼] 网友景色很美.,于2010/3/24 15:39:59发表:
可惜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村长.自己的口袋鼓起来了,老百姓还是很穷. 腐败啊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