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2007:试验区建设大提速
2007:试验区建设大提速
作者:本刊记者 杨 超 刘广琴 孔维军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地委书记秦如培(左)检查碧阳大道改造工程进度
人间仙境——织金洞
  试验区之窗2007年初,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实施以交通为先导的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毕节试验区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2007年初全区经济工作会上,新一任地委、行署领导对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指出围绕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实施以交通为先导的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为此,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对我区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
  2008年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进一步提出,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坚持好字优先,深入实施开放带动第一战略,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发展、科技兴区战略,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经过多年的发展,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省和全国相比,差距仍较大。“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区情。为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是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成毕节试验区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而交通建设是对外开放的条件和基础。要实现全区以大开放促大开发,以大开发促大发展的新格局,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打好交通攻坚战,举全区之力,全力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完善全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尽快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重要交通枢纽,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工业化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围绕工业强区的目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工业发展机制,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我区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全区城乡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节试验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尤其在当前,毕节试验区建设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试验区主题,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旅游业是我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下大决心大力气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旅游业的的发展对我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我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07年全区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产业大区跨越的重要时期。按照《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为重点,以提升素质、提高水平为关键,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非公经济是经济全面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就业机会,实现人尽其才,减少农业人口,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由群众共建,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从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有力保障。在毕节这样群众收入较低,农业人口比例较大的地区,促进非公经济的全面繁荣尤为重要。
  
  加强交通基础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基本上属“汽车轮子经济”,公路建设对于毕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直至解放时,区内一无铁路,二无航空,三无水运,就连公路也只有川滇、清毕、威昭三条公路过境,全长不过630公里。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可谓是“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以后,区内交通事业不断发展。到1988年毕节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时,全区共有公路4484公里,其中三级公路125公里,四级公路825公里,等外级3534公里。但公路等级低、标准质量差,无一、二级公路。
  试验区成立后,全区公路建设迎来历史性转机,跨入了黄金时代。国家通过“粮、绵、布”及“以工代赈”投入大量资金,地方各级政府积极主动,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全区交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1987年,国家计委和交通部批准大纳公路立项建设,全长279公里(其中毕节境91公里),1992年12月大纳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毕节地区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1996年,交通部又批准了将大纳公路毕节境的91公里改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
  1992年,地委、行署在地方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投入贵毕公路改造。历经4年多的努力,投资1.6亿元,建成贵毕路东出口段,被胡锦涛同志称赞为“志气路”。在胡锦涛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全长178公里,投资19亿元,作为西南出海辅助通道的贵毕公路于2001年10月全线建成通车。贵毕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大提升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我区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7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1589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78公里,二级公路574公里,三级公路1355公里,四级公路5041公里,等外级公路8909公里。全区250个乡镇中有123个通油路,通油路率为49%。4163个行政村中有2707个村通公路。
  2002年5月12日,我区人民期盼以久的内昆(内江-昆明)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标志着我区彻底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内昆铁路全长872公里,其中北段四川内江至安边、南段梅花山至昆明于20世纪60年代建成。新修建的中段起点为云南水富站,终点为贵州梅花山站,全长358公里,途经四川、云南、贵州3省的宜宾、昭通、毕节、六盘水等4地市的10个县(在我区南北贯通威宁自治县)。新建线路一次实现电气化,设计最大区段货流量密度为每年1400万吨,客车每日8对,总投资为120亿元,1998年6月开始兴建,2001年9月全线铺通。内昆铁路的开通加快了我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2005年4月30日,我区另一条铁路黄织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黄织铁路为隆黄铁路的南段。全长497.4公里的隆黄铁路以成渝铁路隆昌站为起点,经泸州——纳溪——叙永——毕节——织金至贵昆铁路黄桶站,沿线矿产资源丰富。黄织铁路为南段的黄桶至织金,全长63.9公里,其中织金境长30公里,估算投资13.27亿元。黄织铁路建设工期3年,预计于2008年建成通车。黄织跌路的修建将进一步推动织金的火电厂、煤化工、磷化工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加快以织金洞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开发,对我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我区公路运输市场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力结构得到有效改善,运输总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到2007年底,全区营运客车3345辆49682 座,货车5051辆 17903吨。开通客运班线 525 条,其中省际班线 43 条,地际班线 81 条,区内班线401条。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总量为461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 202098万人公里;货运量为1005万吨,货运周转量为118870万吨公里,承担了全社会客货运量的大头,有力地支持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6月9日,全长69.45公里,路面宽度24.5米,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总投资47亿元的厦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段开工,标志着毕节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由此拉开了全区高速公路骨架网全面建设的序幕。
  为了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力度,2007年初的全区经济工作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要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实施以交通为先导的开放带动战略。同时,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因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后我区交通工作的主要思路是:
  (一)抓好通乡油路建设
  力争“十一五”末,全区境内的公路网结构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到2007年,我区的250个乡镇中只有123个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占49%。按计划,我区在“十一五”期间设计规划2610公里通乡油路,省按照78%的比例批准为68条,2035公里,“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建设为407公里,按此进度,到“十一五”末我区能实现85%以上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
  (二)积极配合做好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的前期工作
  在《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及《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中,我区境内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列入省交通厅“十一五”建设计划中,目前我们正在配合省交通厅做好相关前期工作,其中厦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段已于2008年6月9日举行了开工仪式,其它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抓好通村公路建设
到2007年底,我区行政村中还有35%共1456个村不通公路,还有很大数量的农民群众不能享受到公路畅通带来的各种利益。为改变这种落后面貌,我区在“十一五”期间要实现90%以上的村通公路。

  向工业化强势迈进

  9月初的一天,秋意正浓。我们来到了位于毕节新型能源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贵州华电毕节热电有限公司采访。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各种工程车辆进进出出、各个行当的工人穿梭如织。工人们有的正忙于焊接各种管道设施,有的正忙于安装各种设备,有的正忙于基建。一切都进行得紧张热烈、有条不紊。工程项目的建设者们正加班加点,以保证工程的进度,确保项目能在今年11月份投产,同时以优质的工程向试验区成立二十周年献礼。
  这是我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镜头。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新型工业化是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试验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试验区成立以来,毕节工业发展始终坚持以试验区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构建了以煤、电、磷等发展为主线,涵盖食品、治金、纺织、机械、烟草、化工、医药等产业的工业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毕节煤、电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西电东送主要电源基地之一。随着资源深度开发,毕节煤炭、电力、化工一体综合化发展稳步推进,20 05年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工业经济成为支撑毕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
  艰难的工业化道路
  1988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乡及乡以上)50605万元,比1987年增长42.5%,1991年完成93735万元(90不变价),在“七五”期间平均增长4.92%。“八五”期间,毕节地区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内优势资源,全区工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乡镇工业、基础工业、轻纺工业发展较快,199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38.83亿元,比1990年增长126.7%,年均递增17.8%。“八五”期间建成毕节头步电厂、毕节棉纺织厂、毕节麻纺织厂,完成毕节化肥厂尿素工程(一期)、毕节卷烟厂技改工程等项目。“九五”期间,全区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2002年完成13.15亿元,同比增长15.25%。应该说,这一时期是我区工业化的平稳发展时期,主要是立足与解决需求矛盾来建设工业企业,没有将工业发展很好的融入周边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工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色彩还较浓。
  西部大开发:煤电产业异军突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广大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2000 年 11 月 8 日,洪家渡水电站、引子渡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扩机工程等开工建设,“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开工,标志着西部地区大开发拉开序幕。
  西部大开发开启了我区工业化的又一新篇章:引进优强企业开发丰富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我区地处乌江上游,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同时我区又是我国南方重要煤炭蕴藏地,可开采煤炭资源量很大,煤、电工业作为我区这一时期的工业化重点便顺理成章了。地委、行署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立足开发优势资源,走“工业兴区”之路。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项目和支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强企业进入。在我区,先后开工建设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三个水电站和黔北电厂、纳雍火电一厂、纳雍火电二厂、大方电厂、黔西电厂等重点电源点项目。同时开工建设黔西青龙煤矿,纳雍中岭煤矿、彼德煤矿、五轮山煤矿,金沙龙凤煤矿,大方小屯煤矿、对江煤矿等一大批大中型煤矿,完全取代了以前小煤窑的落后低效生产。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建成投产,促进了我区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电与“两烟”一起构成了我区工业的支柱。到2 0 0 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完成财政收入4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在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区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一年的32.2:38.1:29.7转变为29:40:31,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由“二、一、三”排序向“二、三、一”排序的转变。工业在三次产业比重升为第一,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初步凸现出来。
  工业化:走科学发展之路
  在我区工业化进程中,曾有学者指出,资源富集的地区不能简单的开采资源求经济发展,否则几乎逃脱不了最终资源枯竭、经济崩溃的命运。
  煤、电的开发让毕节经济迅速的得到了发展,但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这成了摆在新一任地委、行署领导面前的一大课题。进行煤、磷化工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使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带动力,真正实现强区富民,这成了我区工业化必走之路。
  虽然煤、磷化工的思路以前已有过,但几乎都是说得多、做得少,考察调研积极、真正落实疲软,所以一直没有大的动作。
  2007年1月4日,刚到毕节行署任专员不久的秦如培(现任毕节地委书记)即引进湖北宜化集团进入毕节参与毕节煤化工开发。随即,宜化兼并了毕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毕节煤化工实现了与优强企业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此后,我区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地委、行署领导带队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反响和效果都很好。同时也创造良好条件让区外企业界的人士来毕考察,参与我区的资源开发、国企改制,为我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继华电集团、山东兖矿集团、河南永城集团、山东枣庄煤矿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之后,湖北宜化、云南力帆等大型企业又陆续进入我区,为我区提升工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带来了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水平。
  为了使经济社会及工业化各项发展措施落到实处,实现以大项目引领大发展,2 0 0 7年初全区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力争每年建成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储备争取一批项目,滚动推进项目库建设,不断打牢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总投资超过270亿元的上百个项目在我区加快推进建设、先后开工建设和准备开工建设,其中的工业项目投资超过190亿元。这些项目既有煤电的开发,又有煤化工及锌、硫等其它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原有企业技术改造以升级换代、节能减排。目前,这些项目部分已建成投产,部分正在紧张建设中,部分即将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我区工业化进程大大提速和提质,毕节试验区真正迈上了走新型工业化以实现工业强区之路。
  2 0 0 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3 3 5 . 4 5亿元,财政总收入55.06亿元,形成了以“两烟”、煤炭、电力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两烟”产值达到56亿元,煤电产业产值达到11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580元,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 “二、三、一”,工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2007年,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对我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统筹安排。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区的工业化进程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围绕工业强区目标,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工业发展机制,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今后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优化工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机制。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烟草工业、制药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等优势产业,培育强势企业和名牌产品,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企业技术进步;要发展优势企业,培育强势企业,鼓励企业创名牌;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扩大投融资渠道;着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鼓励县市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今后一段时期内,试验区工业的发展,要围绕抢抓试验区建设二十周年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落实中央、省、地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十一五”期间,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围绕“ 西电东送”电源点建设,大力推进煤—化—电—烟系列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建设,形成产业新高地。协调发展建材、矿产品开采与加工、中药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白酒等5大类产品。发展信息技术、生物芯片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通过规划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园区,实施产业升级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发挥后发展优势,实现社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2 0 0 7年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20.75%,较2006年的17.83 %增长了2.92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全区的城镇化率将达到22.75% 。近日,记者就全区城镇化进程情况采访了地区建设局有关负责人。
  截止到2007年底,全区7县1市,县城以下建制镇91个,初步形成了以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为中心,以建制镇为辐射源,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辐射轴,以普通集镇为辐射点,以农村集贸市场为辐射面的城镇体系框架,城镇化率有新的提高。
  地区建设局局长李克明表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全区城乡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节试验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促进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做强城镇经济,从而更好地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城乡联动,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发挥区内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高全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尤其在当前,毕节试验区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试验区主题,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试验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悉, 2 0 0 6 年以来, 新改扩建城市道路39.55公里,修建水冲式公厕 35座, 改造城市供水管网 4 8 . 8公里、污水管网7.1 公里。总投资14295.68万元,建成8 万吨/ 日毕节市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于2 0 0 7年1 0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目前, 污水处理率已达37.5%。完成毕节市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91443吨。全区城市燃气普及率平均达38%左右。全区现有公共客运交通企业13个,出租汽车1556辆,公共汽车103辆,基本满足了城市公共客运交通需求。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了对环境建设的投入,扎实推进以“满意在贵州”为主题的活动和“整脏治乱”工作。以“卫生、整洁、文明、有序”为核心,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标准,投入城管资金2000万元,新购置城管设备(垃圾车和洒水车)23辆,新建垃圾中转站24个。城市照明投入1700多万元,增加城市路灯2100余盏,路灯亮灯率达95%,城镇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
  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累计投资近13.5亿元,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区建筑业增加值从9302 万元增加到1.4亿元,完成建筑业生产总值37.3亿元,上缴税金2.45亿元;建筑业生产总值2006年占全区GDP的 5.49%,2007年占5.12%,2008年一季度占7.87%。另一方面,城镇化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明显地改善了各地招商引资的环境,增强了城镇对经济要素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城镇成为工业化的有效载体,使各类工业企业落户我区的数量明显增加、投资质量有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年来,全区从农村转移出富余劳动力近36万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城镇化、工业化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而且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解决 “三农”问题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今后我区的城镇化发展要紧扣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序推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继续着力毕节区域性中心城市、八县区城、小城镇、普通集镇四个层次,提高城镇的要素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社会影响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总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5% ,全区城镇实际居住人口或非农产业人口达到190万人左右;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达到3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8%以上,使城镇化建设为加快富民强区进程,实现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毕节旅游:吹响奋进的号角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是典型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5℃-15.1℃,四季均适宜旅游。“清凉”的特质使毕节成为消夏避暑的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中国岩溶百科全书”、“一百里杜鹃花盛开的地方,一千只黑颈鹤跳舞的地方……”黔西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拥有太多的赞誉。毕节自然景观神奇优美,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夜郎文化、水西文化、石门文化、彝族的撮泰吉、苗族的滚山珠……一个个神秘、极富内涵的旅游资源正撩起神秘面纱,走向踏上这片山山水水的每一位游客。
  旅游业不断向前迈进
  “没想到毕节还有这么震撼的旅游资源……”来毕的游客领略了黔西北乌蒙高原风光的魅力后,心里无不受到深深的震动。
  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1 9 8 8年以来,随着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毕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乘“多彩贵州”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的强劲势头,开创了“神奇毕节”2008年鼓舞人心的发展局面。今年1—7月,共接待游客534.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5亿元。截至2007年底,星级饭店从1996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22家,预计2008年底将增加到30家以上。国家A级景区2007年实现零的突破,现已具有三A级景区1家,二A级景区2家,预计2008年底将新增四A级景区1家,一至二A级景区4家。国内旅行社2家,预计2008年底将增加到5家以上。农家乐、农家旅舍、休闲山庄等268家,预计2008年底将发展到300家以上。大、小旅游景区(点)162处,已进行初步开发的40余处。其中国家级旅游品牌18个,完全进入旅游市场5个,多数处于不同程度的开发建设之中。目前处于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旅游项目62个,总投资6.59亿元。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行业经济总量大幅提高,毕节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较快提升,旅游接待和综合收入显著提高。一个以多元化、个性化产品为支撑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正在形成。
  旅游业发展乘势而上
  2008年,毕节试验区旅游业迎来更加明媚的发展前景。2007年9月,地区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隆重召开,地委、行署采取了一系列进一步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地、县两级旅游产业发展振兴委员会主任;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酒店业餐饮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区内外旅行社拓展毕节地区旅游市场的奖励办法(暂行)》等鼓励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旅游业资金投入,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6年的6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万元,并将逐年增加;同步推进主要旅游景区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百里杜鹃景区在4个月时间投资2700多万元进行大规模景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使景区面貌顿为改观,接待能力迅速提高;加快完善以星级饭店为主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旅游服务队伍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队伍人员整体素质。
  强化市场导向作用,加大旅游宣传推介。通过成功举办“2008中国•贵州草海国际观鸟节”、“2008中国•贵州国际杜鹃花节”、“2 0 0 8中国•贵州•织金国际溶洞文化节”、纳雍滚山珠文化艺术节、支嘎阿鲁湖首游式等一系列强势活动,把毕节旅游资源推介出去,一步步达到宣传推介期望值。通过与目标客源市场主流媒体、实力旅游企业联合,强势开拓以贵阳为中心的省内市场,以重庆、成都及川南为重点的川、渝市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市场,使进入毕节旅游的游客持续增长。
  通过一系列政府主导和市场推介的重大举措,在全省旅游业因雪凝灾害等原因,整体增幅趋缓的大环境中,毕节旅游却一枝独秀,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增长名列前茅。其中,以“相约黔西•浪漫杜鹃”为主题的《2008中国•贵州(黔西)百里杜鹃花节》接待游客116.9万人次,占上半年接待人次的25.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5亿元,占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的21.5%。
  在6月份开展的以“深化三大主题,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全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地委、行署准确把握发展机遇,适时提出了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最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和精品生态旅游区”的战略目标,全区旅游行业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毕节试验区精神,以“工作上创一流,目标上争第一”的精神,全力打造毕节旅游大区。
  加快旅游强区建设步伐
  极具潜质的旅游资源、极富开创性的推介思路和便利的交通成为毕节旅游进一步融入周边省区旅游板块的优越条件。集中推出百里杜鹃—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织金洞(恐龙谷),支嘎阿鲁湖—奢香博物馆—九洞天,草海—百草坪—韭菜坪三条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为吸引更多客源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由旅游资源大区向旅游产业大区跨越的重要时期。按照《毕节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为重点,以提升素质、提高水平为关键,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非公经济迎来发展机遇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区工商联(商会)组织从无到有,非公有制经济队伍逐渐壮大。截止2007年底,全区有商会会员8157名,其中企业会员569名,团体会员50名,个人会员6353名,老会员1179名;已建基层组织85个,其中乡镇分会71个,异地商会3个,市场商会11个;同行业商会组织44个,地区及八县市工商联机构健全,有专职人员68名。截止2007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为47192户,从业人员64268人,注册资本金38823.8万元;私营企业为2791户,投资者为7817人,从业人数为30345人,注册资本金244875万元。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159.9亿元,占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47.67%。全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为177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占地方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82%,非公企业及个人捐赠扶贫的公益事业款物折合人民币783万元,投资光彩事业1741万元,投资新农村建设440万元,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7609人。
  总结试验区成立20年来,特别是2006年毕节地委、行署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非公经济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二是发展非公经济的环境有了新的改善;三是在非公经济的发展上有新的举措;四是非公经济的发展成果上有新的体现。全区上下对非公经济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过去,我区在发展非公经济上嘴上喊得多,实际落实的少;制定了许多原则上的政策措施,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实施程序和实施办法,对非公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2006年,毕节地委、行署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一是深刻认识到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性,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实现试验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二是认识到发展非公经济的紧迫性,全区各级各部门都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三是突破了“片面主体论”,即在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谁是主体的问题上,突破了以前把非公经济作为国有经济的补充,真正认识到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质量上和控制力上;突破了“片面大项目论”,转变了过去忽视非公经济发展的思想,坚持“两手抓”,即在抓好大项目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抓好非公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傍大款论”,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非公经济的形象收到的一定的贬损,干部职工为了洁身自好,不愿同企业家打交道、做朋友,更谈不上为非公经济服务,致使我区非公经济发展缓慢,现在,全区领导干部认识到“只要心中无鬼,就要支持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从而帮助、引导非公经济业主为试验区的发展做贡献;突破了“片面资源论”,全区各级干部认识到不能仅仅依靠资源优势,在开发资源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提升全区产业的质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非公经济的环境有了新的改善。我区过去的招商引资存在“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础设施差,聚集不了资金、信息、人流、物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 0 0 6年以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我区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在硬环境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除了硬环境以外,脆弱的软环境也是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地委、行署制定务实的政策措施,加强了招商引资、发展非公经济的力度,更加注重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利益;全区工商、国税、地税、金融、国土、工商联等各有关部门转变服务非公经济的态度,真正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服务;各垂管部门也充分认识到服务非公经济的重要性,与地方政府共同维护非公经济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繁荣稳定;全区人大、政协及各监督部门积极参与到维护非公经济发展的队伍中来,发挥职能作用,监督各级各部门在维护非公经济中的工作,切实为非公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非公经济的发展上有新的举措。8月26日,地委书记秦如培在工商、国税、地税、金融、国土、工商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大方县考察非公经济的发展情况。在考察了多家非公企业后,秦如培指出,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千方百计发展非公经济。在发展非公经济上,政府的职责就是搞好规划,指导、鼓励、支持、服务非公经济。要坚持解放思想,凡是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措施、机制都可以探索、实践。要帮助非公经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是办事的效率要高,服务要热情周到;二是要为非公企业排忧解难,尤其是对资源开发、名特优产品、扶持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就业的非公企业要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三是要为企业减负,特别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要把为企业减负的政策用足、用够、用好。除此之外,为了激励非公经济的发展,地委、行署要求各类中介组织、各类行业协会从一些行政职能部门中独立出来,放开手脚,加快发展步伐。
  非公经济在发展成果上有新的体现。一是湖北宜化等一批优势企业进入毕节,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大量的资金流、人流、物流,为毕节的第三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二是金沙窖酒厂、织金东方之花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本土企业渐渐发展壮大,为毕节非公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