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创新拓展新天地——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工作纪实
创新拓展新天地
——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工作纪实
作者:本刊记者 刘广琴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省政协委员、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毕节办事处主任谢强(左一)就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兴农进行调研
农信社助推地方养殖业发展
农信社扶助烤烟生产
  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历经50余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紧紧围绕“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的经营理念,积极探索支农新思路,不断扩大支农领域,拓展支农服务方式,加大支农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支农主力军作用,特别是从2003年8月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项业务取得长足发展,存贷款总量跃居全区各金融机构第一位,资金实力的壮大为信贷投放提供了有效支持,各县(市)联社牢固树立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以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为重心,加大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把信贷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致富通)和农户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贷款“无抵押、担保难落实、贷款难”的问题。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业务领域,积极开办“一存(卡)通”、烟叶收购款电子结算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大学直通车)业务,将国家的优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大力推广个体工商户贷款(金纽带),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安全、快捷的金融理财服务围绕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信贷资金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当前,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正在按照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深入贯彻落实 “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服务真诚、风险可控、效益向好、案件减少”的“二十四字”方针,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努力提高资产质量,保持效益持续向好,有效减少各类案件,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力争3年内建设成“资产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符合监管要求、服务最具特色的社区性银行业机构”,为毕节试验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抢抓机遇 拓展发展空间
  毕节试验区“欠开发、欠发达”的区情,决定了毕节地区没有经历充分的商品经济,区域内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有着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造成了对创新意识的陌生和排斥,形成了长期的粗放型管理,少数干部职工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的思想和不患寡、患不均的落后意识。为此,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毕节办事处主任谢强于2005年提出全区农村信用社从领导到员工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战略。要大家充分认识到自身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相比,存贷款市场份额及人均规模差距较大、业务领域狭窄、服务品种单一的现实因素恰恰是信用社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抓好实施“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这个实现业务“大发展、大跨越”的新一轮发展机遇。
  针对全区各联社之间业务发展不均衡、进度不一致、总体规模小、基础差、包袱重、管理水平不高的难题和挑战,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毕节办事处要求全区干部职工要树立与时间赛跑的经营理念,抢抓历史发展机遇。要把加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要把解放思想的实际成效体现在工作措施的落实里,渗透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要把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问题当作创新服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加快业务发展、扩大市场份额、缩小差距、提升整体形象的一大机遇。改变部分联社高管人员主观上缺乏超前工作和自我发展意识,充分挖掘本社业务发展的巨大潜力。
  明确思路 树立发展理念
  针对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三年来,毕节办事处通过明确各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围绕突出抓好“明确工作思路、强化观念转变、狠抓措施落实”等三项任务,促进各项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一是认真分析形势,明确工作思路。2005年提出了“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为实现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在2006年元月的全区年初工作会上提出了 “质量、速度、效益”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目前,各项目标均已基本实现,并于2007年8月实现农村信用社在全区金融市场中市场份额的排名前移到第一,至今一直保持全区资产规模最大金融机构的地位。截止2008年8月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规模达81.9亿元,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是2003年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时的5.5倍。各项贷款余额54.6亿元,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主力军作用日趋明显,贷款规模是2003年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时的3.4倍,人均存贷款均实现翻番。二是加强思想教育,促进观念转变。2005年在全区组织开展“更新观念,真抓实干,促进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剖析对改革发展认识不足、开拓进取信心不强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经营理念、打造诚信毕节做大做强毕节信合的金融发展观。坚持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听取建议,详细了解全面情况,帮助各县(市)联社查问题、找差距、提措施,解决了工作作风飘浮,扭转工作局面,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各联社高管人员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增强了广大信合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树立与时间赛跑的经营理念。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2006年7月组织各县(市)联社高管人员到南明、印江、思南、湄潭、汇川、红花岗等县(区)联社(合行)对内部管理、资金组织、业务创新等进行考察学习,达到了找准差距、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的效果。于2007年9月组织20余名联社高管人员参加《金融时报》在昆明、青岛举办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及管理专题研修班”, 提高各联社高管人员决策的科学性和对形势的认识和把握,促进业务快速发展。三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督促落实。把狠抓落实与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推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工程,狠抓联社领导班子建设,加强联社机关建设,加强队伍和后备干部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电子化建设。深化改革,推进经营机制转换,加快业务发展。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各项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争取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两次与毕节银监分局联合召开会议,对贷款五级分类、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毕节银监分局负责人与各县(市)联社理事长、主任分别签订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及不良贷款“双降”工作目标责任书。研究制定了《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与地委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联合出台《关于信贷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争取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于2006年8月在毕节成功召开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阶段性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行署副专员王玉屏分别与8县(市)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签订了《毕节地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为全区农村信用社9081万元的专项央行票据如期兑付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情系“三农” 增强服务功能
  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是要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始终坚定“情系农民、根在农村、命在农业”和“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咬定支农不放松。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提高金融服务、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下真功夫。
  对如何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谢强表示,一是要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照“快捷、灵活、方便”要求,开发了“致富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品牌,为解决农民的贷款资金需求开辟了“绿色通道”。二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立足社区,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三是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和专业经济组织。树立“大农业”观念,结合社区经济区位特点,拓展信贷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及时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了信贷资金支持。自2005年8月到毕节办事处工作之时,为尽快实现从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到金融企业高级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开创良好工作局面,谢强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针对当时由于地方党政及社会各界对农村信用社认识不足,支持不够,农村信用社还没有真正地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农村信用社存在思想守旧,业务单一,人员素质差,历史包袱重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点多面广的优势,导致市场份额较小;干部职工等待、观望思想严重,联社领导班子未充分发挥作用等严重影响业务发展的现状,谢强从四个方面对全区农信社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一是透视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和农村信用社50余年的发展轨迹,由于区域地理位置及长期小农经济主体地位致使毕节地区没有经历充分的商品经济,区域内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有着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造成了对创新意识的陌生和排斥,形成了长期的粗放型管理,少数干部职工存在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的思想和不患寡、患不均的落后意识,为此,及时提出全区农村信用社从领导到员工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二是充分认识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与全省农村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相比存贷款市场份额及人均规模差距较大、业务领域狭窄、服务品种单一的现实,而这些存在的差距也为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抓好实施“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这个我们实现业务“大发展、大跨越”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四是切实解决我区各联社之间业务发展不均衡、进度不一致、总体规模小、基础差、包袱重、管理水平不高等困难和问题,改变部分联社高管人员主观上缺乏超前工作和自我发展意识,充分挖掘我们业务发展的巨大潜力。经过广泛调研和认真分析后,要求全区干部职工树立与时间赛跑的经营理念,抢抓历史发展机遇。要把加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要把解放思想的实际成效体现在工作措施的落实里,渗透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要把克服和解决各种困难问题当作创新服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加快业务发展、扩大市场份额、缩小差距、提升整体形象的一大机遇。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
  一个4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合作金融企业发展到今天成为全区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并被冠以“金融主力军”称号,4年前谈到农村信用社,人们心中自然就会产生“人员素质较差、企业形象落后、服务质量低下”的不好印象,可如今这些已经悄悄消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处处显现着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气息和理念,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凸显的金融支持作用充分证明农村信用社是党委政府的金融纽带、是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是农民致富的贴心银行,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在采访中,谢强多次提到“人才强社”战略。他说,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来激发人的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员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工作。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之所以能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根本原因,“除了人,还是人”。谢强谈到,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与全区乃至全省金融同业相比,仍然处于“欠中之欠”,由于长期以来辖内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重、基础设施滞后、员工整体素质低、业务品种单一等多方面原因,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这就必须确立加快发展、将农村信用社做强做大的经营理念。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针对辖内1800余名信合员工的思想状况,要组织开展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主题的作风教育活动论,推行异地交流任职高管人员,公开招录大中专毕业生,推行劳动用工改革等措施,优化人力资源,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谈及农村信用社今后改革发展的希望和信心时,谢强说: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只要勇于将挑战转变为机遇,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坚持“立足三农、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努力践行“党委、政府的金融纽带、中小企业的合作伙伴、农民致富的贴心银行”,以规范促发展,以发展带规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信用社的各项改革发展工作,科学统筹,狠抓落实,毕节信合就一定能“破茧成蝶”。
  对处于改革发展历史机遇期的毕节地区农村信用社,只有牢固树立“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人才强社战略,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树立跳出毕节看毕节的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再解放,软硬件环境上的再改善,体制机制上的再突破,管理水平上的再提高,改革发展上的再跨越,才能充分发挥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金融主力军作用,才能推进毕节试验区的历史性跨越。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