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绣青山绿水建美好家园——赫章县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绣青山绿水 建美好家园
——赫章县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作者:中共赫章县委宣传部 张以洲  发布日期:2008/9/30 阅读次数:
夜郎广场
  赫章县地处毕节地区西部,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综合症。198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934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427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988万元,农业产值828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068万元;财政收入1659万元;粮食总产量6.9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146.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91元。按照当时“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人均口粮157公斤以下”的标准,全县有贫困人口35.4万人,占农业人口47.68万人的74.24%,所有乡镇处于贫困状态,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贫困县。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被列为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2001年进入新阶段开发扶贫后,又被列入全国开发扶贫工作重点县。
  毕节试验区成立20年来,赫章的GDP、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大幅提高。在“三大主题”的有力指引下,在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赫章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同步增长,生态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人口质量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通信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开发扶贫谱新篇
  试验区成立以来,赫章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开发扶贫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采取开发式扶贫、异地扶贫搬迁、长期社会救助 “ 三类扶贫措施”,大力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实施“百乡千村扶贫工程”的具体要求,重点抓好一类扶贫重点乡镇、村的开发扶贫,统筹安排二、三类贫困村的开发扶贫工作。改革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运行方式,整合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加大对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使各级各部门对赫章帮扶取得实效,赫章县委、县政府切实做好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定点帮扶和深圳福田区对口帮扶工作。通过多角度的投资拉动和项目推动,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激活发展要素,为赫章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创新党建扶贫模式是赫章开发扶贫的一个亮点。赫章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村、乡村包组包户”的“一联两包”工作机制和驻村指导员制度。
  为变“贫困包袱”为“贫困优势”,赫章县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从扶贫攻坚到开发扶贫,从挑战贫困到经营贫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依托适宜发展现代工业化日的优势,着力解决结构性矛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实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七年多来,全县财政扶贫金项目共覆盖302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413318人。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8元,比2000年增加1335元,比1988年增加2117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1.76万吨,比2000年的19.08万吨增长14%,比1988年的6.98万吨增加212%。全县累计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1.82万余人,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89万下降到6.07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由14%下降到9.3%。低收入人口由24万人下降到12.07万人,净减少11.93万人,低收入人口发生率由2000年的41%下降到18.2%。
  
  生态建设绘蓝图
  20年来,赫章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到经济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举措,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提高生态支撑力和环境承载力。通过大力开展造林绿化,保护青山绿水,消灭宜林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使赫章林业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年间,赫章造林绿化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注重植树造林向注重整个国土绿化的转变和由单纯绿化型向生态型转变,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95年海雀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称号;1995年赫章县获地委、行署“造林绿化成绩显著”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社会林业工程项目研究与实施工作”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社会林业工程科技示范单位”称号; 2004年获地委、行署“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二等奖;2006年3月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造林绿化先进集体”称号。现在,全县森林总面积已达到185.82万亩,比1988年增加了75.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26%,林木绿化率达到47.29%;分别比1988年增加了约15个和17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196.9万立方米,比1988年增加了50万立方米以上。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四个同步增长。
  
  人口控制强素质
  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着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平。在人口控制方面,赫章县建立了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和经常性工作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投入、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和目标考核机制,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综合治理、依法行政,推行“一联两包”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以组为单位、户为对象管理,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从1988年的28.1‰下降到2007年的14.31‰,自然增长率从1988年的19.8‰下降到8.5‰,符合政策生育率从1988年的41.2%上升到91.95%。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坚持“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四轮驱动。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赫章县委、县政府建立了县乡村劳动就业三级服务网络,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认真开展职业技能、绿色证书、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自主创业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及大型用工企业的联系,采取有组织输出和外出务工人员带动等形式,通过向沿海城市输出一批、非公有制企业输送一批、小镇建设转移一批的“三种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外出务工人员实现了“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三县战略”谋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赫章县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提出并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兴县、矿业强县、农产富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构建“五个大县”(矿产采冶县、农产特色县、畜牧业大县、绿色生态县、文化旅游县)的目标,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排难前进,经济社会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呈现出科学、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在“历史文化兴县”战略上,赫章县全力培植文化产业。在加大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乐古墓群”、“古遗址”进行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工作。2005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大力打造水塘和平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贵州屋脊韭菜坪”等旅游品牌。通过积极争取,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已列入贵州省50个红色旅游开发经典景区建设之一。加强了历史、民间、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承、保护工作,一些优秀的民间舞蹈、民歌、民俗得到搜集整理和搬上舞台,其中《苗族大迁徙舞》和《彝族铃铛舞》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彝族铃铛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建了夜郎歌舞团,有效宣传推介夜郎文化。
  在“矿业强县”战略中,赫章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以锌、铁、钼等为重点的工业,积极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积极做好煤及煤化工前期工作,推进工业结构升级,努力打造特色经济体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在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布局上合理规划,把工业项目引进工业园区,以园区整合资源,以园区规划企业发展,以园区吸引工业项目,走聚集发展的路子,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赫章大力推进农产富县战略,针对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且支离破碎,不宜发展大宗粮食作物,但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适宜于发展高山冷凉作物、种植中药材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际,赫章变劣势为优势,发挥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畜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三县”战略的实施,赫章县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了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工作热情,凝聚了加快发展的各方面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